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盛唐山水诗派 |
释义 | 盛唐山水诗派唐玄宗开元、天宝(713—756)年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繁荣期,被称为“盛唐”。唐诗到了这一时期,也进入了全盛期。著名诗人成群涌现,可谓群星灿烂,流光溢彩,形成了瑰丽的诗坛。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继承了东晋陶渊明和南朝谢灵运等山水田园诗风,写作了许多描写山水田园景物、艺术风格相近的诗作。此外,储光羲、常建、祖咏、斐迪、刘长卿等人,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他们共同开创和形成了盛唐时期的山水田园诗派,对我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当时唐朝国势日盛,生产发展,社会安定繁荣,诗人们在创作的准备期和旺盛期均能漫游各地,为他们写作山水田园诗提供了客观条件。一方面,部分诗人政治失意,官场受挫,退居山林,以咏颂山水田园来寄托情思。再一方面,当时下层知识分子进入仕途一般有两条道路,一是通过科举考试,一是隐居田园,写诗作文,使诗名大震,经人推荐,便可踏入官场。因此,那时的文人可说是没有一个不写山水田园诗的。他们的诗歌的共同特色是:( 1 )描绘曲光水色,田园风物细腻逼真;( 2 )托物抒情,在描写中或注愤懑,或表忧伤,或露隐逸的思想;(3)语言清丽,对仗工稳、严谨。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语言自然,清丽含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父早逝,母信佛,对他影响大。他能诗、善画,精通音律。青年时代,他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抱负,曾写过一些思想性很强的作品,如《少年行》: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诗人热情地歌颂了保卫祖国的献身精神,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思想,同时也对权贵们进行了讽刺和谴责。 王维的主要文学成就,还是写了一批优美抒情的山水田园诗,如他的名篇《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作者对大自然及山居生活进行了敏锐的捕捉和摄取,把经过新雨冲洗的秋山,悄然出现在天边的秋月,清溪泉水叮咚的响声,洗衣少女从竹林里传来的笑声,莲荷动处,水波荡漾,渔舟缓过的情景,淡淡地汇成清秀的境界,令人遐思神往!在诗里,诗人用声、光、色、态的语言,点染着大自然的一山一水,达到语言洗炼、清新,朴素中富有光彩,给人以含蓄、空灵的艺术美感。 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他善于从客观世界里选择出最有特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事物,描绘十分和谐的图画。他善画山水,把山光、水色、树影的变化,与山鸟、草虫的天籁,在深浅浓淡中,简洁地展示出神韵。其作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所以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出身于没落的书香门第。早年隐居鹿门山,年四十,游长安,谋取功名失败后到各地游历,一生不得志,以布衣平民终老。他写了许多山水诗,诗风清淡,长于写景,诗与王维齐名。 孟浩然一生给我们留下二百六十多首诗,但多反映隐逸生活,诗中含蓄地表达了欲出仕而不得的怨怅心情。如《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作者自己总结了在秦中数年毫无所获的原因,字里行间,充满了应试落第后的失望情绪和苦闷,认识到世少知音,无人援引,流露了他对世道的不平,对皇帝的不满,表现了决心与官场诀别,回归故山隐退的愤世之情。 孟浩然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描绘田园的山水诗,如《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作者把山川景物,幽居生活描写得极富情趣。山寺钟鸣的黄昏,人人都有自己的归宿,诗人独自在岩扉松径,庞公的栖隐处发挥联想。他的诗入景细微,恬静自然,独具风格。微嫌不足的是,他的诗反映的生活不够丰富,极少广阔的社会风貌的描写。 储光羲(707—760),兖州(今山东兖州)人,一说润州(今江苏镇江)人。开元间的进士,官监察御史。原有集,已散佚。现仅存《储光羲诗》。他的诗多五言古体,常取材于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观察细致,表现精微。如他的田园诗《田家杂兴》:
楚山有高士,梁国有遗老。 筑室既相邻,向田复同道。 糗糒常共饭,儿孙每更抢。 忘此耕耨劳,愧彼风雨好。 蟪蛄鸣空泽,鶗伤秋草。 日夕寒风来,衣裳苦不早。
作者以写农村生活安静淳朴的侧面,描绘了“高士”生活怡然自乐的情趣,借以抒发自己爱好闲适,向往隐逸的情怀。 常建(708—765?)长安(今西安)人。开元进士,与王昌龄同榜。其诗多为五言,他善于运用凝炼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常以山林、寺观为题材,表现了人生无常、追求隐逸的消极思想。如《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作者细微地刻画了王昌龄隐居处所的山林景色,末尾又写了自己产生“谢时”思想,含蓄地表达了对高人逸士生活的憧憬。 再如《题破山后禅院》一诗: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以恬淡的语言,写出了山林的清幽空灵。后人欧阳修读到此诗时,曾说:“我尝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其语作一联,竟不可得,始知造意者难为工也。”(《历代诗话》106页)可见常建淡泊清幽的风格。 祖咏(699—约746),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开元进士,与王维友善。创作喜用五言诗形式,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简炼清淡。流传较广的是《终南山望余雪》一诗:
终南阳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据说此诗是他考进士的“应试诗”。按规定要写十二句才能交卷,而祖咏只写四句。考官问他为什么,他说:“诗意已经尽了。”可见,他追求诗的自然,决不以形式来束缚自己。另一方面,他也有激昂慷慨的诗作,如《望蓟门》: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这首诗,是写初到北方边陲的特殊感受。他登高眺望,战地风光,雄浑壮丽,激发了他投笔从戎,安边卫国的决心。 斐迪(716—?)关中(今陕西)人。早年与王维、崔兴宗隐居终南山,在王维别墅与之唱和。现存诗多为五绝,常描写幽寂的自然景色,如《送崔九》: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这首诗,是为送崔兴宗归终南山,归山后应寻幽访胜,无所不到,劝崔隐居丘壑,不要再贪恋仕途。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县)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唐续宗至德(757)年间任监察御史,后被大官僚吴仲儒诬陷,下苏州狱,后贬潘州南巴县尉;移睦州司马,终随州刺史,故人称“刘随州”。他的诗在当时已很有名气,特别是五言诗,他十分讲究对偶音律,对仗工稳,权德舆称他为“五言长城”。 他的诗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多写他贬谪飘零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其中,以他的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为最高。如《逢雪宿芙蓉馆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以清新凝炼的语言,写出了一幅日暮天寒、雪飞犬吠,夜归人顶风冒雪、柴门投宿的山林夜色图。全诗有声有色,形象自然、具体、生动。 再如《送严士元》一诗: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犹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程。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倦和两度遭眨的感慨。诗中的二、三联自然、清丽,呈现出一幅恬淡的自然风光。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