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绕各殊致,夜尽情有馀。”诗句出处:《题汉州西湖》;是唐朝诗人房琯的作品。
结宇依回渚,水中信可居。三伏气不蒸,四达暑自徂。
同人千里驾,邻国五马车。月出共登舟,风生随所如。
举麾指极浦,欲极更盘纡。缭绕各殊致,夜尽情有馀。
遭乱意不开,即理还暂祛。安得长晤语,使我忧更除。
【注释】:
诗文 | 缭绕各殊致,夜尽情有馀。 | |
释义 | 缭绕各殊致,夜尽情有馀。“缭绕各殊致,夜尽情有馀。”诗句出处:《题汉州西湖》;是唐朝诗人房琯的作品。 高流缠峻隅,城下缅丘墟。决渠信浩荡,潭岛成江湖。 | 结宇依回渚,水中信可居。三伏气不蒸,四达暑自徂。 同人千里驾,邻国五马车。月出共登舟,风生随所如。 举麾指极浦,欲极更盘纡。缭绕各殊致,夜尽情有馀。 遭乱意不开,即理还暂祛。安得长晤语,使我忧更除。 【注释】: 缭:①缠绕。《楚辞·九歌·湘夫人》:“缭之兮杜衡。”(杜衡:香草名。)②围绕;环绕。杜牧《华清宫三十韵》:“绣岭明珠殿,层峦下缭墙。”(层:重叠。)杜甫《沙苑行》:“缭以周墙百余里。”③绕道而行。《新唐书·郭子仪传》:“回纥以奇兵缭贼背,夹攻之,斩首六万级,生禽二万。”(禽:擒。捕捉。)④量词。《新唐书》:“引刀断一缭发奏之。”绕:①缠绕;环绕。《吕氏春秋·知分》:“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②从侧面或后面迂回过去。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郭:城郭。)③绕道。《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汉盖纵左右翼绕单于。”(汉:指汉军。)各:①指示代词。各自。《周易·系辞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②量词,表示不止一个。《史记·大宛列传》:“令国外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倾:倾慕。)③至;来到。《敌毁》铭:“王各于成周大庙。”④皆;都。《尚书·盘庚下》:“各非敢违卜。”殊:①斩杀;死亡。《庄子·在宥》:“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汉书·淮南王安传》:“太子即自刭,不殊。”②断绝。嵇康《琴赋》:“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凌:迫近。)③差异;不同。《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涂。”④特别;特殊;出众。诸葛亮《前出师表》:“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⑤超过;异常。《后汉书·梁统传》:“母氏年殊七十。”⑥副词。1.表示程度。非常;极;甚。《战国策·赵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2.还;犹。孟浩然《题融公兰若》:“谈玄殊未已,归骑夕阳催。”殊致:①特殊的景致。李夷简《西亭暇日书怀》:“兹亭有~~,经始富人侯。”②不一致。韦应物《三赠琮公》:“出处似~~,宣静两皆禅。”致:①送达。《荀子·解蔽》:“远方莫不致其珍。”又使送达。《周礼·夏官·怀方氏》:“掌来远方之民,致方贡,致远物。”②取得;求得。《荀子·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格物:推究事物之理。格:推究。)③传达;表达。《晋书·简文帝纪》:“致意尊公,家国之事,遂至于此。”《汉书·朱傅传》:“遣吏存问致意。”④招引;招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⑤导致。张居正《答荆州赵知府》:“顽奴犯法,致烦尊虑,惶愧不可言。”⑥献出;尽。《论语·子张》:“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论语·学而》:“事君能致其身。”⑦竭尽。《荀子·劝学》:“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⑧意态;情趣。《魏书·茹皓传》:“树草栽木,颇有野致。”⑨副词。极。《荀子 · 仲尼》:“非致隆高也。”(隆:高。)⑩招引;引来。《盐铁论·本议》:“致市民,聚万货。”(11)到。《周髀算经》:“引绳致地而识(zhì志)之。”尽:(一)①完毕;没有了。苏轼《赤壁赋》:“肴核既尽,杯盘狼藉。”《左传·襄公八年》:“粮食将尽。”②终结;结束。曹丕《典论·论文》:“年寿有时而尽。”李咸用《遣兴》:“雨尽晚云轻。”又终极;达到极点。《礼记·郊特牲》:“仁之至,义之尽也。”成语有“仁至义尽”。李白《游太山六首》之三:“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八极:极边远之地。空闲:空旷。)③竭尽;竭力完成。《宋史·岳飞传》:“飞裂裳以背示(何)铸,有尽忠报国四大字。”④全;所有的。潘岳《笙赋》:“乐声发而尽室欢。”⑤副词。皆;都。《孟子·尽心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坐尽倾。”(满坐的人都很倾慕。) (二)jǐn 尽量。《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空坐着尽量往后,饮食就坐尽量往前,以免油污弄脏座席。)情:①一般的情感或情绪。《礼记·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②特指爱情。孔尚任《桃花扇·逃难》:“情根爱胎,何时消败?”③常理;常情。《孙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④情形;真实情况;实情。《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⑤真实;真诚。《墨子·非攻上》:“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有:(一)①与“无”相对。1. 表示占有、具有、领有。《论语·公冶长》:“陈文子有马十乘(shèng)。”(乘:四匹。)诸葛亮《草庐对》:“孙权据有江东。”2.表示存在。曹丕《杂诗》:“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3. 表示发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②丰收。储光羲《观竞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③表示不定指。跟“某”相近。李白《菩萨蛮》:“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④助词。1. 多用于朝代名称的前面。《诗经·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2. 用于形容词前面。《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明星有烂。”(烂:灿烂。) (二)yòu 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有七年,亲巡天下。”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