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经争化胡起冲突 |
释义 | 经争化胡起冲突《老子化胡经》,是佛道关系中的重大事件。争吵纷纷,时起时伏,绵延了一千多年。所争不仅限于口舌,常常酿成流血事件。 东汉时,襄楷在给汉桓帝所上的奏章中说道:有人说,是老子出关到夷狄之邦,成为浮屠,即成为佛祖。这就是说,佛祖也就是老子。 这种传说,最初应是自发的产物。从汉明帝的梦可以看出,汉代人心目中的佛祖形象和神仙是一样的:金黄的身体,发出日月的光泽。葛洪《抱朴子内篇》说太上老君真形,也是金黄的颜色,放着光芒。这样一位西方的神灵,和老君等神仙有着相似的体态,又有相同的主张,那么,他是从何而来的呢? 因为受眼界的限制,使当时的人们很容易说出,那是老子的化身。这不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而是社会心理直接反应的产物,是人们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对新事物作出的第一个解释。这样的解释,是思想演进中常见的现象,而且往往不包含功利的目的。 后来,“老子化胡”的故事情节就日益增加。大约在三国时,就传说老子出关以后,经过西域到了天竺,在那里教化胡人浮屠,也就是佛陀,乃是老子所教的弟子,浮屠是他的别号。 把佛陀说成是老子弟子,可能包含着道教抬高自己的功利目的。佛教方面一开始也不反对这种说法,表明佛教的韬晦。 西晋时,《老子化胡经》出世了。 《化胡经》据说是王浮所作。有人说王浮是道士,有人说王浮是祭酒。祭酒也可能是儒家的祭酒。而《化胡经》的出世,据说是这么一回事: 帛法祖在长安讲佛法,很受欢迎。他常常和王浮争论,究竟谁的道才是正道。王浮总是争不过帛法祖。于是一气之下写了《化胡经》。 这表明,佛教在理论上已能自立,因而发生邪正之争。佛教已不甘心屈从于道教之后。王浮辩论失败,也说明道教理论那小小的翅膀已覆盖不住佛教这只健壮的雏鹫了。 《老子化胡经》说,老子从开天辟地以来,历代为圣帝明王作导师,或是教化人类。周幽王时,老子又降临人间,企图化导幽王。见幽王顽固不化,于是就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守关的尹喜拜老子为师,应尹喜要求,老子写了《道德经》。尹喜诵读了一万遍,于是也得道成仙。三年以后,老子和尹喜在成都相见,老子就带尹喜到了西方。经过艰难曲折,终于使某国王感化。国王带领全国人民,一起信奉老子之道。老子也把尹喜留下,做国王的老师。这里,又把佛陀说成是尹喜的化身。还有的说,老子令尹喜乘月亮之精华,降临中天竺国,进入白净王夫人口中,降生为人,名叫悉达多。悉达多舍弃了太子的地位,入山修道,得道成为佛陀。依这种说法,佛陀又是尹喜的后身了。 《化胡经》的出世及其流传,说明道教方面在理论上比不过佛教,不得不用这种造谣言、比祖宗、排世系的世俗破落子弟的手段来抬高自己,打击佛教。后世佛教徒力辩此说虚妄,道士有机会则大肆张扬。北朝周武帝灭佛,也与《化胡经》事件有关。元代时,朝廷应僧人请求,下令焚毁《化胡经》,并严厉打击道教。这两次行动,一次灭佛,一次灭道,都伴随着一桩桩流血事件。 然而《化胡经》也勾起了一些人的遐想。金元之际,全真教中著名人物丘长春,应成吉思汗之邀,万里迢迢,赴印度见成吉思汗。据有人考证,丘长春应邀,也与化胡说有关。大约他想效法老子去化导胡人。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