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杜甫 ←上一篇:秋兴八首·其二 下一篇:秋兴八首·其四 →
诗词简介:
杜甫永泰元年(765)在严武死后即离开成都去渝州,六月到 忠州,秋天到云安。大历元年(766)春,移居夔州,秋天寓西阁。 《秋兴八首》一组诗都写于此时。这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在 河北、山东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在剑南、山南、河南、淮南和岭 南,甚至京畿之内,也时常发生节度使或军将的叛变。”加之吐蕃入 侵,长安游赏之地不仅未得恢复,反而常在吐蕃的威胁之下。“剑 南西川也不断受到吐蕃和南诏联军侵犯和威胁”(翦伯赞主编《中 国史纲要》)。诗就是在这背景下写的,借以感慨今昔,怀念长安, 是很著名的组诗。
《秋兴八首·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一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 qiū xìnɡ bā shǒu · qí sān 》
《 秋 兴 八 首 · 其 三 》
.[ tánɡ ]. dù fǔ.
.[ 唐 ]. 杜 甫.
qiān jiā shān ɡuō jìnɡ zhāo huī , yí rì jiānɡ lóu zuò cuì wēi 。
千 家 山 郭 静 朝 晖 , 一 日 江 楼 坐 翠 微 。
xìn sù yú rén hái fàn fàn , qīnɡ qiū yàn zi ɡù fēi fēi 。
信 宿 渔 人 还 泛 泛 , 清 秋 燕 子 故 飞 飞 。
kuānɡ hénɡ kànɡ shū ɡōnɡ mínɡ báo , liú xiànɡ chuán jīnɡ xīn shì wéi 。
匡 衡 抗 疏 功 名 薄 , 刘 向 传 经 心 事 违 。
tónɡ xué shào nián duō bú jiàn , wǔ línɡ yī mǎ zì qīnɡ féi 。
同 学 少 年 多 不 贱 , 五 陵 衣 马 自 轻 肥 。
《秋興八首·其三》
.[唐].杜甫.
千家山郭靜朝暉,一日江樓坐翠微。
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
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
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这首诗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两联。主要是描写夔州府早晨的景观。第 一联“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两句,写诗人每当 清早夔州府的千门万户还在紧闭之时,他就照例坐在江畔 山上的小楼中,沐浴着清晨的阳光。第二联写诗人清晨楼上 所见的情景:连日不归的渔人还在江上随波逐流,本该南飞 的秋雁似乎故意在诗人面前飞来飞去。仇兆鳌注曰:“渔人、 燕子,即所见以况已之淹留。”(《杜诗详注》)说得极是。本来 渔人、燕子只是寻常所见的事物,可是在淹留他乡的诗人看 来,却触动了他的归念,转而觉得渔人、燕子如此是出于有 意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 物皆著我之色彩。”移过来评此两句,倒也十分精当。
第二部分紧承二联,主要抒写自己的感慨。三联两句诗 人由渔人、燕子勾起故国之思,接着回忆起自己一生的失 意:在他任“左拾遗”时,本想抗旨上疏救房琯,却因此获罪 遭贬,这是自己政治上的失意; 自己家传儒学,不能以此自 立,儿辈因战乱也失学了,这是在着文传名上的失意。尾联 两句写作者不遇的愤慨:当年与他一起在长安的同学辈,虽 然没有救国为民的志向,也没有什么文才,倒一个个高官厚 禄。三联两句对比,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对那些只图个人功名 富贵的高官达人进行了辛辣讽刺。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很有 力量的词“自”,活画出汲汲名利者的丑恶嘴脸,含有强烈的 不平和愤慨。顾宸《杜诗注解》中引李梦沙语:“四句合看,总 见公一肚皮不合时宜处。言同学少年,既非抗疏之匡衡,又非 传经之刘向,志趣寄托,与公绝不相同,彼所谓富贵赫奕,自 鸣其不贱者,不过五陵衣马自轻肥而已。极意数落语,却只好 叹羡;乃见少陵立言蕴藉之妙。”可谓极得杜甫诗意。
其三承上夜深,从夔府清晨写起,是二望京华。
夔府清晨一片恬静,诗人早起坐在临江西阁之上,沉浸在四围山色之中,这种意境本是闲适优美的。只因著了“日日”二字,才发生了质的变化,顿生无聊之感。
次联写西阁晨眺江景:渔人泛泛,燕子飞飞,亦是恰然自得图画。但著“信宿”(隔夜)以承“日日”,并以“还”、“故”点情,便有习见生厌之感。
三联感怀。匡衡、刘向皆汉儒。元帝时匡衡数上疏言事,迁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宣帝时刘向擢谏议大夫,曾于石渠讲五经。这两个人的际遇都不错。而杜甫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他曾因上疏言事被贬,而且一贬不复用;亦致力于经学儒术,却无受诏传经的幸运。如正面用典,不妨援屈原、贾生自譬,此处偏举出际遇相反的两个例子,却更深刻地反映了自己遭际的不平。
末联遥想长安故人。说同学(同应试者、同宦游者及同官)不贱,何以知之,必有所闻也,下章以“闻道”起已逗漏此意。杜甫昔年大志迂阔,曾“取笑同学翁”,而今此辈钻营得志,谁还记得起他来呢。此处暗用《十九首》“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意,只于一“自”字见之。
第三首承第二首中的“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 省香炉违伏枕”三句,进一步自叙自伤。其二写的是眼前事,而本 首写的以往事,诗人的反思更深了一层,无限感慨。
诗由在静僻山郭的早晨诗人天天独坐江楼导入,由“信宿渔 人”、“汎汎”扁舟和“清秋燕子”“飞飞”欲去犹留起兴。渔人扁舟到 处飘泊,候鸟燕子都没有定居,触景生情,自叹浪迹生涯。当年宏 愿在心,如今有家难归,不胜懊丧。继而以匡衡上疏刘向自喻,但 诗人的《进三大礼赋表》和上疏为房琯辩护等都失败了,深含功名 数奇有违心愿之感。“匡衡”两句的用典方式很特殊,这是杜甫的 创造。这两句所说的内容,是他政治生涯中所受挫折抑或最大打 击,是他离开长安长期飘泊在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这里所述 的内容比之第二首的“奉使”、“画省”两句更进了一层。这是一种 由近及远的写法。如把这两首的内容合在一起,则基本上反映了 诗人仕途的坎坷与不幸。最后,诗人又以少年时的“同学”相比,他 们都地位不低,过着“衣马自轻肥”的生活,益见当权者不能任贤用 能,更增加诗人的悲伤。全诗都是自诉自哀,为心愿未遂而悲伤。 所以,钱谦益认为这一首是《秋兴》八首中的“文心”,也就是写了杜 甫的主要心事,希望帝王纳谏和用贤举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