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归来、冰鲈堪脍,雪螯堪嚼。”诗句出处:《贺新凉/贺新郎》;是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
雁向愁边落。渺汀洲、孤云细雨,暮天寒角。有美人兮山翠外,谁共霜桥月壑。想朋友、春猿秋鹤。竹屋一灯棋未了,问人间、局面如何著。风雨夜,更商略。六州铁铸从头错。笑归来、冰鲈堪脍,雪螯堪嚼。莫遣孤舟横浦溆,也怕浪狂风恶。且容把、钓纶收却。云外空山知何似,料清寒、只与梅花约。逋老句,底须作。
《贺新凉/贺新郎》宋朝诗人方岳的作品。【注释】:
归:
(一)①出嫁;嫁。《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②返回。陶潜《归园田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兴:起来。)③送回;交还。《孟子· 尽心上》:“久假而不归。”(假:借)④归依;归附。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微:如果没有。)⑤结局;归宿。《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殊:不同。途:路。)⑥死。《尔雅·释训》:“鬼之为言归也。” (二)kuì ①通“馈”。赠送。《论语·阳货》:“(阳货)归孔子豚。”《史记·周本纪》:“晋唐叔得嘉谷,献之成王,成王以归周公于兵所。”②通“愧”。惭愧。《战国策·秦策一》:“状有归色。”来:
(一)①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②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跟“去”、“往”相反。《孙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使……来;招致;招来。也作“徕”。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④某一时间以后。《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⑤将来;未来。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斯:则。已:停止。)⑥句末助词。《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来。”《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二)lài 慰劳。《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职:主管。劳lào:慰劳)堪:
①承受得起。《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后汉书·朱俊传》:“副相国,非臣所堪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狭中:心地狭窄。)②可以;能够。《尚书·多方》:“惟尔多方,罔堪顾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谁堪伯仲:伯仲,比喻不相上下。即谁能够相比。)脍:
①切得很细的鱼或肉。《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世说新语·任诞》:“既进脍,便去。”②细切鱼或肉。《诗经·小雅·六月》:“饮御诸友,炰鳖脍鲤。”《世说新语·任诞》:“向得此鱼,观君船上当有脍具,是故来耳。”雪:
①雪。《史记·秦始皇本纪》:“大雨雪,深二尺五寸。”②下雪。《晋书·五行志》:“飞骑大将军车嬴王腾自并州迁镇邺,行次真定时,久大雪。”③揩拭。杜甫《丈八沟纳凉》诗:“佳人雪藕丝。”④洗除;洗刷。李白《独漉篇》:“国耻未雪,何由成名?”⑤白色。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螯:
螃蟹等节肢动物的第一对脚,可开合。《晋书·毕卓传》:“左手持蟹螯,右手持酒盃。”杨万里《和李天麟》诗:“可口端何似?霜螯略带糟。”堪:
①承受得起。《左传·隐公元年》:“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后汉书·朱俊传》:“副相国,非臣所堪也。”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狭中:心地狭窄。)②可以;能够。《尚书·多方》:“惟尔多方,罔堪顾之。”陆游《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谁堪伯仲:伯仲,比喻不相上下。即谁能够相比。)嚼:
(一)①咀嚼。杜甫《哀江头》:“白马嚼啮黄金勒。”引申为品味;玩赏。张衡《西京赋》:“嚼清商而却转。”②饮尽。《史记·游侠列传》:“与人饮,使之嚼。”《后汉书·五行志一》:“嚼复嚼者,京都饮酒相强之辞也。”(二)jiáo ①用牙磨碎食物。《淮南子·说林》:“嚼而无味者,弗能内(nà)于喉。”(内:同“纳”。)又指咬,含。《北齐书·徐之才传》:“又以小史好嚼笔,故尝执管就元文遥口曰:‘借君齿。’其不逊如此。”(小史:侍童。元文遥:北齐人,曾历事文襄四主。)②品味;玩味。沈义父《乐府指迷·赋词初填熟腔》:“久久自熟。便觉拗者少,全在推敲吟嚼之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