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苏小妹三难新郎(节选)
释义

苏小妹三难新郎(节选)

话说四川眉州,古诗谓之蜀郡,又曰嘉州,又曰眉山。山有蟆顺、峨眉,水有岷江、环湖,山川之秀,锺于人物。生出个博学名儒来,姓苏名洵,字允明,别号老泉。当时称为老苏。老苏生下两个孩儿,大苏小苏。大苏名轼,字子瞻,别号东坡;小苏名辙,字子由,别号颖滨。两子都有文经武纬之才,博古通今之学,同科及第,名重朝廷,俱拜翰林学士之职。天下称他兄弟,谓之二苏。称他父子,谓之三苏。这也不在话下。更有一桩奇处,那山川之秀,偏萃于一门。两个儿子未为希罕,又生个女儿,名曰小妹,其聪明绝世无双,真个闻一知二,问十答十。因他父兄都是个大才子。朝谈夕讲,无非子史经书,目见耳闻,不少诗词歌赋。 自古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况且小妹资性过人十倍,何事不晓。十岁上随父兄居于京师寓中,有绣球花一树,时当春月,其花盛开。老泉赏玩了一回,取纸笔题诗。才写得四句,报说:门前客到。老泉阁笔而起。小妹闲步到父亲书房之内,看见桌上有诗四句:


天巧玲珑玉一邱,迎眸烂熳总清幽。
白云疑向枝间出,明月应从此处留。


小妹览毕,知是咏绣球花所作,认得父亲笔迹,遂不待思索,续成后四句云:


瓣瓣拆开蝴蝶翅,团团围就水晶球。
假饶借得香风送,何羡梅花在陇头。


小妹题诗依旧放在桌上,款步归房。老泉送客出门,复转书房。方欲续完前韵,只见八句已足。读之词意俱美。疑是女儿小妹之笔。呼而问之,写作果出其手。老泉叹道:“可惜是个女子!若是个男儿,可不又是制科中一个有名人物!”自从愈加珍爱其女,恣其读书博学,不复以女工督之。看看长成一十六岁,立心要妙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急切难得。忽一日,宰相王荆公着堂候官请老泉到府与之叙话。原来王荆公,讳安石,字介甫。初及第时,大有贤名。平时常不洗面,不脱衣,身上虱子无数。老泉恶其不近人情,异日必为奸臣,曾作《辨奸论》以讥之,荆公怀恨在心。后来见他大苏小苏连登制科,遂舍怨而修好。老泉亦因荆公拜相,恐妨二子进取之路,也不免曲意相交。正是:


古人结交在意气,今人结交为势利。
从来势利不同心,何如意气交情深。


是日,老泉赴荆公之召,无非商量些今古,议论了一番时事,遂取酒对饮,不觉忘怀酩酊。荆公偶然夸能:“小儿王雱,读书只一遍,便能背诵。”老泉带酒答道:“谁家儿子读两遍!”荆公道:“到是老夫失言,不该班门弄斧。”老泉道:“不惟小儿只一遍,就是小女也只一遍。”荆公大惊道:“只知令郎大才,却不知有令爱。眉山秀气,尽属公家矣。”老泉自悔失言,连忙告退。荆公命童子取出一卷文字,递与老泉道:“此乃小儿王雱窗课,相烦点定。”老泉纳于袖中,唯唯而出。回家睡至半夜,酒醒,想起前事:“不合自夸女孩儿之才。今介甫将儿子窗课属吾点定,必为求亲之事。这头亲事,非吾所愿,却又无计推辞。”沉吟到晓,梳洗已毕,便将王雱所作,次第看之,真乃篇篇锦绣,字字珠玑,又不觉动了个爱才之意。“但不知女儿缘分如何?我如今将这文卷与女传观之,看他爱也不爱。”遂隐下姓名,分付丫鬟道:“这卷文字,乃是个少年名士所呈,求我点定。我不得闲暇,转送与小姐,教他到批阅完时,速来回话。”丫鬟将文字呈上小姐,传达太老爷分付之语。小妹滴露研朱,从头批点,须臾而毕。叹道:“好文字!此必聪明才子所做。但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久长之器。”遂于卷面批云:
新奇藻丽,是其所长;含蓄雍容,是其所短。取巍科则有余,享大年则不足。
后来王雱十九岁中了头名状元,未几夭亡。可见小妹知人之明。这是后话。却说小妹写罢批语,叫丫鬟将文卷纳还父亲。老泉一见大惊!“这批语如何回复得介甫!必然取怪。”一时污损了卷面,无可奈何,却好堂候官到门:“奉相公钧旨,取昨日文卷,面见太爷,还有话禀。”老泉此时,手足无措,只得将卷面割去,重新换过,加上好批语,亲手交堂候官收讫。堂候官道:“相公还分付过,有一言动问:贵府小姐曾许人否?倘未许人,相府愿谐秦晋。”老泉道:“相府请亲,老夫岂敢不从。只是小女貌丑,恐不足当金屋之选。相烦好言达上。但访问自知,并非老夫推托。”堂候官领命,回复荆公。荆公看见卷面换了,已有三分不悦。又恐怕苏小姐容貌真个不扬,不中儿子之意。密地差人打听。原来苏东坡学士,常与小姐互相嘲戏。东坡是一嘴胡子,小妹嘲云: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小妹额颅凸起,东坡答嘲云:
  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又嘲东坡下颏之长云:
  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东坡因小妹双眼微抠,复答云:
  几回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访事的得了此言,回复荆公,说:“苏小姐才调委实高绝。若论容貌,也只平常。”荆公遂将姻事阁起不题。然虽如此,却因相府求亲一事,将小妹才名播满了京城。以后闻得相府亲事不谐,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老泉都教呈上文字,把与女孩儿自阅。也有一笔涂倒的,也有点不上两三句的。就中只有一卷,文字做得好。看他卷面写有姓名,叫做秦观。小妹批四句云:


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
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


这批语明说秦观的文才,在大苏小苏之间,除却二苏,没人及得。老泉看了,已知女儿选中了此人。分付门上:“但是秦观秀才来时,快请相见。余的都与我辞去。”谁知众人呈卷的,都在讨信。只有秦观不到。却是为何?那秦观秀才字少游,他是扬州府高邮人。腹饱万言,眼空一世。生平敬服的,只有苏家兄弟,以下的都不在意。今日慕小妹之才,虽然炫玉求售,又怕损了自己的名誉,不肯随行逐队,寻消问息。老泉见秦观不到,反央人去秦家寓所致意。少游心中暗喜。又想道:“小妹才名得于传闻,未曾面试。又闻得他容貌不扬,额颅凸出,眼睛凹进,不知是何等鬼脸?如何得见他一面,方才放心。”打听得三月初一日,要在岳庙烧香,趁此机会,改换衣装,觑个分晓。正是:


眼见方为的,传闻未必真。
若信传闻语,枉尽世间人。


从来大人家女眷入庙进香,不是早,定是夜。为甚么?早则人未来,夜则人已散。秦少游到三月初一日五更时分,就起来梳洗,打扮个游方道人模样:头襄青布唐巾,耳后露两个石碾的假玉环儿,身穿皂布道袍,腰系黄绦,足穿净袜草履,项上挂一串拇指大的数珠,手中托一个金漆钵盂,侵早就到东岳庙前伺候。天色黎明,苏小姐轿子已到。少游走开一步,让他轿子入庙,歇于左廊之下。小妹出轿上殿。少游已看见了。虽不是妖娆美丽,却也清雅幽闲,全无俗韵。“但不知他才调真正如何?”约莫焚香已毕,少游却循廊而上,在殿左相遇。少游打个问讯云: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小妹应声答云: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少游又问讯云: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小妹一头走,一头答应:
  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少游直跟到轿前,又问讯云:
  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小妹随口又答云:
  风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小妹一头说,一头上轿。少游转身时,口中喃出一句道:“‘风道人’得对‘小娘子’,万千之幸!”小妹上了轿,全不在意。跟随的老院子,却听得了,怪这道人放肆,方欲回身寻闹,只见廊下走出一个垂髫的俊童,对着那道人叫道:“相公这里来更衣。”那道人便前走,童儿后随。老院子将童儿肩上悄地捻了一把,低声问道:“前面是那个相公?”童儿道:“是高邮秦少游相公。”老院子便不言语。回来时,就与老婆说知了。这句话就传入内里。小妹才晓得那化缘的道人是秦少游假妆的,付之一笑。嘱付丫鬟们休得多口。
话分两头。且说秦少游那日饱看了小妹容貌不丑,况且应答如响,其才自不必言。择了吉日,亲往求亲。老泉应允。少不得下财纳币。此是二月初旬的事。少游急欲完婚,小妹不肯。他看定秦观文字,必然中选。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少游只得依他。到三月初三礼部大试之期,秦观一举成名,中了制科。到苏府来拜丈人,就禀复完婚一事。因寓中无人,欲就苏府花烛。老泉笑道:“今日挂榜,脱白挂绿,便是上吉之日,何必另选日子。只今晚便在小寓成亲,岂不美哉!”东坡学士从傍赞成。是夜与小妹双双拜堂,成就了百年姻眷。正是:

聪明女得聪明婿,大登科后小登科。


其夜月明如昼。少游在前厅筵宴已毕,方欲进房,只见房门紧闭,庭中摆着小小一张桌儿,桌上排列纸墨笔砚,三个封儿,三个盏儿,一个是玉盏,一个是银盏,一个是瓦盏。青衣小鬟守立旁边。少游道:“相烦传语小姐,新郎已到,何不开门?”丫鬟道:“奉小姐之命,有三个题目在此。三试俱中式,方准进房。这三个纸封儿便是题目在内。”少游指着三个盏道:“这又是甚的意思?”丫鬟道:“那玉盏是盛酒的,那银盏是盛茶的,那瓦盏是盛寡水的。三试俱中,玉盏内美酒三杯,情进香房。两试中了,一试不中,银盏内清茶解渴,直待来宵再试。一试中了,两试不中,瓦盏内呷口淡水,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少游微微冷笑道:“别个秀才来应举时,就要告命题容易了,下官曾应过制科,青钱万选,莫说三个题目,就是三百个,我何惧哉!”丫鬟道:“俺小姐不比平常盲试官,‘之乎者也’应个故事而已。他的题目好难哩!第一题,是绝句一首,要新郎也做一首,合了出题之意,方为中式。第二题四句诗,藏着四个古人,猜得一个也不差,方为中式。到第三题,就容易了,止要做个七字对儿,对得好便得饮美酒进香房了。”少游道:“请第一题。”丫鬟取第一个纸封拆开,请新郎自看。少游看时,封着花笺一幅,写诗四句道:


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
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少游想道:“这个题目,别人做定猜不着。则我曾假扮做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相那苏小姐。此四句乃含着‘化缘道人’四字,明明嘲我。”遂于月下取笔写诗一首于题后云:


“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
“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丫鬟见诗完,将第一幅花笺折做三叠,从窗隙中塞进,高叫道:“新郎交卷,第一场完。”小妹览诗,每句顶上一字,合之乃“化缘道人”四字,微微而笑。少游又开第二封看之,也是花笺一幅,题诗四句:


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
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少游见了,略不凝思,一一注明。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是太公望。 丫鬟又从窗隙递进。少游口虽不语,心下想道:“两个题目,眼见难我不倒,第三题是个对儿,我五六岁时便会对句,不足为难。”再拆开第三幅花笺,内出对云:

闭门推出窗前月。


初看时觉道容易,仔细思来,这对出得尽巧。若对得平常了,不见本事。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听得谯楼三鼓将阑,构思不就,愈加慌迫。却说东坡此时尚未曾睡,且来打听妹夫消息。望见少游在庭中团团而步,口里只管吟哦“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右手做推窗之势。东坡想道:“此必小妹以此对难之。少游为其所困矣!我不解围,谁为撮合?”急切思之,亦未有好对。庭中有花缸一只,满满的贮着一缸清水,少游步了一回,偶然倚缸看水。东坡望见,触动了他灵机,道:“有了!”欲待教他对了,诚恐小妹知觉,连累妹夫体面,不好看相。东坡远远站着咳嗽一声,就地下取小小砖片,投向缸中。那水为砖片所激,跃起几点,扑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遂援笔对云:

投石冲开水底天。


丫鬟交了第三遍试卷,只听呀的一声,房门大开,内又走出一个侍儿,手捧银壶,将美酒斟于玉盏之内,献上新郎,口称:“才子请满饮三杯,权当花红赏劳。”少游此时意气扬扬,连进三盏,丫鬟拥入香房。这一夜,佳人才子,好不称意。正是:

欢娱嫌夜短,寂寞恨更长。


《醒世恒言》第十一卷《苏小妹三难新郎》是一篇虚构的历史故事。北宋苏洵之女,苏轼之妹的苏小妹,“聪明绝世无双”,“立心要妙选天下才子,与之为配”。在“不计其数”的“慕名来求者”中选中了“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的少年名士秦观。在新婚之夜,苏小妹故意以诗歌、联语三考秦少游,“三试俱中”才能进入洞房,后在苏轼的暗助下,秦观才得以通过“考试”。历史上苏洵的女儿早卒,而且也无苏秦两家联姻之事。假借著名历史人物虚构故事,这是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用以吸引读者的常用手法。由于作者娴熟的艺术技巧,错落有致的情节安排,使这篇虚构的故事有着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封建宗法制度日趋完备,封建集权专制相对巩固,封建伦常规范不断强化,妇女脖子上被牢固地套上政权、神权、族权、夫权的四副枷锁。而封建的婚姻制度又是封建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封建道德、封建习俗的综合产物。它强烈地体现了对妇女的奴役,“男尊女卑”成为铁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在婚姻关系中,妇女只能有被男姓选择的权利,而毫无自主权。这种关系在《苏小妹三难新郎》中发生了逆转,男人处于被选择的地位,成为被选择的对象,而苏小妹却成为婚姻关系中的主宰者。苏小妹拒绝了相府求亲一事,“才名播满了京城”,“慕名来求者,不计其数”。她择优录取,选中了“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的少年才子秦少游。而当秦观“急欲完婚”之时,她却不肯,“少游只得依她”。待到洞房花烛之夜,又连出难题,秦观幸得苏轼暗中相助,才得以侥幸免去“在外厢读书三月”之苦。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女性以才选偶的行为,特别是将被选择受磨难的对象假设为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大词人,这不能不使人感受到作品对根深蒂固的夫权思想的亵渎与嘲弄。在这种蔑视门第观念和金钱观念的反传统色彩中,透露出朴素的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之光。
然而冯梦龙朴素的民主思想被他顽固的封建思想所笼罩。首先,作品中对男女平等思想的宣扬,是建立在轻视妇女的封建正统思想基础之上。作者一开篇便为男女做了明确的分工:“男子主四方之事,女子主一室之事。”“主一室之事”的妇女“三绺梳头,两截穿衣,一日之计,止无过饔飧井臼,终身之计止无过生男育女。”妇女不过是执厨造饭,生儿育女的工具。在这样的一个大前提之下:“有等聪明的女子,一般过目成诵,不教而能。吟诗与李杜争强,作赋与班马斗胜。这都是山川秀气,偶然不钟于男而钟于女。”“偶然”二字道破天机,苏小妹的聪明才智不过是偶得于天地造化,而无此福分的广大妇女,势必不能有苏小妹选偶之举,只能等待被别人选去做奴仆。由此可见,作品表层意义中的男女平等思想并不彻底,同时更缺乏普遍性和实践性。其次,苏小妹选偶的标准所谓“才”,是封建婚姻观念的隐蔽物。当秦观自知被选中之后,“急欲完婚,小妹不肯”,是什么原因阻碍了一对“才子才女”早成连理呢?原来小妹她认定秦观文章“必然中选。试期已近,欲要象简乌纱,洞房花烛,秦观只得依她。到了三月初三,礼部大试之期,秦观一举成名,中了制科。”作者由衷赞道:“聪明女得聪明婿,大登科后小登科。”考中得官才是大登科,爱情圆满不过是小登科。这就不禁使人对苏小妹的择偶标准发生了怀疑。看来此才绝非单纯的“文才”,而必须是能“经世致用”能当官的“才”。只有对象的才华能化为求仕的工具时,它才是苏小妹眼中的才。如此看来,苏小妹爱的不是“才”,而是隐藏在“才”后面的官。这种“夫贵妻荣”的封建正统思想方是苏小妹以才择偶行为的真正出发点。“才”不过是封建知识分子热衷科举、追求功名的遮羞布。苏小妹与秦少游,他们既不是只求“但得一个并头莲,强似状元及第”的崔莺莺与张生,更不是彻底否定儒家经典和功名利禄的林黛玉与贾宝玉,他们不仅不是封建秩序的叛逆者,而且成为其忠实的卫道人。
《苏小妹三难新郎》反映了冯梦龙思想认识的局限与落后。但作为一个勤于艺术实践的多产作家,小说中艺术技巧的掌握与运用是相当娴熟的。巧妙的情节结构是这篇小说重要的艺术特色。情节的发展必须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这是优秀小说创作的起码要求。说唱的“话本”艺术讲究必须从始至终牢牢地抓住观众,冯梦龙深谙其要,以其独具匠心的悬念设置,使《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情节发展,能始终吸引着读者。
小说的核心内容,也是最为精彩的部分在“三难”。几经周折秦观金榜题名之时,正是与苏小妹洞房花烛之夜。可是平地起高山,突然生变。秦观“方欲进房,只见房门紧闭”,苏小妹出了三个考题,“三试俱中……请进香房,两试中了,直到来宵再试。一试中了……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这一下打断了正常的秩序,读者不禁产生了对事态发展的急迫期待;秦观能否通过考试顺利进入洞房?三试的结局如何?一下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注意力引起之后,如果处置不当,很快就会松弛。因此,读者注意力的持续问题,也被冯梦龙所关注。秦观能否入洞房,从这个问题的提出到最终解决,便构成一个大悬念。没有这个大悬念,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注意力的方向就会随意晃动,甚至还会因失去了最终目标而使其流散。然而光有这个大悬念而没有一系列的中间环节,即呈现为一步步有实质性进展的小悬念的连缀,同样不能保证读者注意力的持续。冯梦龙在大悬念设置的基础上,通过三个考题制造了三个连续的小悬念,使观众心里埋伏着大悬念,但他们的注意力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个接连不断的小悬念——考题。秦观通过一试、二试,刚欲喘气,三试一到顿生险情,“初看时觉得容易,仔细思来,这对出得尽巧。……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听得谯楼三鼓将阑,构思不就,愈加慌迫。”一波方平一波又起。如此波涌浪迭,峰回路转,最后读者抬头一看,原来已到了大悬念彻底解决的时分,秦观被“丫环拥入香房。”作品中小悬念的连缀不断加固着读者的注意力。而在情节结构的发展中,又时时有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果然是一环紧扣一环,作者的结撰可谓精巧。
然而悬念之弦绷得太紧,读者极易厌倦,结果只能使注意力松懈,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悬念连缀中的节奏调节,也是吸引读者注意力持续的重要手段。《苏小妹三难新郎》中的悬念连缀的节奏安排可谓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典范之作。苏小妹给秦观连出三个考题,三试俱中方能进入洞房。这三个考题的难易程度如何搭配便成为关键。可以采用爬坡式,即一题比一题难;也可以采用下坡式,即一题比一题容易。冯梦龙独辟蹊径,先难后易,结尾更难这样一种起伏式。秦观面临第一道考题,想起了与苏小妹在庙中的对话,动了些脑筋回答出来了。而第二道题却相当容易,于是他得意了,有点不在乎起来,“少游口虽不语心下想道:两个题目,眼见难我不倒,第三题是个对,我五六岁时便会对句,不足为难。”读者也与他一起松了口气,不再为他担忧,只待他通过第三题进入洞房了。谁知这第三题却难住了秦观,他“左思右想,不得其对。听得谯楼三鼓将阑,构思不就,愈加慌迫。”竟一下落入了难以自脱的困境。由于答过第二题后,秦观曾经得意一回,读者也曾轻松一次,于是此时又使读者的注意力再一次被提醒和强化——秦观的结局又不得而知了。冯梦龙的这种巧妙安排悬念不断的方法,使故事每时每刻都被读者密切注意,同时也会使读者在紧张与关注的阅读中,得到充分的精神享受。
《苏小妹三难新郎》虽因其内容表现了作家思想的局限性,使后世往往忽视了对其出色的艺术技巧的学习与研究。不过清人李玉的传奇剧本《眉山秀》即脱胎于此。后世的戏曲中也有以此为题材的剧本,可见这个故事在民间仍能广泛地流传,这大概正是得益于其巧妙的情节结构安排吧。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