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苏共头面人物赫鲁晓夫戏剧性下台 |
释义 | 苏共头面人物赫鲁晓夫戏剧性下台1964年10月14日,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被苏共中央解除一切职务。这个执政11年,使苏联和世界共运发生深刻变化的人物戏剧性地下台,一时成为轰动世界的头号新闻。 赫鲁晓夫于1894年4月17日出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省的卡利诺夫卡村。祖父是农奴,父亲是农民,他在农村念了几年书。在他14岁时,父亲到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煤矿当了矿工,遂举家南迁,定居于乌克兰尤佐夫卡(今顿涅茨克)。赫鲁晓夫年满15岁开始做工,所以后来他经常说他出身矿工,“我的大学就是那些矿井”。 赫鲁晓夫在十月革命前已是工人组织里的活跃分子。1918年红军、白军、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争夺乌克兰时,他加入布尔什维克,第二年参军红军,与白军和入侵的波兰军作战。1921年复员回到尤佐夫卡做工,次年进入顿巴斯矿业专科技术学校学习,被选为技校党支部书记。1925年离校担任顿巴斯一个新建区的区委书记。他的工作受到乌克兰总书记卡冈诺维奇的赏识,于同年出席联共十四大。此后他继续在尤佐夫卡、哈尔科夫和基辅做党务工作,并于1927年参加联共十五大。1929年被选派到莫斯科工学院学习冶金,并担任学院党委书记。1931年调出学院在莫斯科从事党务,1932年升任莫斯科市委第二书记,1934年在十七届党代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之后不久又被提升为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和州委第一书记。由于亲自指导建造莫斯科地下铁道有功,荣赝列宁勋章。在他任市委兼州委第一书记期间,经常参加斯大林的家宴,斯大林对他很赏识,他对斯大林更为倾倒。他是斯大林的热情支持者,参预了1937年前后的大规模清洗活动。1938年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紧接着又被提名为联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一跃而成为苏联党政领导机构中最具有权势的十人之一。同年派往乌克兰担任第一书记兼基辅市委第一书记。1939年成为联共政治局正式委员。 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后,赫鲁晓夫以中将衔加入军队,是基辅特别军区军事委员会成员之一,实际上就是军区政治委员,转战基辅、哈尔科夫等地,并指挥敌占区的游击队活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是叶廖缅科元帅的政治顾问。1944年乌克兰解放后遭受历史上罕见的饥饿,他开始从事农业生产的研究和指导,由于他未能迅速使乌克兰实行农业集体化,1947年被免去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和基辅州委、市委第一书记的的职务,留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的职务。旋即重获斯大林信任,于1949年调回莫斯科任党委第一书记,兼任中央委员会书记。在1950年举行庆祝斯大林70寿辰的仪式上,斯大林右边坐的是毛泽东,左边坐的就是赫鲁晓夫。在1949年至1953年期间,他集中精力领导农业。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马林科夫、布尔加宁、贝利亚、赫鲁晓夫等人之间发生权力之争。赫鲁晓夫率先与布尔加宁、朱可夫、马林科夫等人密谋除掉贝利亚。一切准备就绪后,于7月初召开部长会议主席团和党中央主席团联席会议。会议由马林科夫主持,示意赫鲁晓夫发言。赫鲁晓夫历数贝利亚种种罪行,提议立即解除贝利亚的一切职务。会议未进行表决便当场逮捕了贝利亚。赫鲁晓夫遂于9月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成为苏联领导集团中权势最大的人物。贝利亚于12月17日以阴谋篡夺苏联政权罪、与外国情报机关勾结罪及许多恐怖主义谋杀罪判处死刑。 1954年9月底以赫鲁晓夫、布尔加宁(部长会议主席)、米高扬(部长会议副主席兼贸易部部长)为首的苏联代表团飞抵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5周年庆典,同毛泽东举行了多次会谈,为中国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增拨大笔货款,同意调派大批苏联专家帮助中国建设150多个重点项目。1955年5月底,赫鲁晓夫等飞抵贝尔格莱德,恢复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正常化。 1956年2月,苏共召开二十大。这次大会以赫鲁晓夫作了揭露斯大林搞个人崇拜和滥用权力的秘密报告而震动世界。报告虽然抽象地承认斯大林对党、对工人阶级、对国际工人运动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但具体内容是揭露斯大林违背列宁遗嘱和列宁主义原则,在1937年至1938年间搞大清洗,在卫国战争中先是疏于备战,后又惊慌失措、指挥不当,以及在民族政策、国际关系、农业指导等方面的错误,特别是大搞个人崇拜的问题,实际上全盘否定了斯大林。在二十大之前,特别是二十大之后,赫鲁晓夫发动和领导了苏联的政治上“解冻”,使数以万计的政治犯获释,死者恢复名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随之发动的非斯大林化运动在东欧引起了强烈反响。1956年和1957年,波兰及匈牙利相继发生反对斯大林主义的事件。赫鲁晓夫等与波兰工人党领导人哥穆尔卡达成妥协,但对匈牙利的叛乱进行了武装镇压。苏共二十大因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而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一次大动荡,也给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斯大林模式的死胡同里跨出来冲开一个大豁口。 1957年6月,莫洛托夫、卡冈诺维奇和马林科夫等人,趁赫鲁晓夫出访芬兰,准备召开一次党中央主席团会议,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回国后,主席团会议于6月18日召开。会上,主席团成员纷纷指责赫鲁晓夫在经济工作中搞“唯意志论”和一意孤行,并以多数票决定解除其第一书记的职务。赫鲁晓夫断然拒绝对他的指控,并声明自己是中央全会选举的,只有中央全会才能解除他的职务。各地的中央委员闻讯赶到莫斯科,强烈要求召开中央全会。主席团被迫同意举行中央全会。结果在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获得压倒多数的支持,原来反对他的人表示悔过,只有莫洛托夫一人投了弃权票。赫鲁晓夫把反对他的人打成反党集团。次年3月,他兼任部长会议主席,并兼任新设立的最高国防委员会主席,一手独揽了党、政、军大权。 从1958年开始,赫鲁晓夫开始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其高潮是于1959年访问美国,这是苏联首脑第一次访问美国,在美国受到极其热烈的欢迎。他与艾森豪威尔总统在戴维营举行了会谈。但第二年,苏联击落了侵入其领空的美国U—2飞机,中止了这种缓和势头。1961年和1962年又相继发生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苏美关系进一步恶化。有人认为苏联在美国的威胁下,从古巴撤走导弹,并接受美国人的检查,使赫鲁晓夫受到羞辱;但也有人称赞赫鲁晓夫的克制精神,从而避免了一场战争灾难。 从苏共二十大以后,赫鲁晓夫的政策便受到一些共产党特别是中国共产党的批评。1960年初中印边境发生武装冲突,赫鲁晓夫偏袒印度,使中苏分歧进一步加剧。7月,赫鲁晓夫召回全部在华苏联专家,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困难。1961年,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二大,未等会议结束便飞回北京,认为二十二大是修正主义的大会。1962年,中苏两党通过信件往来进行了论战,到1963年这种论战公开化。7月,根据赫鲁晓夫的提议,中苏两党在莫斯科举行会谈,辩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总路线,结果未达成任何协议,不欢而散。随着两党关系的恶化,两国的贸易额和科技文化交流急剧减少。此时适逢苏、美等国在莫斯科签署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中国批评这个条约是个大骗局,中苏两党关系遂告彻底决裂。 随着赫鲁晓夫国内国际政策的挫折和失败,再加上他的专断作风,他在苏联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反对他的力量已占压倒优势。1964年10月3日,赫鲁晓夫到黑海之滨的皮聪大别墅去度假。此时,苏斯洛夫、谢列平、勃列日涅夫和马利诺夫斯基等人废黜赫鲁晓夫的活动已经策划成熟。10月13日中午,勃列日涅夫(一说苏斯洛夫)打来电话,说中央委员会正在开会讨论他的农业改革建议所引起的各种问题,请他马上回莫斯科。起初赫鲁晓夫拒绝动身,说:“这件事没有那么紧迫,何况我正在休假,我也需要时间松一口气呀。”对方却执意要他回去,说要是他不回去,大家在他缺席的情况下也要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他只好答应回去。当他的坐机在莫斯科机场降落,前来迎接的只有克格勃主席谢米恰斯内。这种异常现象使赫鲁晓夫产生怀疑。果然,他一走进克里姆林宫主席团扩大会议的会场,参加会议的22人几乎都把矛头对准赫鲁晓夫,只有同他一起休假、一起返回的米高扬说:赫鲁晓夫的成就是政治上的财富,不经慎重考虑便要抛弃它,是不明智的。但米高扬的意见没人理睬。赫鲁晓夫坚决否认对他的一切指责,并不接受“自愿”退休。14日上午继续开会,选举勃利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柯西金担任部长会议主席。下午召开中央全会,苏斯洛夫作报告,对赫鲁晓夫的成就只字不提,不分巨细地罗列了赫鲁晓夫15个方面的缺点和错误: 1.他作为党和政府领导人进行的工作,由于他犯下的重大错误而受到严重损害。他经常做出仓促草率、考虑不周的决定,鼓励任意扩大行政管理机构,致使等级层次繁多。在前二三年时间里,他手上集中了巨大的权力,并且开始滥用权力。他还贪天功为己有,把全国的成就功绩都记在自己名下。 2.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一年全国性大报上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达140幅。 3.中央委员会撤去赫鲁晓夫女婿阿朱别伊《消息报》主编的职务,因为他在工作上难以胜任,只会奉迎且不负责任。他起到了影子外交部长的作用,企图干涉最高决策层的外交工作,混淆驻外大使的视听。 4.赫鲁晓夫把州委划分成两个平行组织,一个工业州委,一个农业州委。这种做法在管理上引起了极大混乱,结果致使两个孪生性政党的出现,一个是工业党,另一个则是农业党。 5.赫鲁晓夫提议用政治部取代现存的农业管理机构。他的建议书还对这些新的专业化部门在有关畜牧业和种植业上的职责做出了规定,然而中央主席团认为建议显然行不通而未加采纳。 6.赫鲁晓夫以为自己在农业、外交、科学和艺术等方面都是专家内行,而且对所有妨碍他的人都吹胡子瞪眼。 7.赫鲁晓夫对中央主席团委员提出的要求过分苛刻,以至决难办到。例如,他让大家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便要以书面形式对他的建议书表态。结果,每次磋商都不过是形式而已,主席团的碰头会成了走过场。 8.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工业管理工作被弄得极为繁乱复杂,结果国家各部委、地方国民经济委员会和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等各级主管部门都变得机构臃肿,运转不灵,效率低下,工业本身也是如此;工业生产力明显低于以前旧管理体制下的生产力。 9.赫鲁晓夫制订和实施了破坏工人福利的政策。肉类、日用品和某些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从而降低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由于畜牧业工作上普遍运用了完全错误的理论,结果使无数的畜牛遭到滥杀,引起市场上肉类供应日益减少。 10.在外交会谈时赫鲁晓夫很不谨慎。例如,他改善苏中关系方面无所作为。有一回,他竟然对几位日本国会议员讲,如果中国新疆的哈萨克人表示愿意让苏联统治,而不愿意归中国统领,那么苏联就可以吞并这片领土,以遂其愿;还有一次,他把毛泽东称作“老套鞋”,后来毛泽东听到这种叫法很不高兴。 11.就连苏联的朋友也免不了要受到赫鲁晓夫的非难。在某次经互会议之后举行的晚宴上,赫鲁晓夫对保加利亚总理日夫科夫嘲弄揶揄,说保加利亚人总是当食客。 12.赫鲁晓夫对苏联外贸伙伴的态度也十分傲慢。波兰、罗马尼亚和芬兰由于他的朝令夕改翻云覆雨而受害尤深。 13.有关季米里亚泽夫农学院的问题。赫鲁晓夫得知该农学院的科学家不同意自己的农业政策后,便下令将它迁往边远地区(这时赫鲁晓夫插话为自己的决定辩解了一句:“他们在城里种田纯属瞎耽误功夫。”),这一决定使中央主席团委员们大为恼火。 14.赫鲁晓夫为取消休耕地和集体农庄庄员的自留地,发起了一场完全错误的运动,结果那些已被充公的土地又闲置不种,听任杂草丛生,到头来还得庄员们去除草。他还全然不顾许多著名科学家的强烈反对,竭力为李森科的胡言乱语大加辩解,甚至提出要苏联科学家为李森科的朋友留出两个院士席位。 15.赫鲁晓夫对其他国家的许诺以及他在处理与别国的一般关系时,经常不分青红皂白而且大手大脚。他向纳赛尔和阿密尔二人的授勋简直毫无道理(埃及宣布共产党为非法);他许诺帮助伊拉克铺设一条长达600公里的铁路,而当时苏联自己每年修建本国铁路的能力也不过如此。 苏斯洛夫讲完后,宣布:“根据党中央委员们的意见,这次全会显然是赞成中央主席团有关赫鲁晓夫的决定,因此没有讨论的必要。”遂将“鉴于年迈和健康状况恶化,解除尼·谢·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的决议付诸表决,获得一致通过。 赫鲁晓夫退休后,深居简出,每月领取400卢布的退休金。为了不使自己的往事泯灭,他打算写回忆录。然而他又讨厌动笔,因此采用口述录音的办法完成了回忆录。1971年伦敦安德烈·多伊奇出版公司整理出版了《赫鲁晓夫回忆录》。同年9月11日,赫鲁晓夫因患心脏病去世,葬于莫斯科新圣母公墓,享年78岁。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