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通“斑”,斑点;杂色。班駮,即“斑驳”,色杂不纯貌。班白,即“斑白”。班蘭,即“斑斓”,颜色错杂鲜艳。按:清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文部》:“斑者……又或作‘班’为之。”
《礼记·王制》:“班白者不提挈。”注:“杂色曰班。”《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於是使迎诸子,衣裳班蘭,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汉 扬雄《太玄·玄错》:“睟文之道,或淳或班。”范望注:“班,有文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永宁 王盐铁旧有大虫皮,大如一掌,鬚尾班点如犬者。”《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独絃匏琴,以班竹为之,不加饰。”宋 司马光《古松》诗:“不久应为石,毒苔旧已班。”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忧愁的髭鬓班白,尚兀自还不徹他这穷途债。”明 何景明《九咏》:“班文豹兮两阶,龙宛宛兮翼梁。”清 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虽无儿,效老莱,班衣戏䌽。”
2.通“扳”,扭转物体,使其形体或位置改变。
元 奥敦周卿《一枝花·远归》套曲:“将个栊门儿款款轻推,把一个可喜娘脸儿班回。”元 邓玉宾《粉蝶儿》套曲:“挽下藤花,班下竹筍,採下茶苗,化下道粮。”
3.通“颁”,颁布,布告,宣示,公布。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吕氏春秋·仲夏纪》:“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汉 高诱注:“班,告也。”按:《礼记·月令》作“颁马政。”《史记·周本纪》:“封诸侯,班赐宗彝。”《汉书·五行志(下)》:“周衰,天子不班朔。”《三国志·吴书·孙綝传》:“遣中书郎李崇夺(嗣)主孙亮玺绶,以亮罪班告远近。”《新唐书·苏颋传》:“陛下如班亲征之诏,而敕虓将谋夫,投会济师,则吐蕃不日崩破。”宋 陆游《会稽县建社坛记》:“虽朝廷所班令式未尝一视,况三代旧典礼乎?”明 杨慎《放春行春发春》:“《汉书》太守有班春之文。”清 赵翼《吊汤纬堂殉难凤山》诗:“一官海外正班春,伏莽无端起劫尘。”
4.通“搬”,搬起。
元 杨景贤《西遊记》第十五齣:“我看了,班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
《礼记·王制》:“班白者不提挈。”注:“杂色曰班。”《汉书·南蛮西南夷传序》:“於是使迎诸子,衣裳班蘭,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汉 扬雄《太玄·玄错》:“睟文之道,或淳或班。”范望注:“班,有文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物异》:“永宁 王盐铁旧有大虫皮,大如一掌,鬚尾班点如犬者。”《新唐书·南蛮传(下)·骠》:“有独絃匏琴,以班竹为之,不加饰。”宋 司马光《古松》诗:“不久应为石,毒苔旧已班。”元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一折:“忧愁的髭鬓班白,尚兀自还不徹他这穷途债。”明 何景明《九咏》:“班文豹兮两阶,龙宛宛兮翼梁。”清 新广东武生《黄萧养回头》:“虽无儿,效老莱,班衣戏䌽。”
2.通“扳”,扭转物体,使其形体或位置改变。
元 奥敦周卿《一枝花·远归》套曲:“将个栊门儿款款轻推,把一个可喜娘脸儿班回。”元 邓玉宾《粉蝶儿》套曲:“挽下藤花,班下竹筍,採下茶苗,化下道粮。”
3.通“颁”,颁布,布告,宣示,公布。
《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班其所取侵地于诸侯也。”《吕氏春秋·仲夏纪》:“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汉 高诱注:“班,告也。”按:《礼记·月令》作“颁马政。”《史记·周本纪》:“封诸侯,班赐宗彝。”《汉书·五行志(下)》:“周衰,天子不班朔。”《三国志·吴书·孙綝传》:“遣中书郎李崇夺(嗣)主孙亮玺绶,以亮罪班告远近。”《新唐书·苏颋传》:“陛下如班亲征之诏,而敕虓将谋夫,投会济师,则吐蕃不日崩破。”宋 陆游《会稽县建社坛记》:“虽朝廷所班令式未尝一视,况三代旧典礼乎?”明 杨慎《放春行春发春》:“《汉书》太守有班春之文。”清 赵翼《吊汤纬堂殉难凤山》诗:“一官海外正班春,伏莽无端起劫尘。”
4.通“搬”,搬起。
元 杨景贤《西遊记》第十五齣:“我看了,班起一块大石,调打下去。”
- 上一篇:珠
- 下一篇: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