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画马 |
释义 | 画马·蒲松龄· 临清崔生,家屡贫。围垣不修。每晨起,辄见一马卧露草间,黑质白章,唯尾毛不整,似火燎断者。逐去,夜复来,不知其所自至。崔有善友,官于晋,每欲往就之,而苦无健步,遂捉马施勒,乘之而去。嘱家人曰:“倘有寻马者,当如以告。”既就途,马鹜驶,瞬息百里。夜不甚餤刍豆,意其病。次日紧啣令驰,而马蹄嘶喷沫,健怒如昨。复纵之,午已达晋。时骑入市廛,观者无不称叹。晋王闻之,以重直购之。崔恐为失者所寻,不敢售。居半年,无耗,遂以八百金货于晋邸。乃自市健骡归。后王以急务,遣校尉骑赴临清。马逸。追至崔之东邻,入门,不见。索诸主人。主曾姓,实莫之睹。及入室,见壁间卦子昂画马一帧。内一匹毛色浑似,尾处为香炷所烧,始知马,画妖也。校尉难复王命,因颂曾。时崔得马资,居积盈万,自愿以直货曾,付校尉去。曾甚德之,不知崔即当年之售主也。 [选自《聊斋志异》] 《画马》这篇小说写得诡异百出,然而在诡异的故事里,却写出了一个有性格的人物——崔生。 这个故事也许是从称颂艺术精妙的民间故事里衍化而成的。在我国,很早就流传着关于艺术作品的神奇传说,如张僧徭画龙不点睛,一点睛,龙就破壁飞去;黄筌画鸟,室内便出现鸣声。这篇《画马》却讲赵子昂的马能从画上下来,成为“画妖”。 赵子昂是宋末元初的著名画家,据说他画马时,常常爬在地上,仿效马的姿态,体会马的性格。一次,他把自己关在静室里,解开衣服,爬在地上,腾跃跑跳,闹得十分厉害。他妻子不知屋里发生了什么事,推门一看,见赵子昂正学马的掀腰趵蹄,其神情“宛然马也”。赵子昂的马,画得极好。他自己说:“我从小爱画马,自以为把马的性格画出来了。别人说我画得比曹不兴、韩于还好,那是夸奖。但如果李公麟不死,我的作品是可以同他比一比的。”这也许就是《画马》故事产生的生活内核吧! 这类故事的有个共同的艺术特征,即充满了神秘的色彩。蒲松龄在处理这个题材时,采取半含半露的方法,既注意生活的真实性,又注意保持其神秘的因素。同时,在叙述故事时,又不忘人物性格的刻画。 崔生贫穷,每晨起,就见一匹马卧在庭院里,白天赶去,夜里又来。一匹马,竟多日无人寻找,便抹上了一层疑云。从崔生来说,并不是将无主马据为己有,而是赶出庭院,可见他穷而有素养,是个正直的人。他去山西访友,在万般无奈时,骑这匹无主马前往,临行还嘱咐家人:“倘有寻马者,当如以告。”不因已骑出门,便私吞。这是对他正直的性格又一次上色。 在途中,马善驰,瞬息万里。夜里却不大吃东西。第二天,却仍“健怒如昨”。再次渲染其马的神秘色彩。崔生呢?见马不大吃东西,第二天上路上,便不让马快驰。他这么做,一是善良,怕把马骑伤了,二是正直,怕损害了别人的马。对人物来说,作者又是第二次渲染其性格特征。 到山西太原,晋王听说崔生的马好,愿以“重值”购之,在财物面前,崔生想到马是别人的,却不售,又一次加深人物的刻画。半年之后,仍未见有人寻马,这是从另一侧面渲染马的神秘。在晋王反复要求下,崔生不得不把马售出,市骡而归。 故事的转折阶段是晋王派人骑这匹马到临清办事。入县不久,马逸,跑进崔生的东邻,进门就不见了。这家主人姓曾,校尉向他索取逃跑的马,才见堂上一画,画上的马的毛色同跑掉的马一致,才知是马是画妖。朦胧的神秘色彩明朗化,但是点出是“画妖”,明朗化却是幻觉世界的。反而显得神奇。校尉丢了马,要起诉画的主人。这时,崔生知道后,代为替画的主人付钱,以解脱画的主人。这是再次地刻画崔生的诚朴、善良、正直。至此,马的神秘色彩愈加浓郁,人的性格刻画也已完成。 在一般作者的笔下,写物的神秘,往往注目于物,而忘了人的性格;注目于人物性格,又往往削弱物的神秘。《画马》将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这正展示蒲松龄这种大手笔的才能。 《画马》在刻划人物性格和渲染马的神秘时,也用了画家层层设色的技法,每抹一次画,形象就鲜明一分。多次设色,最后完成形象的塑造。这样,无论性格的刻画,还是神秘色彩的渲染,都是层次分明的。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