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浣溪沙》 - 宋·晏殊 |
释义 | 《浣溪沙》 - 宋·晏殊[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表现在时空变化中的微妙心理,既惜春光消逝,又有对未来的向往,加之寓工巧于自然浑成,寄闲情于景物描绘,语调谐婉,情意缱绻,成了千古名句。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词人长期孕育而偶得之佳句。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载:“晏元献赴杭州,道过维扬,尝召江都尉王琪同步池上。时春晚,已有落花。晏云:‘每得句,书墙壁间,或弥年未尝强对,且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能对也。’王应声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自此辟置馆职,遂跻侍从矣。”王琪的对句正是他心上有、口上无的,因而一拍即合。 这两句得到历代词评家的一致好评。杨慎云:“无可奈何二语工丽,天然奇偶。”(《词品》)卓人月云:“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词统》)刘熙载云:“词中句与字有似触着者,所谓极炼不如不炼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着之句也。”(《艺概》)沈祥龙云:“词中对句,贵整炼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于诗句。……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句,亦不能为绝妙好词。”(《论词随笔》)这两句确实是天工巧对,自然浑成。 晏殊对这两句很是自我欣赏,不仅在这首词中用了,且写入诗《示张寺丞王校勘》:“元已清明假未开,小园幽径独徘徊。春寒不定斑斑雨,宿醉难禁滟滟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游梁赋客多风味,莫惜青钱万选才。”过去有人曾对这两句用于诗和词作过比较。沈际飞云:“‘无可奈何花落去’,律诗俊语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词,著诗不得。”(《草堂诗余正集》)张宗橚云:“元献尚有《示张寺丞王校勘》七律一首……中三句与此词同,只易一字。细玩‘无可奈何’一联,意致缠绵,语调谐婉,的是倚声家语,若作七律,未免软弱矣。”(《词林纪事》)王士禛云:“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花草蒙拾》)都认为这两句在词中胜过诗中。 其实,说这两句在词中胜过诗中,不决于文体,而在于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要看它对整篇构成意境的关系。诗八句,词六句,除三句相同外,诗中有五句,词中有三句不同。诗中的五句与这三句情景不谐。而词中,写天气如往年,亭台如旧时,夕阳如他日,以“夕阳西下几时回?”一问,顿觉今已非昔,不由疑新燕非旧燕,从而看落花离枝,叹韶华易逝,词人徘徊中不免感慨良多了。因把景和情都凝在“伤春”的弦上,就弹奏出谐婉的缠绵之音了。加之诗中意显,词中情隐,便觉蕴味无穷。花落,是无可奈何的,无计留春住,花不得不落,可是却有燕归来。此燕非旧燕,所以说它“似曾相识”。一切美景都是“无可奈何而去”:唱词喝酒、天气晴和、楼台巍然、落日残照,都随时间推移而成过去,可是这些又都“失而还归来”,就如那飞燕一样。只有前者便怨深,只有后者则怨浅,两者兼而有之,处于强弱、浓淡之间,浮泛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感。 这首词和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特具的感受,使人既婉惜时光的易逝,又意识到新陈代谢生生不已。“夕阳西下几时回?”落日必然回,但“回”的夕阳已非昨日之夕阳,也是“似曾相识”的夕阳。词人虽然未具备唯物辩证法的观念,但也未尝不可说透露出了朴素的辩证观念。正因了诗情、哲理、词艺三者高度统一,也就使人味之无穷,诵而不衰。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