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出牛頭聳,--嵩起苔深馬跡跛。”詩句出處:《報恩寺南池聯句》;是唐朝詩人陸龜蒙的作品。
古岸涵碧落,--陸龜蒙 虛軒明素波。坐來魚陣變,--皮日休 吟久菊□多。秋草分杉露,--嵩起 危橋下竹坡。遠峰青髻並,--陸龜蒙 □□□髯和。趙論寒仍講,--皮日休 支硎僻亦過。齋心曾養鶴,--嵩起 揮翰好邀鵝。倚石收奇藥,--陸龜蒙 臨溪藉淺莎。桂花晴似拭,--皮日休 荷鏡曉如磨。翠出牛頭聳,--嵩起 苔深馬跡跛。傘奇支從野醉,--陸龜蒙 巾側任田歌。跁跒松形矮,--皮日休 般跚檜樾矬。香飛僧印火,--嵩起 泉急使鑣珂。菱鈿真堪帖,--陸龜蒙 蓴絲亦好拖。幾時無一事,--皮日休 相伴著煙蘿。--嵩起
|
【註釋】:
翠:
①“翡翠”的省稱。《楚辭·招魂》:“砥室翠翹(qiáo)。”(砥:石。翹:羽毛。)權德輿《旅館雪晴又睹新月眾興所感因成雜言》:“珠環翠佩聲珊珊。”(佩:佩飾。珊珊:玉聲。)②青綠色。李白《廬山謠》:“翠影紅霞映朝日。”③一種青綠色的雌鳥,也叫“翠鳥。”左思《蜀都賦》:“孔翠群翔,犀象競馳。”出:
①出去;從裡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達。《漢書·霍光傳》:“築神道,北臨昭靈,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靈、承恩:皆館名。)③超過;超越。《論語· 鄉黨》:“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與元九書》:“自思所陳亦無出足下之見。”④發出。《商君書·更法》:“於是遂出墾草令。”⑤指天然生長或人工生產。《荀子·富國》:“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⑥產生;發生。《荀子·勸學》:“肉腐出蟲。”(腐:腐爛。)⑦出現;露出。葛洪《抱樸子·外篇· 省煩》:“枝分葉散,重出互見。”(重:重復。)蘇軾《後赤壁賦》:“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貨志上五》:“又農民出錢,難於出力。”(比出力困難。)曹操《收租調令》:“戶出絹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來源於某書。《後漢書·孔融傳》:“(曹操)後問出何經典。”⑩舊指離棄妻子。《孟子· 離婁下》:“出妻屏子,終身不養焉。”(11)指花瓣。《宋書·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獨六出。”(花雪:雪花。)[出塵]1.超出塵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標,瀟灑出塵之想。”2.佛教用語。脫離煩惱的塵俗。《四十二章經》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門,出塵羅漢。”[出閤]1.皇子出就封國。《南齊書·江謐傳》:“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帥,皆以委謐。”2.指閣臣出任外職。《梁書·江蒨傳》:“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雖穠華可尚,出閤未期,而湯沐先施,分封有據。”後用為女子出嫁的通稱。[出首]1.自首。《晉書·華軼傳》:“尋而軼敗,(高)悝藏匿軼二子及妻,崎嶇經年,既而遇赦,悝攜之出首。”2.檢舉;告發。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我將這簡貼兒去夫人行出首去來。”聳:
①耳聾。馬融《廣成頌》:“子野聽聳,離朱目眩。”②高聳;直立。柳宗元《種柳戲題》:“聳幹會參天。”③搖動;縱起。《宋書·江夏文獻王義恭傳》:“是以潛虯聳鱗,佇利見之期。”(虯:傳說為有角小龍。)④通“悚”。驚懼;恐懼;驚動;驚恐。《後漢書·蔡邕傳》:“吾心聳然,唯恐螳蜋之失之也。”⑤敬重。《國語·楚語上》:“昔殷武丁聳其德,至於神明。”⑥獎勵。《國語·楚語上》:“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嵩:
①山名。即嵩山,五嶽的中嶽。在今河南省登封縣北。沈約《遊沈道士館》詩:“無事適華嵩。”②泛指高山。《梁書·武帝紀上》:“公(武帝)跨躡(niè)嵩溟。”(躡:登上。溟:大海。)③山高峻。陸機《赴洛道中作二首》之二:“頓轡(pèi)倚嵩巖,側聽悲風響。”(轡:韁繩。)起:
①[動]站起,起來。《莊子·齊物論》:“曩子坐,今子~。”②[動]起床。《孟子·盡心上》:“雞鳴而~。”③[動]起身,出發。《墨子·公輸》:“子墨子聞之,~於魯。”④[動]興起。《荀子·天論》:“一廢一~,應子以貫,理貫不亂。”⑤[動]發動。賈誼《論積貯疏》:“遠方之能疑者,並舉而爭~矣。”⑥[動]起用。《泰州海陵縣主薄許君墓志銘》:“有拔而~之。”⑦[動]修建。李華《吊古戰場文》:“秦~長城,竟海為關。”⑧[動]開始。《史記·李斯列傳》:“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⑨[動]出身。《漢書·蕭何曹參傳》:“蕭何曹參皆~刀筆吏。”深:
①水深。與“淺”相對。《詩經·小雅·小旻(mín)》:“如臨深淵,如履薄冰。”②從上到下或從外到裡距離遠。《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澤,實生龍蛇。”③深厚;密切。杜甫《羌村三首》之三:“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④深入;深刻。《戰國策·趙策四》:“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又精到。⑤精深;深奧。《論衡· 自紀》:“何以為辯? 喻深以淺。”⑥厲害;深重。《韓非子·喻老》:“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⑦刻毒;殘酷。《戰國策·燕策三》:“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將軍:指樊於[wū]期。遇:對待。)⑧色彩濃重。白居易《買花》:“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⑨時間久。陸遊《入蜀記》:“是日風靜,舟行頗遲,又深秋潦(lǎo)縮。”(潦縮:積水下降。)⑩副詞。表示程度較高,相當於“很”、“非常”。《史記·汲黯鄭當時列傳》:“然至其輔少主,守城深堅,招之不來。”跡:
①腳印;足跡。《莊子·人間世》:“絕跡易,無行地難。”枚乘《上書諫吳王》:“人性有畏其景而惡其跡者。”②痕跡。杜甫《韋諷錄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貴戚權門得筆跡,始覺屏障生光輝。”(屏障:指屏風。)又指前代遺留下來的事物。張羽《清口》:“遺跡不可問,但見荒榛叢。”(但:僅。)③事跡;功業。《荀子·正名》:“跡長功成,治之極也。”④追蹤;搜尋。《新唐書·李密傳》:“轉匿大俠王季才傢,為吏跡捕,復亡去。”⑤考察;觀察。《墨子·尚賢中》:“然後聖人聽其言,跡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跛:
(一)腿瘸。《荀子·修身》:“故蹞(kuǐ)步而不休,跛鱉千裡;累土而不輟,丘山崇成。” (二)bì偏一足站立。《禮記·曲禮上》:“遊毋倨,立毋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