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置之死地而后生 |
释义 |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与敌交战时,将部队置于不战则必死、战则可能生的环境里,以激发士兵的勇气,奋力拚杀,战胜敌人,使之生还。 战国时,秦穆公屡次为晋国所败,耻辱难平。他和大臣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等人励精图治,赏罚分明,勉励秦国军民,忠义报国。一年之间,秦国大治。秦穆公便出动全国所有军队,兵临晋国报仇雪恨。秦穆公亲自督军,发誓不打败晋国决不生还。秦军坐船渡过黄河,孟明视心想,要想得到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结果,就还必须断其退路,置将士于绝境,鼓足战必胜的决心,于是,他下令把所有的战船全部烧掉。秦穆公不解其意,问道:“烧了船,岂不是自绝归路吗?”孟明视说:“不对。用兵之道,以士气取胜。我屡次为晋所败,士气本来已一落千丈。眼下烧掉船只,以告我三军将士有来无回,用这个来振作士气。更何况与晋军交战,若战胜了他们,不愁无法渡河,如果战败,我们应当视死如归,还要船作什么?”晋人听说后,闻风丧胆,不敢再与秦军开战。 在一定的条件下,竞争、交战的双方,取胜往往不在于条件的优劣,武器的精良,而在于士气的高昂。指挥员有时须将部队置于不生则死的绝境来鼓舞士气,以激发士兵死里求生的勇气,部队有必死的决心,常常就会攻无不克,此所谓“哀兵必胜”。值得注意的是,此计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用的,马谡街亭失守,就是败例。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