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封使君
释义

封使君

汉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呼之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故时语云:“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夫人无德而寿则为虎。虎不食人,人化虎则食人,盖耻其类而恶之。
自古以来,官分清浊。清官,廉洁奉公,为民请命, 自然受到爱戴,被誉为“青天”乃至被尊为“父母”;浊官,贪脏枉法,坑害人民,他们的罪恶罄竹难书,形容他们的词语便是连篇累牍的“贪官”、“赃官”、“狗官”等等,数不胜数。但这一切都还不足以发泄心中的怨恨,人们便展开想象的双翼,借助神怪故事,用夸张的形象更为准确生动地表达心声。南朝任昉的《述异记》,就记载了这样的一个传说,对无德之官进行了最为精妙的讽刺,令人拍案叫绝。这就是《封使君》。
《封使君》的文字很简约,全文不到百字,主要内容可用一语概之:“太守化虎。”故事一开头就写道:“汉宣城郡守封邵,一日忽化为虎,食郡民,”言简意赅,将内容全面铺开。时间、地点、人物俱全,似果有其事。老虎,是凶恶残暴的化身,好端端的太守何以化为面目可憎的老虎?这一点令人生疑。紧接着“食郡民”三个字,惊心动魄,一下子将人引入恐怖的深渊。一般的百姓,如果不是出于意外,还不至于成为老虎的口中之物,然而宣城郡的百姓却将一个个被他们郡守所变的老虎吃掉,生命危在旦夕,该有多么不幸啊?与其说是老虎在吃人,不如说是封邵在吃人。大难临头的宣城百姓,也许已被吓昏了头,也许是出于习惯,竟对着张开血盆大口的“大虫”称呼起“封使君”这个尊称来,俨然一副小民对郡守大人的恭敬神态,但又何以掩饰得住战战兢兢的心情?而出乎意料,“虎使君”听到对“他”的尊称,竟然走掉了,没有再回来。这个情节很富于神幻色彩,我们常在传说故事里读到诸如蛇或其他的什么异物化为人,一经被点破或现出原形,就倏忽消失不再复返,这篇故事中老虎被“呼之曰封使君,因去不复来”的情形就与之相似,为故事平添了神秘之感。
到此,故事的叙事部分即告结束,但这只是谜面,谜底还待揭晓,精髓尚在其后。作者在这里引用当时的民谣:“无作封使君,生不治民死食民。”然后说:“夫人无德而寿则为虎。”至此,我们终于明白,封使君死后之所以化为虎,是因为他生前“无德”,“不治民”,只知道鱼肉百姓,骄奢淫逸;更有甚者,他死后还“食民”,他的死不仅没有结束对百姓的剥削,反而愈演愈烈了。生如是,死如是,封使君是虎,虎便是封使君,这一比喻是多么精当,难道还有什么别的形象能比老虎更能够代表封邵这一类恶官吗?这些贪官和老虎别无二致,都是吃人的猛兽,当时的社会便是官“食”民的吃人社会,这才是故事的点睛之笔。
故事的结尾,又将我们的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虎不食人,人化虎则食人,盖耻其类而恶之。”说明人所化成的虎比真正的虎更歹毒,套用一句名言,就是“虎狠毒,有时,人比虎更毒。”作者似乎再也抑制不住满腔愤懑,只求一吐为快了。
明代文学家杨慎曾引用同时代人强禺山的诗:“昔者汉使君,化虎方食民;今日使君者,冠裳而吃人。”“昔者虎使君,呼之即惭止;今日虎使君,呼之动牙齿。”“昔时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杨升庵全集》六○卷“封使君”)两相对照,汉朝的封使君和以后的贪官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