诗文 | 苏廷硕《汾山惊秋》原文、注释和鉴赏 |
释义 | 苏廷硕《汾山惊秋》原文、注释和鉴赏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2)。 心绪逢摇落(3),秋声不可闻(4)。 【注释】 (1)汾上:汾水上面。汾水源出山西省宁武县,西南流经河津县入黄河。惊秋:突然发现,惊奇感觉秋天来临。 (2)河汾:即汾河。 (3)摇落:意为凋谢、零落。源自宋玉《九辩》:“悲哉秋之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指悲秋引起的心情凄怆。 (4)不可:不堪。 【赏析心得】 苏颋为相国,为人正直,早在武则天称帝的长安年间(701—704),奉诏处理酷吏来俊臣所诬构的冤案,一一为之洗冤昭雪。神龙中(705—706),累迁给事中,加修文馆学士,拜中书舍人。时同其父苏环同中书门下三品,父子同掌枢密,时以为荣。当时朝廷文诰皆出苏颋之手,其父死后,又继承父爵,封许国公。到玄宗即位,开元四年(716),又与名相宋璟同为宰相,共掌政事。宋璟刚正,颋顺其美,两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开创开元盛世,颋甘为配角,有其一份功劳。总而言之,苏颋长期在朝廷中枢担任要职,受历朝皇帝器重信用,仕宦途中,可谓一帆风顺。但在开元八年(720),却遭罢相,改任礼部尚书,大约也就在此时,他出使河汾地区,这首诗便是写其渡过汾河时的惊秋感慨。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这初看是描写眼前秋景,北风、白云,万里、汾河,气魄宏大。但仔细一捉摸,却是即兴咏史,叫人联想到大约八百年前的汉武帝元鼎年间的往事。那一年(元鼎四年,即公元前113年)六月,就在这山西汾阴(今山西运城万荣县南),一巫师在魏雕后土祠掘出黄帝铸造的一个大铜鼎。方士奏报是祥瑞吉兆,武帝大喜,秋天亲自到汾阴祭祀土神后土,还和群臣在汾河船上宴集赋诗,写下了《秋风赋》,首句即为“秋风起兮白云飞”,这就是本诗中首句“北风吹白云”的原型。唐玄宗即位以后,他与群臣励精图治,开元中期,天下呈现太平景象。雄心勃勃的唐皇,想追步当年的汉武大帝,下令改汾阴为宝鼎县,并欲仿效武帝御驾亲往,前去祭祀。诗人现贬为礼部尚书,这次“万里渡河汾”,就是为玄宗亲自来祭做些准备工作。诗题《汾上惊秋》,其中“惊”字,含意异常深刻而复杂,它可以是诗人个人的感受,罢去相位的失落感,以后的仕途前景堪忧等等,但也可以拓展为更广阔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来理解,也许汉朝历史要在唐代重演,或者国家的命运要发生微妙的变化等等。所有这些,这首小诗短短的二十个字,是无法表达清楚的。只有让读者去理解,让历史来检验。所以,诗中后两句写道:“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此时的诗人,旅途之劳顿,暮年之失意、历史之回顾、国事之隐忧,纷乱愁绪一齐涌上心头,再加船外秋气萧杀、北风劲吹,简直不堪入耳,心情更添悲伤。“摇落”一词,既暗合《秋风辞》中“草木黄落”之意,又源自“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衰变”。一词双关,寓意深刻。 这首小诗,表现手法和咏史抒情非常特别,含蓄而不晦涩,包容量极大。这里,诗人有感伤、有忧虑、有寄托,还有连自己都说不清楚的预感和不安,或者说深深地埋下了一个谜。诗人死后二十八年,即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这是否就是作者这首小诗的谜底呢?这首绝句,短小精悍、言简意深、急起急收、含蕴不尽,被后人评为“五绝之最胜者”。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