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胡公去狐 |
释义 | 胡公去狐《胡公去狐》选自《续夷坚志》,属于一篇神鬼志怪小说。但作品的内容绝不局限于消遣性的怪异之谈,而是借助鬼狐来反映现实,触及了现实生活中正与邪的交锋。 公元1234年,蒙古军队灭金。当时中国社会矛盾复杂尖锐,元朝统治者为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此时元好问弃官回乡,闭门著书,为了远祸,他采取了谈狐说鬼的形式,曲折影射地反映现实。作者塑造了胡公彦高这样一位不畏邪恶,正义凛然的人物形象,寄托自己的志向与情感,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小说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描写胡公到任前,县衙为妖狐盘踞,昼伏夜出,为所欲为的严重情况,县里的人拿它们毫无办法,“反以香火奉之”。这些描写都不是无心之笔,而是有意为之,制造悬念,为后来胡公到即墨上任后的“去狐”埋下伏笔。而妖狐越是猖狂,越能显示出胡公的英勇无畏。果然,胡公到官问清情由后,面对妖狐猖獗与同僚说的那句话,虽是问句形式,却更加深了语气,表明了他对人妖颠倒的震怒与逐妖的决心。 接着便是行动。在群狐围困、兵勇奔逃的情况下,胡公面不改色,静坐不动。妖狐慑于胡公的一身正义,于是“良久引退”。第一回合失败后,妖狐仍在作崇,又附在一女奴身上。传说妖魔鬼怪是惧怕红颜色的,胡公便在女奴的头发钗鬓中涂置朱红,逼走了妖狐,女奴也清醒如初了。如此看来,胡公彦高不仅有勇,而且有谋。俗话说,“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胡公到底以自己的智勇逼得妖狐在即墨县无地容身了。小说还补述了狐狸们逃到登州后故伎重演,迷惑一位妇女,被道士施法后吐出真言,原来是被胡公驱逐的即墨狐。即墨的乡亲们为感谢胡公恩德,特意为他立了“去狐碑”。 短短四百字的小说,胡公的形象却由浅入深,跃然纸上,展示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开篇即交待了胡公要做即墨县令的原因是由于“廉举”,可见他是一个清廉正直的人。全篇胡公仅有一句话,却充分表现出他对官舍不能居往贤德之人反被鬼怪占据的义愤。他疾恶如仇,又很讲韬略,住进被妖狐滋扰的官舍后,他白天料理公事,晚上燃烛而坐。妖孤不会善罢甘休,气势汹汹地“坌集周匝庭内”,团团围困。在“卒伍散走”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胡公彦高仍旧端坐不动,毫无畏惧,他凛然不可犯的正气终于吓退了群狐。至此,读者怎能不对胡公的胆略义勇肃然起敬?至于他“以朱书置奴钗间”逼逐妖狐等,又表现了他智慧的另一方面,使人们看到一个可敬可信的、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很显然,胡公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当时统治者把全国各族人分为四等,进行民族压迫,出现了许多事非颠倒的社会现象。作者渴望着有理想中胡公式的人物出现,把颠倒的事非再颠倒过来。 情节的起伏跌宕,曲折离奇,也是这篇小说的一个特点。小说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述人物的经历,而是注意到故事构造的千曲百回,能够扣人心弦。如小说先写妖狐媚惑人,甚至有被它们迷乱弄死的,这就设下悬念,胡公来后会怎么办?待看到胡公遭群狐围困,特别是“中一大白狐,据地而吼,如欲搏噬然”。读者禁不住为胡公捏一把汗。然而,就是在这样细腻的描写中,更可以看到胡公彦高的勇义以及正必压邪的结果,同时也使故事出人意料,倏然变化,抓住读者。胡公驱走妖狐的最后结果也没有平铺直述,而是从侧面来描写的:一个县尉巡逻时碰到几百只狐狸,从县东南逃离,不久,登州一个作崇的狐狸被人们施法后吐露出是即墨狐,被胡公赶到这里来的。胡公对付狐狸是正面细写,而妖狐逃跑是侧面带过,这便使得情节主次分明,脉络贯通,叙次周密,结构谨严,更使胡公彦高形象生动逼真。 这篇小说的语言精练,如写胡公遭群狐围困,连续三天,只用了一句“如是者三日”,并不一一细说。另外骈词俪语的运用,使文章显得典雅工丽且生动活泼,富于形象性和表现力。如“昼伏夜出、变化狡狯、张烛而坐、一倡百和、卒伍散走、狂若寐语”等等。 小说注重刻画人物个性和细节描写,情节安排又注意起伏有秩,显然是吸收了传奇与史传文学的特点,而语言的生动丰富则是接受了先秦两汉散文和唐宋文学的影响,也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