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第四章] 华中地区著名道教建筑 |
释义 | [第四章] 华中地区著名道教建筑河南登封嵩山中岳庙 中岳庙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境内嵩山太室山南麓的黄盖峰下,又称 “天中小故宫” ,距登封市4公里,是河南省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198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2001年,中岳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嵩山中岳庙大殿 中岳庙的前身“太室祠” ,始建于秦 (公元前221~207年) ,北魏太延元年(435年)改为道观,更名为中岳庙。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始建于今址。此后多次扩建,唐、宋年间达鼎盛。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进行了大规模重修。 中岳庙规模宏大,占地11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四百余间,多为清代遗构。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太室阙、中华门、遥参亭、天中阁、配天作镇坊、崇圣门、化三门、竣极门、中岳大殿、寝殿、御书楼等,共十一进,其中以中岳大殿气势最为雄伟。太室阙建于东汉元初五年(118年),为中岳第一门。中岳庙太室阙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阙。 中华门为三券,两侧门洞上方书有“嵩峻” 、“天中” 、“依嵩” 、“带颖”八个大字。 遥参亭八角重檐,八卦藻井顶,精致玲珑。 天中阁原为中岳庙的大门,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台基高8米,阁高10余米,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四角建有回廊,棂门上刻有 “中岳庙”三个大字,下为券门洞。门前两侧有石狮一对。 河南嵩山中岳庙 配天作镇坊四柱三楼,黄色瓦顶,题有“配天作镇” 四字匾额,两侧书“宇宙” 、“具瞻” 。 配天作镇坊后为崇圣门和化三门。崇圣门东侧有古神库。 化三门后为峻极门。峻极门又叫将军门,地于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面宽五间,歇山绿琉璃瓦顶,门额上书 “峻极门” 三个大字。 峻极门内为嵩高峻极坊,四柱三楼,上题“嵩高峻极,四个大字。 嵩高峻极坊后为中岳大殿。中岳大殿又称峻极殿,为中岳庙的主殿,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古代单体木构建筑,也是五岳庙中面积最大、规格最高的殿宇,面宽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顶,黄色琉璃瓦顶,面积1000平方米,斗拱、梁枋等均采用清代最尊贵的和玺彩画。殿内供奉中岳大帝天中王坐像。 中岳大殿前原建有四岳殿,惜现已毁,仅存殿基。 中岳大殿后有垂花门楼一座,门内为寝殿。寝殿面宽七间,歇山黄琉璃瓦顶,殿内供天中王、天灵妃像。 寝殿后为御书楼。御书楼面宽十一间,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清代重建。御书楼现为存放道教经书的地方。 中岳庙内文物荟萃。峻极门东侧有北魏《中岳灵庙碑》,是嵩山历史最早的碑石。峻极门北有明代《五岳真形图碑》、《宋金四状元碑》、《谒中岳碑》、金代《重修中岳庙全图》等历代碑石一百余块,非常珍贵。古神库中的宋代镇庙铁人是我国现存最大的铁人。山门前汉代石刻翁仲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翁仲。 中岳庙现为河南省道教协会所在地。 河南汤阴岳飞庙 扬阴岳飞庙位于河南省汤阴县西南门内岳庙街86号,原名精忠庙,又称“宋岳忠武王庙” ,是纪念岳飞的庙宇。岳飞(1103~1142年),汤阴县人,南宋著名抗金将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2001年,岳飞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岳飞庙为明景泰元年(1450年)修建,以后多次重修,始成今日规模。 河南岳飞庙 岳飞庙坐北向南,布局严谨,占地面积6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共六进院落,建筑近百间。庙内建筑多为明代所建,有精忠坊、山门、御碑亭、正殿、寝宫等建筑。 精忠坊又称棂星门,建于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临街面西,木结构。坊高12.1米,庑殿绿色琉璃瓦顶,九踩四昂重翘式斗栱,屋顶及斗拱均施以彩绘,金碧辉煌,灿烂夺目。牌楼正中刻有“宋岳忠武工庙”六字匾额,为明孝宗朱祐樘所题,两侧八字墙上分别刻有“忠” 、“孝”二字。 岳飞庙五人跪像 精忠坊后有铁铸秦桧、 王氏、 万俟, 张浚等五人跪像,蓬头垢面,两侧悬有楹联一副: “蓬头垢面跪阶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旒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 庙内有碑载道:“秦桧与其妻长跪于下,观者争山之,堆积砖石不下百余斗。俗云,击桧之首,永不首痛;击桧之心,永不心痛。非果不首痛也,因宋室不能碎其首,后人争欲碎之也; 非果不心痛也,因宋室不能剖其心,后人争欲剖之也。故假为是词,以泄其不平之愤焉耳。” 五跪像后建有施全祠,面宽三间,祠内有铜铸施全像。 施全祠后为山门,山门坐北朝南,面宽三间,两侧有石狮一对,雄健可爱。山门檐下悬有 “精忠报国” 、“浩然正气” 、“庙食千秋” 等匾额,为当代书法家所题。两侧檐柱上分别题有楹联: “存巍然正气,壮故乡山河” 、“孤愤书两表墨迹犹在,报国秉一心浩气长存” 。山门前有青石台阶,山门两侧照壁上雕刻有滚龙戏水图案。 岳飞庙塑像 入山门,东院有肃瞻亭,西院有觐光亭。肃瞻亭是整肃容貌之处,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 ,六角攒尖屋顶,玲珑轻巧,颇具南方风格。与肃瞻亭相对的是觐光亭,为供人休息之处,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四角攒尖顶,庄重大方。山门正北则是仪门。仪门为砖砌而成的三孔拱门,旧时为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处。 过仪门,则是御碑亭。御碑亭面宽三间,为歇山卷棚顶。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秋天,乾隆皇帝于此作诗一首: “翠柏红垣见葆祠,羔豚命祭复过之。两言臣则师千古,百战兵威震一时。道济长城谁自坏,林安一木幸犹之。故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 随行官员命人镌刻石碑并竖立于此。现在该碑移到山门东侧。 岳飞庙精忠坊 御碑亭北面是岳飞庙的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顶。殿正面檐下悬有五块巨匾,分别是“乃武乃文”,“故乡俎豆”,“忠灵示泯”、“百战精威”、“乾坤正气”。其中“百战神威”和“忠灵未泯”为清光绪帝和太后慈禧所题。明间有楹联: “人生自古谁无死,第一功名不爱钱。”正殿中央为岳飞彩塑坐像(塑于20世纪70年代末),左手握剑,右手扶膝,英武魁伟,正气凛凛,上悬“还我河山”匾额一块。正殿东侧有贤臣殿,内奉周同,宗泽、韩世忠、梁夫人、何铸的塑像。正殿西侧有名将殿,奉有张宪、牛皋,杨再兴等。 正殿后中轴线上有四合院,正殿为寝宫,面宽五间,进深一间,正面檐下有五块匾额,分别是“天地正气” ,“壮怀激烈” 、“精忠贯日” 、“正邪冰炭” ,“刚直不阿”,其中“精忠贯日”匾额为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汤阴知县刘愉所题。殿内陈列有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石刻。 岳飞庙碑碣林立,有赞誉岳飞的诗词歌赋,有明清帝王谒庙诗篇,有各代重修该庙的记录,共存有近200块石碑,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和史料价值。特别是岳飞所作《满江红》等最为著名。 河南周口关帝庙 关帝庙位于河南周口市沙河北岸内富强街。关帝庙既是一座主祀关帝的庙宇,又是由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共建的用于集会、商议、娱乐的会馆,所以又称“山陕会馆” 。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口位于河南东部沙河、颍河和贾鲁河的交汇处。明清时期,这里为东西交通的枢纽,商贾云集,店铺林立。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山西新绛、长治、蒲州,陕西大荔、澄城等地的商贾筹集巨资,兴建山陕会馆。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殿铺砌庙院碑记》云: “周口河北,旧有山陕会馆,中祀大帝。创自康熙三十二年。五十二年傍建河伯、炎帝二殿。丁酉年建药王殿并东廊房。雍正九年,重修大殿,建香亭,十三年建舞楼、山门。乾隆八年建老君殿,十五年建钟鼓楼,三十年建马王、酒神、瘟神殿及石碑坊,马亭、戏房。四十六年重修香亭、钟鼓楼、药王瘟神殿及马亭、舞楼、照壁、僧室、戏房,并彩画诸殿……至四十八年大功告竣。”会馆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创建以后,在雍正,乾降年间分别进行了扩建。后来也陆续进行扩建,于咸丰二年(1852年)全部落成。 河南周口关帝庙 周口关帝庙山门 关帝庙现为坐北向南,东西宽105米,南北长158米,占地约21000多平方米,内有楼殿亭阁140余间,中轴线上有石牌坊、碑亭、飨殿、大殿、戏楼、拜殿、春秋阁。两侧设有配殿。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巍峨壮观。 山门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 ,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五踩斗拱,上悬 “关帝庙”三个鎏金大字匾额。山门前一对石狮分踞左右。 铁旗杆是关帝庙内最具特色的文物之一。关帝庙内有两根铁旗杆,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 ,高22米,六角青石浮雕底座,上为六角须弥式铸铁座。杆身雕有莲花、蟠龙、飞凤等,顶端有 “大义” ,“参天” 四字。东侧铁旗杆上有三段铭文: “大清嘉庆二年岁次丁巳春三月吉日铸造铁旗杆一对重三万余斤” ;“关圣帝君宝杆一对永保四方平安,吉庆有余”;“陕西同州大荔县、朝邑县、登城县天平会众商敬献” 。西侧铁旗杆上也有铭文。 周口关帝庙雀替雕刻 石牌坊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 ,四柱三楼式,歇山顶,正面透雕“二龙戏珠”神龛,整座牌坊精雕“二龙戏珠” 、“凤凰牡丹”等多种吉祥图案,为艺术珍品。四柱上悬有石雕四天王像。石碑坊正面明间柱上有楹联: “说好话,读好书;做好人,行好事。”横额书 “神武丕著” 四字。背面明间横额书 “斯文干城” 四字。 石碑坊两侧有碑亭。碑亭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亭内有龟蚨座清道光十七年“重修关帝庙碑” 和 “岁积厘金碑”各一通。 飨殿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周围有青石栏杆围砌。 大殿和飨殿相近。大殿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是庙内最早的建筑。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悬山黄色琉璃瓦顶,五踩斗栱。正脊上饰有十六条行龙,生动逼真。 大殿东侧为河伯殿,西侧为炎帝殿,均建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悬山灰瓦顶,五踩斗拱,面宽三间,进深三间,是祭祀河伯,火神的殿宇。 戏台位于关帝庙春秋阁院内,与春秋阁遥棚对应。戏台脊上有一陶楼上书 “大清雍正陆□年” 等残缺字样,内部脊檩上书有正楷 “大清道光十七年三月初八□时上梁大吉” 等字。戏台面宽三间,重檐歇山顶。台面用木板铺成,三面敞开。檐下斗栱为五踩重昂。屋顶为重檐歇山式,中间檐顶高出,两侧冀角高翘。楼顶覆盖黄绿琉璃瓦,正脊中间置有狮子宝瓶,两端饰以龙头人吻,垂脊上均饰以小曾。匾额和平板枋上雕满山水、云龙、人物、花卉透雕,故有 “花戏楼”之称。戏楼中间上方悬有 “声震云霄” 四字横匾。戏台院落后方东西两侧分别建看楼。看楼建于嘉庆二十年(1815年) ,悬山顶,带有前廊,施五踩斗栱,六抹隔扇。 拜殿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 ,是祭祀关羽的地方。拜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五踩斗拱,单檐卷棚灰瓦顶,四周石栏杆围砌。 春秋阁建于清嘉庆五年(1800年) ,是庙内的主体建筑。春秋阁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五踩斗拱,四周回廊,重檐歇山顶,楼阁式结构,精致玲珑。正面石柱上划有 “赤面表赤心,千里常怀赤帝; 青灯观青史,一生不愧青天”等四幅楹联。这座建筑高大壮观,气势雄伟,雕刻也非常精致。 河南洛阳关林 洛阳关林位子洛阳市老城南7公里的关林镇,相传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的地方。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关林拜殿和大殿 关林始建年代不详。据明万历二十五年(1601年)关林《创塑神像壁记》可知,关林庙宇至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以前。清康熙、乾隆年间曾多次扩建。 关林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以大殿为中心,中轴线上依次建有戏台、山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坊、八角亭,最后为关冢。 戏台正对关林大门,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坐南向北,平面呈 “凸” 字型,歇山顶,前台面宽三间,可从正面及两侧面三面观戏。后台面宽五间,硬山顶,砖砌围墙,后墙中间开窗。前台的歇山顶与后台的硬山顶巧妙结合,其上又加建歇山顶,形成重檐楼阁式结构。戏台用绿色琉璃筒瓦覆顶,下悬风铃。整座戏台构思精巧,雄伟壮观。 山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硬山顶,门上悬 “关林”镏金大字匾额一块。脊上正吻为一龙形。山门两侧为 “八”字墙,分别书“忠义” 、“仁勇” 二字。门前有宽大月台,月台两侧有明代雕刻的大理石石狮一对,活泼可爱。大门东西两侧各有石牌坊一座,题有 “刚健中正” 、“博厚高明” 、“允文允武” 、“乃神乃圣” 等匾额。 仪门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面宽五间,硬山顶,梁、檩上绘有黑白双色龙纹,额枋外侧绘有众多历史故事及吉祥图案。正门额上悬有 “成扬六合” 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 仪门和大殿之间,有甬道和月台相连。甬道和月台周围均有石栏板围砌,石栏板上雕以波浪形花纹和几何纹图案。望柱上雕大小石狮共104个,生动形象。月台正中有铁香炉一个,两侧有铁花瓶各一个。 洛阳关林山门 大殿前左侧为钟楼,右侧为鼓楼,均为十字重檐歇山顶,建于砖砌高台之上。钟楼的台基西壁上,镶有《关圣帝君新降警世文》碑刻,由六块青石组成。钟楼内悬大钟一口。鼓楼台基上,镶有四方施财碑记。 拜殿为大殿的附属建筑,位于大殿之前,面宽五间,前廊卷棚顶,正脊上饰有天马,仙人等图案。殿内西墙上镶有《奉敕赐金修关林颂》,东墙上铺有《关帝重新衣冠记》 ,均由六块青石组成。 大殿为庙内主要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 ,历时三年建成。大殿面宽七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绿色琉璃瓦覆顶。整座大殿建于1.5米高的砖石台基之上,共用柱48根。梁架上均绘黑白龙凤等图案。大殿前侧,门额上悬“气壮嵩高” 匾额一块,为慈禧所题。正门上,有12幅明代浮雕木刻。殿内供奉关帝关羽坐像,两侧为关平和周仓。关羽像高达6米,为国内目前最大的关羽像。 二殿面宽五间,单檐庑殿顶,门上悬有 “光昭日月” 匾额,为清光绪皇帝御题。二殿之前为月台,月台正中有一铁香炉,石刻须弥座,各层周边均雕以花纹。 二殿东侧为圣母殿,面宽三间,硬山式灰色筒瓦覆顶。该殿原为张侯殿,后改为圣母殿。殿内供奉圣母和侍女像。 二殿西侧为五虎殿,面宽三间,硬山顶,内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塑像。 三殿又称 “寝殿” ,是庙内最后一座殿宇,面宽五间,硬山顶,平面呈 “凹” 字型,内塑关羽夜读春秋像、关羽出行图等。殿内梁架均为黑白双色图案,殿檐下有 “三战吕布” 、“威镇荆州” 、“战长沙” 三幅大型故事图。 洛阳关林碑亭和石牌坊 三殿与关林碑亭之间,有石牌坊两座。北面的一座石牌坊立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 ,两侧上分别题有 “义参天地” ,“道衍春秋” 。南面的石牌坊规模略小,立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 碑亭又称八角亭,木结构,八角攒尖歇山顶,建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 ,重修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碑额书 “敕封碑记” ,正面书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 ,阴面介绍了关羽生平事迹。亭前有明刻石狮一对。 关冢位于整个庙宇的后部,冢周以条砖砌成八角形围墙。冢的正面南墙,有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修筑的石基门,门两侧有行书楹联: “神游上宛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 庙内还有东西长廊,每排25间,硬山顶。西廊现为石刻艺术陈列室,东廊现为碑刻墓志陈列室。 河南洛阳周公庙 洛阳周公庙位干洛阳市定鼎南路东侧,中州渠以北,是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周公姬旦的祠庙,亦称元圣庙。周公功绩显赫,曾协助武王伐纣灭商,辅佐成王摄政,东征平定管叔、蔡叔、霍叔 “三监” 。同时分封诸侯,制礼作乐,营建洛邑,开创了千秋伟业,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名臣。后人在全国各地建了不少庙宇以示纪念。洛阳周公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阳周公庙始建于隋大业十四年(618年) ,为隋将王世充创建。唐贞观和唐玄宗开元年间曾重修。明嘉靖四年(1525年)在旧址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又进行重修。清康熙十五年(1674年)全面大修,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建筑。 洛阳周公庙鼎堂 洛阳周公庙礼乐堂 洛阳周公庙坐北面南,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有山门(新建) 、定鼎堂、礼乐堂(会忠祠)、后殿,东西两侧有廊房。 定鼎堂(取周公定鼎洛邑之意)为庙中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琉璃,四角飞檐起翘,比例匀称。 定鼎堂后为礼乐堂,面宽五间,进深间,单檐硬山顶。殿内陈列模拟当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 后殿面宽五间,进深两间,单檐硬山顶。殿内现陈列洛刚宫城模型。 周公庙西侧为隋唐东都洛阳城宫城正门应天门遗址。 河南郑州城隍庙 郑州城隍庙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内老城区东北隅商城路北,全称 “郑州城隍灵佑侯庙” ,是河南省现存较大、较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城隍庙现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州城隍庙始建于明代初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重修。据《郑县县志》载,城隍于 “洪武二年(1369年)敕封灵佑侯,故又名城隆灵佑侯庙” 。后经明弘治、嘉靖、隆庆,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等多次重修。 郑州城隍庙前殿 郑州城隍庙坐北朝南,现仅存山门、前殿、戏台、大殿、寝殿等建筑,全部殿宇均为琉璃瓦覆顶。 山门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顶,檐下施斗拱,门前有一对石狮,雄健威武。 进入山门,正前方则为前殿。前殿面宽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顶,正脊,中间雕有二龙戏珠和宝瓶,正脊两端有鸱吻,垂脊上雕有龙飞凤舞和狮子滚绣球。 郑州城隍庙戏台 戏台和前殿靠近。戏台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光绪年间重修。戏台坐南面北,重檐歇山顶,下为通道,正对大殿。下层周围砌墙,南北辟门洞作为通道。戏台中间主体一间,宽4.9米,宽4.6米。四根红色圆木柱承阑额、普拍枋,上施三踩单昂斗拱,平身科上施抹角梁,承交金瓜柱。阑额施由额,中间垫板。中间主体部分屋顶琉璃瓦盖,脊顶宝瓶伫立,剑把鸱吻翘立两端,脊兽人物饰件甚多。北、东、西三面出厦,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北面用方形抹角石柱,单坡两椽。东、西出半面歇山,北面单坡。台南面砌墙,北厦三面敞开,演出时可以三面观看。北面出厦前檐有四根较矮木柱支撑,台口两根方形石柱上刻有楹联: “传出幽明报应彰天道,演来生死轮回醒世人” ,柱上纪年为“雍正乙卯” (1735年)。台下通道有阶梯可登戏台,台前沿围有刻花石栏杆。台基三面设石栏杆。主体的抱厦,将戏台衬托得更加富丽堂皇。整座戏台斗拱错落有致,各檐角下悬挂角铃,各种游龙飞凤、荷花、狮子等浮雕彩绘千姿百态,形象生动。院东西两侧为二层看楼各7间。 戏台北面为大殿。大殿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中间立一雄狮雕刻,背驮火焰宝瓶,两侧有鸱吻,垂脊均饰以走兽和花草。檐下施斗拱。 大殿后面是寝殿,也是城隍庙规模最大的建筑。寝殿前有卷棚,卷棚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寝殿面宽五间,进深二间,悬山顶,正脊中间饰一高耸的楼阁,两端饰大吻。 庙内还有不少碑刻,其中有明代张大扰草书的《福赞》,书法苍劲有力,颇有价值。 郑州城隍庙配殿 河南济源济渎庙 济渎庙的全称为“济渎北海庙”,位于济源市北2公里的庙街。济水发源于此,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四渎”是古人对四条独自入海的大川的总称。济渎为济水之源,现今济水下游不能独流入海,但济水还在。1996年,济渎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渎庙山门 济渎庙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 (582年),是隋唐及其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济水神和北海神的场所。隋唐之后,济渎庙也历经扩建和修葺,逐步成为园林式建筑群。 济渎庙坐北向南,规模宏大,南北长5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现存宋元明清各代建筑30余座。济渎庙的布局相对自由,中轴线上前一部分为济渎庙的主体,后面一部分为北海神庙,东有御香院,西有天庆宫。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清源洞府门) 、清源门、渊德门、寝宫和临渊门,龙亭、灵源阁等;两侧有御香殿、接官楼、玉皇殿和陡生阁等。 山门(清源洞府门)为明代遗构,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出檐较大,上悬匾“济渎庙” ,两侧有单开间的掖门。 清源门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修,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两侧有偏门。 进入渊德门,可见寝宫(二者之间的献殿不存)。寝宫建于宋开宝六年(973年) ,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屋坡平缓,斗拱硕大,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有很高的价值。 寝宫以北为临渊门。临渊门为北海神庙的山门,重建于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年),面宽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用梭柱,柱下为莲花瓣柱础。 临渊门北为龙亭。龙亭四面开敞,是供放皇帝祭文的地方,面宽和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造型优美别致。 龙亭以北为北海。北海为方形 “水池” ,水源是济水东侧源头,经北海而汇入济水。北海四周风景甚佳。 北海北侧有灵源阁。灵源阁为明代早期建筑,单檐歇山顶。值得注意的是,月台上石栏杆为宋代遗构。 中轴线西侧有玉皇殿,为明代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玉皇殿前有将军柏一株,高20余米,树龄有1800余年。相传尉迟敬德监修济渎庙时,曾经在这颗树上挂过钢鞭。明代尹安曾赞曰: “夜来明月枝头劲,疑是将军宝剑光。” 另外,庙中还有30余通碑刻,其中不乏精品。庙中还有不少古树。 济渎庙龙亭和北海 河南济源王屋山阳合宫 王屋山位于河南济源县城西北45公里处,地处河南、山西两省交界处,西接中条山,东临太行山,其主峰天坛顶海拔1715米,有 “天下砥柱”之称。王屋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之一,是道教第一洞天。唐时,王屋山道教达鼎盛时期,建有一批规模宏大的道教官观,其中 “三宫一院” (阳台宫、迎恩宫,紫微宫、十方院)最为著名。唐司马承祯在《上清天宫地府经》中,把天下名山分为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其中王屋山被列为 “天下第一洞天” ,又称,“小有清虚之天” 。1994年,“王屋山一云台山风景区” 被公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王屋山中保存最好的道观就是阳台官。1986年11月,阳台宫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阳台宫在王屋山华盖峰南麓,因地处阳台而得名。根据《旧唐书》记载,唐开元十五年(727年) ,唐玄宗李隆基命道士司马承祯于王屋山自选基址,建造道院,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竣工,取名阳台观。李隆基的妹妹玉真公主到阳台观拜师学道,朝野震动。阳台观也因此名扬天下。后毁于五代。宋代重修。金贞元二年(1154年)改观曰宫,称 “阳台万寿宫” 。金贞祐二年(1214年)毁于兵燹。金正大四年(1227年)重建。元至元六年(1340年)重修了玉皇阁。后来,明、清、民国期间多次修葺。 王屋山阳台宫 王屋山阳台宫侧面全景 阳台宫依山而建,自南向北,布局严谨,高低错落,南北长135米,东西宽69米,占地6000余平方米,前面有三清大殿,后面有玉皇阁,两侧有廊庑,西侧有王母殿和白云道观。 三清大殿(亦称大罗三镜殿)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建于明代初期,明正德十年(1515年)重修,但具有宋元建筑的某些建筑风格。这座殿宇也是河南省现存规模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殿中方形柱雕满道教神话故事,如 “八仙过海”等,栩栩如生。殿内有四个天花藻井,由层层斗栱叠筑而成,呈龙形图案,制作精巧,是明代艺术珍品。 玉皇阁也为明代建筑,面宽三间,进深三间,四周设回廊,三层重檐歇山顶,高近20米。重檐下有五踩双下昂或单下昂斗栱。石柱通身浮雕云龙丹凤、神仙人物、花鸟禽兽故事,雕艺精湛,形象生动。阁内有12根通天柱,上有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的题记。 宫内尚存数十通元、明、清的石碑,如元代《圣旨碑》 、《吴天王玉皇上帝碑记》,明代《重修三清殿碑记》、《新建玉皇阁记》、《荆之琦碑》,清代《重修三清阁序》等。 宫内大殿前有一株梭罗树,相传是盛唐玉真公主亲手所植。另外,还有千年古柏数株,其中一株形如龙,一株形似凤,称“龙柏” 和 “凤柏” ,象征 “龙凤呈祥” 。 河南济源奉仙观 奉仙观俗称 “荆梁观” ,位于济源市区西北面荆梁北街。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685年),著名道士唐二鲁真人及北宋贺兰栖真人曾先后修道于此。现存金、明、清建筑10座30间。 奉仙观坐北向南,占地4000平方米,前后两进院落,中轴线上有山门、玉皇阁、三清殿,两侧有配殿。 山门面宽三间,为清代遗构,单檐悬山顶,古朴大方。 玉皇殿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是明代早期建筑,保留有部分元代构件。正脊用彩色琉璃装饰,显得非常华丽。 奉仙观三清殿 奉仙观玉皇阁 三清殿为奉仙观的正殿,重建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 ,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台基高1米,殿前有宽大的月台。前檐用方形石柱,略有抹角,柱身稍有收分。殿内用减柱造,仅在明间设两柱(次间柱为后人补加),用大内额代替。 奉仙观内有唐垂拱元年的《唐太上老君右像》石碑,为该观创建时刻立,碑首有石龛造像。该石碑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清代叶昌炽在《语石》中赞誉此碑 “文章宏瞻,书笔遒美,为唐代道教碑碣之冠” 。另外,还有北宋《章圣皇帝御制诗碑》等石碑。 河南开封延庆观 开封延庆观又名重阳观,位于开封市西南隅大纸坊街,为纪念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而建。王重阳(1112~1170年) ,原名王喆,字知名,号重阳子,是金代著名道士。1996年,延庆观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观原名重阳观,是王重阳传道和羽化之地。金大定九年(1169年) ,王重阳带领丘处机等四位弟子到开封,不久无病而逝。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羽化之地修建重阳观。到了元代,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得到成吉思汗的器重,被封为 “国师” ,赐号 “长春真人” 。全真教也在这时达到鼎盛时期。元太宗五年(1233年) ,王志谨受丘处机遗命,在重阳观旧址大兴土木,经过三十年的兴建,形成“广袤七里” 的道教圣地,被敕封 “大朝元万寿宫” ,元末红巾军攻占了开封,万寿宫毁于战火。明洪武六年(1373年) ,复建道观,并改名延庆观。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 ,延庆观被黄河水淹没,大部分建筑被毁。清康熙七年(1668年) ,再次重修延庆观。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 ,黄河决口,大水又一次淹没了延庆观。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再次重修。清光绪二十年和三十四年又两次修葺。清末时的延庆观规模颇大,从南到北有吕祖殿、三清殿、玉皇阁、三官殿。民国期间,又遭破坏。现存主要建筑是玉皇阁。 延庆观玉皇阁 玉皇阁又名通明阁,初建于元太宗五年(1233年) ,阁的上面部分多为明代重修。阁体底层南门东侧窗棂上有题记 “大明永宁王大府镇国中尉雪窗重修玉皇阁三官无梁宝殿铁窗门户两扇” ,落款为 “嘉靖二十五年(1549年)九月吉日” 。玉皇阁坐北向南,高18.80米,下大上小,上圆下方,造型优美。整个阁均用青砖和琉璃瓦件构筑,上下分为三层。底层平面为正方形,青砖砌筑,外侧为四坡顶。南面正中辟一砖券门,门两侧有直棂铁窗。室内顶部由八根支架支撑,饰以花卉图案。中层为八角实体,没有门和窗,四周有凸出墙面的八座悬山式山面。上层设有平座,平座上有栏杆。平座中间为红色八角亭。八角亭采用攒尖顶,上施铜质宝珠。亭南北各辟一拱形门。南门门楣镶 “玉皇阁” 匾额,蓝底金字阳文楷书。北门有匾额 “通明阁” 。阁内正中为玉皇大帝像,顶部为穹窿顶。整个建筑结构奇特,优美壮丽。 阁东侧有古代碑刻二通,其中一通是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 的《重修延庆观记》,另一通是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1年)的《重修延庆观记》。 河南社旗火神庙 社旗县火神庙位于社旗县社旗镇中心。根据庙内石碑记载,该庙始建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 ,雍正六年(1728年)竣工,为当地商号和施主捐资兴建。2005年,火神庙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火神庙坐北向南,庙内除了敬奉火神外,还敬奉财神、关公、玉帝、老君、鲁班、文昌帝君等。庙内东半部为主庙建筑,西半部为道士居所。 庙宇规模较大,东西宽34米,南北长85米,中轴线自南向北有山门(上面有戏台) 、木牌楼、拜殿、大殿等。 山门面宽五间,门额上方嵌有砖雕匾额,中间砖雕阳刻 “炽而昌” 。山门上面建有戏台。戏台为前后串联式,前台卷棚歇山顶,后台硬山顶。前台石柱三副楹联: “对月清歌不亚广陵大曲;当花妙舞何殊西子尔□” ,“烛间细领究之着着皆真耳;其中大观那得头头都是边” ; “剧戏当场假笑啼中真面观;解人寓意外留连处内心知” 。 社旗火神庙 社旗火神庙大殿 山门北为木牌楼,建于道光元年(1821年),重檐歇山顶,面宽三间,呈八字形布局。前额刻“光天垂象” ,背额刻“利民永生” ,柱子侧面置以抱鼓石,雕有数尊狮子,或蹲或卧,栩栩如生。抱鼓石上还雕有梅、兰、竹、菊、牡丹、松、柏等,雕刻精细,构图典雅,引人入胜。 木牌楼北为拜殿。拜殿面宽五间,卷棚顶,额枋雕以卷草、牡丹和二龙戏珠图样等。拜殿北为正殿,硬山顶,左右山墙前为马头墙,正脊中间有3米高的金狮驮宝瓶。檐下雀替雕刻精致,布满木雕图案。 湖北均县武当山紫霄宫 武当山紫霄宫外观 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境内,背依神农架,面对丹江口水库,共有72峰。主峰天柱峰又称金顶,高1612米。武当山为道教玄天真武大帝的发源地,有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之美誉。唐代时,破列为七十二福地。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当时的均州太守姚简于山上建五龙祠,为武当山第一座道观。自此,武当山成为著名道场。宋元明清均有扩建。鼎盛时,武当山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庙堂、七十二岩庙、十二亭、三十九桥。惜后遭毁坏,现存主要建筑有六宫(遇真宫、五龙宫、南岩宫、太和宫、玉虚官、紫霄宫)、二观(元和观,复真观)、一殿(金殿)。武当山金殿、紫霄宫、南岩宫、玉虚宫遗址分别在1961年、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金殿、紫霄宫、太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武当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3年,紫霄宫和金殿还被公布为全国重点道观。武当山道教建筑群已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群山之中,顺应山形水势合理分布,与自然和谐统一,是人类建筑艺术的杰作。 武当山紫霄宫大殿 武当山紫霄宫位于主峰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下,是武当山八大宫观的主体建筑,也是武当山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道教官观。1982年,紫霄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紫霄宫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道教宫观。 紫霄宫始建于宋代宣和年间 (1119~1125年)。后毁于大火,元代重建,并被命名为紫霄元圣宫。明、清多次扩建,鼎盛时期,紫霄宫的殿、堂、廊、庑达860余间。紫霄宫现存建筑182间,建筑面积8553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龙虎殿、崇台、十方堂、御碑亭、紫霄殿和父母殿等。 穿过金水桥,可到龙虎殿,龙虎殿也为紫霄宫的山门。殿内正中供奉王灵官,面容威严,两侧为青龙和白虎泥塑像,为元代泥塑珍品。 龙虎殿后两侧对称分布龟碑亭。龟碑亭均为重檐歇山顶,四方各开拱一孔,内有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和永乐十六年(1418年)石碑各一块,均以巨石雕成。 沿石台阶而上,便是十方堂。十方堂殿内供奉真武大帝元代铜铸鎏金像一尊,两侧为吕洞宾和张三丰像。壁上彩绘二十四孝图。 紫霄殿是紫霄宫的正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紫霄殿是武当山现存的唯一一座重檐歇山顶木结构建筑。整个大殿由三十六根木柱支撑,殿内额枋、斗拱均施彩绘。殿顶藻井浮雕二龙戏珠,四周为八卦图。殿内正中神龛上雕刻双凤朝阳、二龙戏珠,供奉手执宝剑的真武大帝泥塑贴金坐像,为武当山现存最大的泥塑像。坐像两侧为周公和桃花娘娘。殿内还有四尊真武大帝铜像,其中一尊为着武装像,另外三尊为青年、中年、老年坐像。左右龛内还有二十八尊真武大帝像,大小形态均不同,惟妙惟肖。紫霄殿殿内香案上有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铜铸武当山模型座,上面铸有众多神话传说故事。香案旁有两颗明铸铁树开花灯。 武当山紫霄宫小边门 紫霄殿后为父母殿。父母殿面宽五间,为清代重修,殿内供真武神的父母净乐国王明真大帝和善胜皇后琼真上仙,两侧神龛内供有观音、三霄娘娘、送子娘娘。 紫霄殿殿内文物荟萃,历史悠久。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大流派,又称“内家拳”,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它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刚柔相济、内外兼修的理念。武当道教音乐也享有盛名,具有庄重、委婉、悦耳、中庸的特点。总之,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浑厚,古建丰富,文物荟萃、人杰地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兼备。 湖北均县武当山太和宫(包括金顶) 太和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峰顶。宫内峰巅上建有一座铜殿,俗称“金殿” ,为我国现存最大的铜铸建筑物。1961年,金殿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太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 武当山太和宫金殿 太和宫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全称为大岳太和宫,明代永乐皇帝赐名。明朝任自垣编的《大岳太和志》记载,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下达圣旨,曰: “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大顶金殿,名大岳太和宫。” 可见,当时 “太和宫”指的是山巅的金殿。但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王概编写的《大岳太和山志纪略》中曰: “大岳太和宫,在天柱峰南天门外,宫之正殿朝圣殿。” 可见,清代时,太和宫指明代建的朝圣殿。这一概念沿袭至今。不过,一般也把金殿作为太和宫的有机组成部分。 武当山太和宫 太和宫规模宏大,布局巧妙,瑰丽壮观。明代孙应鳌《太和宫》一诗赞曰: “天柱开金阙,虹梁缀玉墀,势雄中汉表,气浑太初时。日月抵双璧,神灵肃万仪;名山游历遍,谁似此山奇。” 太和宫现存主要建筑有朝拜殿(正殿) 、钟鼓楼、古铜殿、皇经堂等。 正殿又称朝圣拜殿,明永乐十年(1412年) ,敕建,歇山顶。殿外两侧各有铜碑一座,一为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所立,记载了天柱峰北天门外建雷坛的经过;另一为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所立,雕有二龙戏珠,下刻 “御制”二字。殿内供奉真武大帝铜像,两侧为四大元帅、水火二将和金童玉女像。 朝拜殿两侧是钟鼓楼。钟楼内悬一巨大铜钟,铭文为: “大明永乐十三年龙集乙未二月吉日备造。” 铜殿又名 “转运殿” ,相传环绕铜殿转一周,可得好运。铜殿铸造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原安放在天柱峰顶。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建太和宫时,将铜殿移到朝圣拜殿对面的小莲峰上。铜殿为仿木结构造,悬山顶,造型古朴,镂刻有大量铭文。殿内供奉真武、金童、玉女以及水、火二将均为铜铸。 朝拜殿右下为皇经堂,悬 “白玉京中” 匾额,内供三清,玉皇、斗姥、张天师、吕祖等。皇经堂檐下的雕刻非常精致。皇经堂前为戏楼、神厨、三宫殿。 太和宫北面山顶为紫金城,又名皇城、红城,因内有非常著名的金殿而得名。 武当山太和宫南天门 紫金城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修建,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仍坚固宏伟。紫金城围绕天柱峰顶端修建,城高数丈,高低不等,以重达千斤的石条依岩而筑,婉蜒曲折,坚固雄伟,金殿位于紫金城内。紫公城共有东、南、西、北四门,东、北、两三门均临绝壁,仪南门可通下面的太和宫。南门又叫南天门,共有三个门洞,中为冲门,高大肃穆,为皇家专用通道。右为鬼门,左为人门。 过南天门即为灵官长廊。长廊中有铁鞭十二根、明代石碑六块、灵官殿一座,灵宫殿全部以锡铸成,十分珍贵。殿旁有石碑数通,非常珍贵。 出灵宫殿,沿九连蹬道盘旋而上,即为金殿。金殿面宽、进深各三间,高5.5米,钢铸仿木结构,宫殿式建筑,重檐庑殿顶,正脊两端铸龙吻。整座殿宇坐落于一个高大的花岗岩石台基上,四周石栏杆围砌,立柱12根。殿内迎面即为 “金光妙相” 四字匾额,为清康熙皇帝御笔。匾额下方正中供奉着真武大帝铜像,两侧分别为金童玉女像和水火二将像。殿内神像、供器、供案均为鎏金铜铸。金殿构思精巧,制作精美,可避风避雨。当阳光普照时,整座金殿金碧辉煌,灿烂夺目。 金殿前面有金钟亭和玉磬亭,为明嘉峭午间铜铸,保存完好。金殿两侧有签房和印房,为人们求签和盖神印的地方。危殿后面有父母殿,内供真武大帝的父母。 武当山复真观金殿 湖北均县武当山复真观 复真观又名太子坡,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东北面,背依狮子山,下为深崖,左为下十八盘,环境奇妙,景色秀丽,是武当山道教宫观中规模较大的一座,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复真观始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 ,清康熙元年(1662年) 、二十三年(1684年) 、二十九年(1690年)曾三度重修和扩建。 复真观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现存殿堂等100余间,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主体建筑有头门、二门、三门、四门,祖师殿、皇经堂、五云楼、太子殿、龙虎殿、藏经阁等。复真观自古即有“一里四道门”之称。 复真观前有一座石拱桥,名 “复真桥” ,古朴典雅。沿复真桥拾级而上,便到复真观山门。山门上书“太子坡”三字,为明永乐十七年(1419年)驸马都尉沐昕所题。 复真观的头门上悬有 “复真观” 三字匾额,门后为两条精巧的云墙,蜿蜒曲折,悠远深邃,又称为“九曲黄河墙” 。 武当山复真观复真桥 二道门(又名龙虎殿)内的院落内,南面为石砌祭坛,北面为砖雕香炉,中间有照壁,刻有“福” 、“寿” 、“禄”三个大字。 祖师殿建于一座高台之上,为复真观的主殿,面宽三间,单檐硬山顶,红墙绿瓦,雕刻精美。祖师殿前的院内有一水池名滴泪池。 五云楼位于祖师殿院前的崖壁上。五云楼高五层,故俗称五层楼。整座楼均为木结构,顶层梁枋共十二根,叠置于一根柱子上,称为“一柱十二梁”,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品。 五云楼转身向上即为皇经堂和藏经阁。皇经堂前有一古桂花树,为太子坡胜景之一。 复真观中地势最高的建筑是太子殿,太子殿内供奉有太子童年像,太子手持经书,聚神读书。从太子殿远眺,深壑纵横,曲涧流动,群山竞秀,金顶迷离,令人心旷神怡。 复真观周围人文景观较为丰富,有玉皇顶、磨针井、关帝庙、回龙观、八仙观、回心庵、天津桥等。 湖北均县武当山南岩宫 南岩宫位于武当山主峰天柱峰东北面,距紫霄宫西面约2.5公里,这里峰岭奇峭,林木森翠,下临深涧,环境秀丽,奇险俊巧,为武当山“三十六岩”中最美的一岩。南岩宫全称大圣南岩宫,被尊为真武大帝得道飞升之处。现存主要建筑有太乙真庆宫(又称石殿)。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当山南岩宫 南岩宫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至泰定五年(1285~1328年) ,元延祐元年(1314年)更名为天乙真庆万寿宫。元末毁于火灾,仅存石殿一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建,明成祖朱棣赐名为大圣南岩宫。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扩建后,南岩宫达鼎盛时期,殿堂等达460余间。清同治元年(1862年)大规模修建,南岩宫焕然一新。1926年又遭大火,大殿及周围配殿被毁。1927年,重修龙虎殿和配殿。现存有元建石殿,明建南天门、两仪殿、碑亭等建筑。 石殿建于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 ,全部以石筑成,建于悬崖上,面宽、进深各三间,仿木结构,石板瓦覆顶,殿内立有四根石柱。石殿内供奉有三清、真武大帝等铜像,金碧辉煌,殿内四周墙上嵌有五百尊灵官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整座石殿构思精巧,被誉为 “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绝” 。 石殿外边两仪殿前,一石梁上因雕有一条飞龙故称为龙首石。其中,龙头上雕有香炉一座,称龙头香。龙头香下面立有石碑两座,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石殿左侧殿内有一组太子卧龙床的石雕,为石雕艺术精品,非常珍贵。 武当山南岩宫 南岩宫内有甘露井,井口有精致的石雕,古朴苍桑。 南岩宫崖壁上刻有许多碑刻和摩崖石刻。 皇经堂墙壁上横刻“寿、福”二字,为五代末著名道士陈抟亲笔书写,字体遒劲洒脱。 “福寿康宁”摩岩中, “寿”字为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七月礼部尚书王颙书,“福” 、“康” 、“宁”三字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夏言所题。这些均是珍贵的文物。 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 玉虚宫位于武当山北麓,全称为 “玄天玉虚宫” ,俗称“老营宫” ,地势开阔,是武当山规模最大的宫观。据明代任自垣编著的 《大岳太和山志》记载,玉虚宫为山中甲宫,凡遇为国为民修缮祀典,须设总坛于此。2001年,玉虚宫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玉虚宫敕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 ,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扩建。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描述其盛况: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 清乾隆十年(1745年)遭火灾,大部分建筑被毁。 玉虚宫规模宏大,坐落于一个开阔的盆地之上,占地面积8万平方米,房屋2200余间,鼎盛时期,有外乐城、里乐城和紫禁城三城。玉虚宫为宫廷式建筑,主体建筑沿中轴线对称分布,金碧辉煌,气势宏伟。殿堂四周有围墙,更显其深远幽邃、神秘庄严。 玉虚宫现仅存宫墙、宫门、父母殿、四座碑亭。 宫门前有精美石栏台阶。宫门为券拱形门洞结构,建于石雕须弥座上,共三间,砖木建造,两侧有八字墙。 宫门内为青石路面,院落开阔,于高台上建有父母殿。 武当山玉虚宫 武当山玉虚宫内碑亭 宫内外共有碑亭四座,内有御碑四通,分别刻有明成祖《下大岳太和山道士》 、《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和明世宗《御制重修大岳太和山玄殿纪成》、《重修宫观》碑文,为明代石雕艺术珍品。 玉虚宫自然景色优美,有“玉虚仿佛秦阿房”等盛誉。 湖北江陵开元观 江陵开元观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城内,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陵开元观始建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 ,故称开元观。明、清多次重修,始成今日规模。 开元观规模较大,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坐北向南,中轴对称。观内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主要有山门、雷神殿、三清殿、祖师殿、天门等。 山门为庑殿顶。门前有石狮雄踞两侧,石狮雕于明代,雕刻精致,生动形象。 雷神殿为清代遗构,硬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 三清殿为观内主体建筑,单檐歇山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 祖师殿位于三清殿后面,重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三间,殿前有高大开阔的月台。整座殿宇古朴庄严,气势雄伟。 武当山开元观 武当山开元观内 天门为黄色琉璃瓦顶,拱形门洞,门额上题有 “天门”二字,门前有石台阶,台阶两侧有石栏杆及石狮一对,均雕刻精美。天门内有著名的西汉男尸。 开元观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观内碑碣众多,多刻于元明时期,十分珍贵。 开元观现已辟为荆州地区博物馆。 湖北宜昌黄陵庙 黄陵庙原名黄牛庙或黄牛祠,又称黄牛灵应庙,位于距宜昌市45公里处的西陵峡中黄牛峡黄牛山上。黄陵庙后倚悬崖,前面临江,气势雄伟。1956年,黄陵庙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黄陵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庙始建年代不详,宋欧阳修在任时更名为黄陵庙,并沿用至今。明时毁于战乱,明万历四十六年 (1618年)重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再次重修。 黄陵庙规模较大,布局严谨,依山就势,庙内建筑随地势逐渐升高。庙内主要建筑有山门、禹王殿、武侯祠等。山门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年)。禹王殿建于明代,清代多次重修,为庙内主体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五间,重檐歇山顶,高大雄伟,古朴大方。殿的上檐悬有“砥定江澜” 四字匾额一块,下檐悬有“玄功万古” 四字匾额一块,金碧辉煌。殿内共有立柱36根,柱上雕有祥龙,活灵活现,跃跃欲飞。其中一根柱上书有“庚午年(1870年)洪水至此。武侯祠位于禹王殿的右侧,为清代遗构。祠内有“云霄一羽” 匾额一块。 黄陵庙后有泉一口,称黄牛泉,又称石泉,泉水清洌甘甜。泉后有白骨塔。 黄牛峡水急浪高,行船到此只能缓缓前进。唐著名诗人李白在诗中写道: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黄陵庙历史悠久,文物荟萃,庙内有碑碣数通,其中一块石碑上刻有《黄牛庙记》,为庙内珍贵文物。 宜昌黄陵庙 黄陵庙风景 湖南衡山南岳庙 南岳庙碑亭 衡山位于湖南省衡山县南岳镇,又称南岳,为我国五岳之一,风景秀丽。衡山方圆八百里,以主峰祝融峰为中心,大小山峰共七十二座。据清代魏源《衡岳吟》载: “惟有南岳独如飞,朱鸟展翊垂云天。四旁各展五十里,环侍主峰如辅佐。” 南岳衡山是祭祀南岳大帝的地方,为道教第三小洞天,道教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道观已遍布全山。鼎盛时期,全山道教宫观达40余处。 南岳衡山现存最大的宫观就是南岳庙。南岳庙也是我国南方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据《南岳志》载,南岳大庙为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创建,后多次扩建。现存大殿(圣帝殿)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 南岳庙占地面积9.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中轴线上有九进四重庭院,主要建筑有棂星门、魁星阁、正川门、御碑亭、嘉应门、御书楼、大殿、寝宫、北门和钟亭、鼓亭等,总体布局十分严谨。大殿东有八宫,西列八寺,佛、道两教共处一庙,甚为罕见。 衡山南岳庙 南岳庙第一进为棂星门,为一座四柱三楼仿木结构石牌坊,牌坊前蹲着两只石狮,牌坊正中汉白玉字碑内刻有贴金 “天下南岳” 四个大字。牌坊上有石制宝顶,最上层倒置一玉印。棂星门两侧有东西便门,上有精美泥塑。走进 “天下南岳”牌坊,便称御街。御街两侧有东、西碑亭两座,六角形,东碑亭刻有《重修南岳庙记》,西碑亭上刻有《祭衡岳文》。 沿御街前行,为南岳庙第二进魁星阁,又称盘龙亭。亭为重檐歇山顶,分三层,下为过道,中为戏台,上为魁星阁。戏台面朝正殿,藻井内有一木雕盘龙。阁前有石麒麟一对,颇具神韵。阁东有钟亭,西有鼓亭,均为重檐歇山顶。钟亭内有一重九千斤大铁钟,鼓亭内有一大鼓。 第三进是正南门,现存门洞三拱,称正川门。正川门两侧还有东、西川门。正川门内原嵌有唐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诗碑一通。东川门台阶下神道一侧,原竖有唐代李白《送陈郎将归衡山》诗碑一通。 第四进是御碑亭,八角重檐歇山顶,亭上有 “御碑亭” 三字竖额一块,亭内保存有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御制《重修南岳庙碑记》一通。亭额枋上共有篆书 “寿”字两百个,字体各不相同。亭东是玄德尊门,可通向道教八宫。八宫是老铨德观、新铨德观、老三元宫、新三元宫、万寿宫,清和宫、仁寿阁、玉虚阁。亭西是六寺同门,可出入佛教八寺。八寺是金宝寺、龙塘寺、天堂寺、南台寺、崇宁寺、双峰寺、云峰寺、化城寺。 第五进是嘉应门,面宽七间,单檐歇山顶,七踩单翘重昂斗栱。门上有 “嘉应门”竖额一块。门内外原碑碣、诗赋众多,现存清《重修岳庙记》两通。嘉应门两侧有东西角门。 第六进是御书楼,面宽七间。重檐重楼歇山顶,七踩三翘斗拱,形制奇特。楼内原藏有历代御制匾额七通,惜均毁于“文革” 中,现御书楼为文物展厅。 第七进是圣帝殿,又称正殿、大殿,是南岳衡山中规模最大、建造最为精美的殿。大殿面宽九间,重檐歇山顶,翘角飞檐,上施如意斗拱,前设月台,后有寝宫,四周有回廊。整座殿宇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殿内外石柱共72根,象征衡山七十二峰。殿内供奉祝融神君,即南岳大帝的坐像一尊,两侧为六官站像和金吾将军站像两尊。大殿后墙上,还有大型云龙丹凤彩绘。大殿周围的石栏杆上嵌有144块双面汉白玉浮雕,雕刻精美。 第八进是寝宫,又称后殿,面宽五间,重檐歇山顶,殿内原有南岳大帝父母的坐像,故又称圣公圣母殿。 最后一进是北后门,面宽三间,单檐悬山顶。门东有注生殿,西有辖神殿。 南岳庙既有北方建筑的雄壮,亦有南方建筑的秀美,庙内泥塑、木雕、石刻等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 南岳庙魁星阁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