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父与子》 |
释义 | 《父与子》《父与子》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的长篇小说。小说主人公巴扎罗夫是位平民出身的医科大学生。他应贵族子弟阿尔卡狄之邀,来到其父的庄园作客。巴扎罗夫的桀骜不训、藐视一切、怀疑一切的姿态招致阿尔卡狄的伯父巴威尔这个“老派人物”的恶感,两人由话不投机很快发展到唇枪舌剑。不久,巴扎罗夫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优雅动人的富孀奥津佐娃,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她。奥津佐娃为巴扎罗夫满身的野性所吸引,却又不愿意卷入感情的漩涡而放弃宁静悠闲的贵妇人生活。巴扎罗夫失恋后,埋头于生物学研究。对敌意未消的巴威尔借故挑起了一场决斗。这场不了了之的决斗过后,巴扎罗夫返回了自己家乡。一次,巴扎罗夫在作尸体解剖时,划破手指,因伤口感染而死。 《父与子》写了保守的贵族自由派与激进的平民知识分子之间“父辈”与“子辈”的冲突,并围绕这场冲突,刻划了巴扎罗夫这个“新人”的形象。冲突是在巴扎罗夫与周围的各式人物之间展开的:既有巴威尔这样的高傲、自负的对手,又有尼古拉(阿尔卡狄的父亲)这样的多愁善感,为自己的“落伍”,“过时”而莫名惆怅的旧式地主;既写了追逐新异,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沾沾自喜然而骨子里仍然软弱的贵族少爷阿尔卡狄;又写了库克辛娜之流,把轻浮打扮成进步,貌似先进、文明,实为被历史潮流冲到表面上来的沉渣。在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冲突中,巴扎罗夫显示了他作为时代的“弄潮儿”,以摧毁旧世界为己任的斗士的本色。巴扎罗夫生性刚毅、沉着、坚定。他用科学的批判眼光审视整个世界,对一切外部权威持怀疑态度;他提倡务实精神,反对不着边际的浪漫幻想和矫揉造作的情感;他作出否定一切的偏激姿态,漠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屠格涅夫用“虚无主义”这个词来概括俄国19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这样一种新型人格特征。作为平民知识分子的先进代表,巴扎罗夫性格显示了对旧世界的摧毁力,这集中表现在他和巴威尔这场名符其实的父与子的冲突中,巴威尔是贵族阶层的佼佼者,他的教养之高,谈吐之文雅,衣着之潇洒,都达到完美地步,但他在屠格涅夫笔下不过是具精致的蜡像,一遇到巴扎罗夫身上散发的逼人的热量,马上就溶化了。其次巴扎罗夫性格还具有一种独立不羁的人格力量,足以使尼古拉、阿尔卡狄、奥津佐娃这些贵族圈子里的软弱无力的人自惭形秽。再次是巴扎罗夫性格所显示的信念的坚定性,以及为了这信念而克制个人的需求和情感的自制力。屠格涅夫刻划了这一性格,同时也表明了他的评价:新兴的平民知识分子阶层比软绵绵的贵族自由派更有力量、更有信念、更有实践能力,因而于公众事业更有益。屠格涅夫对主人公巴扎罗夫的态度也有复杂矛盾的一面,他一方面欣赏巴扎罗夫身上那股桀骜不驯的野性和独立不羁的精神,另一方面又忧虑让这样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不知会招致怎样的后果。由于写的是当代的人与事,屠格涅夫还无法把握巴扎罗夫的历史命运,也因为巴扎罗夫的性格与社会不可调和的冲突,因此他给了巴扎罗夫那样一个在凄凉的环境里死去的结局。 《父与子》情节进展迅速,结构紧凑,叙述方式和作者其他小说相比更客观、冷静,较少风景描写和抒情笔调。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