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甥舅碑 |
释义 | 甥舅碑(清)孙士毅
【题解】 甥舅碑即甥舅和盟故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史书则多称唐蕃会盟碑。在大昭寺前。唐长庆三年(823),吐蕃赞普赤祖德赞(《新唐书》作可黎可足)为纪念唐朝和吐蕃最后一次会盟而建。碑高4.76米,宽0.95米,厚0.50米。碑阳及两侧以汉藏两种文字刻载盟文及唐蕃会盟官员的姓名、职位,碑阴以藏文刻载唐蕃往来历史和此次会盟的经过及意义。现碑文绝大部分尚清晰可辨。此诗因唐蕃会盟碑追述当时吐蕃与唐中央政权的关系,赞赏和平反对战乱。 【注释】 ①“绀殿”两句赞大昭寺。绀殿、珠宫,皆佛殿、佛宫意,用以形容大昭寺之辉煌壮丽。天山,在今新疆境。表,外。月窑,古以月亮的归宿在西方,因借指西方极西之地,此相对中原而言。②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唐与吐蕃在清水(今属甘肃)会盟,贞元三年(787),双方议定在平凉(今属甘肃)会盟,至时吐蕃欲擒唐方会盟使浑瑊,为浑部将所救。唐其时有李泌、李晟、马燧、浑瑊等有名将相。③“银鹘”两句谓战事遂渐消灭,吐蕃要求结盟。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吐蕃弃足德赞(可黎可足)赞普三次请盟。④河湟:今甘肃东部及宁夏一带,属黄河、湟水流域。唐中叶时这一带为吐蕃攻占,而士民多思归唐。⑤“鸟孙”两句叙汉遣公主远嫁乌孙事。乌孙在西域,故云“度祁连”。⑥“亦有”两句写唐中宗景龙末金城公主出嫁弃隶缩赞赞普事。⑦蛮触:为细小之事引起战争争端。《庄子·则阳》: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⑧本句谓战事消歇。戈:古兵器;鋋,铁把短矛。⑨唐与吐蕃清水会盟是在德宗建中四年(783),此次会盟是在穆宗长庆年间,先是唐宰相及大臣17人与吐蕃使官于长庆元年(821)在长安西部结盟,第二年唐又派刘元鼎为会盟使到罗娑寻盟。⑩兰山:贺兰山。捐:舍弃。⑾神龙:唐中宗年号(705—706)。(12)回鹘:即回纥。居于漫北的游牧民族,与唐一直保持着友好和从属关系。此代指吐蕃。(13)“昂首”四句写会盟碑。蛟螭,碑饰。蛟螭均为传说中无角的龙,碑碣上常刻有螭首。趺(fu),碑下的石座。屭屃(bi xi),传说中的龟名。明杨慎《升庵集》:“俗传龙生九子,……一曰屭屃,形似龟,好负重,今石碑下龟趺是也。”(14)“凄凉”两句以汉王昭君青冢作比。汉王昭君为元帝时待诏,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亲,以公主名嫁之,死后葬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南大黑河畔,墓名青冢。(15)髫龀:幼童。髫指儿童垂发,龀即儿童换牙。姬姜:代指妇女。(16)长庆会盟唐以刘元鼎为会盟使。(17)继迁:宋初羌人的一支党项强大起来(党项曾为吐蕃统治下的“外四族”之一),其首领继迁不断率部进攻灵、环等州,北宋咸平五年(1002),真宗派兵抵御,吐蕃六谷部长潘罗支受宋封授,统治西凉,曾助宋打败继迁。(18)杨柳:指大昭寺前唐柳,在会盟碑旁,传说为文成公主手植。(19)燕支:即焉支山,在甘肃山丹县东南,为汉与匈奴经常交战之所。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