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百家争鸣
释义

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人们对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文化方面出现的众多流派,奇花竞放的赞誉。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代表这一时期各家学派思想的著作有近百种,历史上也多以“百家争鸣”来形容这种繁荣局面。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新兴地主阶级产生,封建制确立和奴隶社会的消亡时期。春秋以前,文化知识为奴隶主贵族所专有,贵族在朝廷设有各种世袭的官职,以保藏文献资料,传授文化知识。春秋末期,政治制度的改革和各阶级地位的变化,使文化知识逐渐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文化知识从“官府”走向民间,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面对社会各种势力的激烈竞争,一方面,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不惜重金招募贤能之士,以寻求“治国平天下”的良策;另一方面,贤能之士竞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以遂“兼济天下”之愿;当时各家学派的思想,从根本上说,都代表了社会各个阶级和各阶层在经济、政治上的利益。围绕着当时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派别,互相论战、互相影响,这就出现了战国时代的所谓“百家争鸣”的局面。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当时各流派概括为九流十家。即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等九家。他们师徒相传,成为流派,故称九流。另外,还有小说家,班固说它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人所创立,在当时它还算不上一个流派,但合起来就是所谓十家。“百家争鸣”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百家争鸣”至此达到高潮。战国末年,在赵国首都邯郸出现名辩与墨辩之争,成为“百家争鸣”中的尾声。至秦始皇“焚书坑儒”,定法家思想于一尊,持续了200多年的学术争鸣也就宣告结束。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代表了我国古代学术文化史上的民主传统。纵观两千多年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说,构成了两千多年封建正统思想中的哲学基础;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史进步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他们是中国文化史上一座高耸的山峰,是滋养两千多年封建文化发展的一股活水。“百家争鸣”是思想文化领域繁荣昌盛的产物,体现了一种民主自由、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5: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