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翻译中常见的几种失误 |
释义 | 翻译中常见的几种失误1.不需翻译的强行翻译。在文言文中凡是国名、地名、人名、官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不用翻译,因为这些词一般都无法与现代汉语对译。例如: 扁鹊见蔡桓公。(《扁鹊见蔡桓公》) 译成:扁鹊进见蔡国的国君桓公。 2.以今义当古义。有的词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意义已经变化了,有的词义扩大,有的词义缩小,有的词义转移,有的词感情色彩变化,有的词名称说法改变。因此,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且不可以今义当古义。下面几例翻译均是不妥的。 (1)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译成:这个女子品质不好……应该再找个品质好的女子。 (2)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苏武传》) 译成:使者听了很高兴,按照常惠说的来辞让单于。 (3)(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译成: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4)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译成:先帝(刘备)不认为我卑鄙无耻。 这四句翻译均犯了以今义当古义的毛病。(1)的“好”属于词义扩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对事、对物都可以修饰限制。译句应改成“这个女子长得不漂亮”。(2)的“让”属于词义缩小,在古代汉语中既可以表“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责备”之意,而现在只用于“辞让”、“谦让”的意思。译句中的“辞让”应改为“责备”。(3)的“去”是词义转移,由古义“离开某地”的意思,后来转移为“到某地去”。意义完全相反。译句中的“才到树林中去”,应改为“才离开”。(4)的“卑鄙”属于感情色彩变化。在古代这个词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是贬义词,指人的行为或品质恶劣。译句中的以今义当古义,应改为古义。 3.该译的词没有译出来。例如: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成: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译句没有把“以”译出来,应当译成“因为”,也没有把“拜”译出来,应当译成“任命”才算正确。 4.词语翻译得不恰当。例如: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过秦论》) 译成: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译句中把“爱”译成“爱惜”不当,“爱”的确有“爱惜”之意,但在这个句子中是“吝啬”的意思。 5.该删除的词语仍然保留。例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译成: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译句中没把原句中的“也”删去,造成错误。其实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应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顿、凑足音节,或者起语气作用的助词,或者起连接作用的虚词,它们没有实在的意义,虽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译时,因为没有相当的词可以用来表示它,应该删除不译。比如表示判断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译时应该从译句中去掉,并在适当的地方加上判断词“是”。 6.省略成分没有译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没有必要翻译出来,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须翻译出来语意才完全。例如: 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赤壁之战》) 译成: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书信”,而译句中没有译出来,应该在“孙权”的后边加上“把曹操的书信”,语言才显得清晰完整。 7.该增添的内容没有增添。在翻译时,有时为了文句符合现代汉语习惯,必须增添一些内容,才算恰当。例如: (1)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三国演义》) 译成:现在刘表刚刚死亡,两个儿子不团结。 在数词“两”后边加上量词“个”,语气才显得流畅。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译成:因此,先主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他。 译句中要在数词“三”后加上量词“次”。 8.无中生有地增添内容。一般说来,文言文翻译必须要尊重原文的内容,如果根据个人的好恶增添一些内容,就会违背原文的意思,从而造成失误,例如: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 译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译句中的“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没有这个内容,是译者随意加进去的,删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 9.应当译出的意思却遗漏了。没有把全句的意思说出来,只说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译成:孔子说:“学习后要复习,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 译句把“时”的意思漏掉了,应该在“复习”前加上“经常”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译句。 10.译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则。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这种句子在翻译时,一般说来,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例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成:寻找人可以出使回报秦国的,没有找到。 这个句子翻译得不妥,因为原句是定语后置,在翻译时必须把定语放回到中心词前边,正确的翻译是:寻找可以出使并回复秦国的人,却没有找到。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译成: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这个译句没有按定语后置的特点来译,正确的翻译应该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也没有强壮的筋骨。 11.翻译练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袆、允之任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答案】(1)先帝不认为(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2)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