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羲之《兰亭集序》 |
释义 | 王羲之《兰亭集序》永和九年①,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修禊 事也③。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 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④。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 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 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⑤。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 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 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乎! 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 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注释】①永和:东晋穆帝年号。永和九年,即353年。②会(kuài)稽:郡 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山阴:县名,治所在今浙江绍兴。③修禊(xì):古代习俗, 每年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曹魏以后规定为三月三日),人们去水边祭拜、洗濯、 嬉戏,以消除不祥。后演变为一种三月三日到水边宴饮,郊外春游一类的活动。 ④流觞(shāng)曲水:把酒杯倒满酒放在曲水上,让它自然漂流,杯子停在谁的面 前,谁就取杯饮酒。觞,酒杯。曲水,回环的水渠。⑤俯仰:抬头和低头,比喻人生 短暂。⑥齐彭殇(shāng): 齐,等同。彭,彭祖,传说他生 活在尧舜时代,活了八百岁。 觞,未成年而死。见《庄子· 齐物论》。
【鉴赏】《兰亭集序》又 名《临河序》《禊帖》《兰亭 宴集序》《三月三日兰亭诗 序》等。晋穆帝永和九年 (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 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 孙绰、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会 聚兰亭,曲水流觞,赋诗饮 酒。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 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 一篇,即《兰亭集序》。此 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 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清人张溥称赞说:“兰亭咏诗,韵 胜金谷。”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然后描绘兰亭的自然环 境和周围的景物。参加集会的人都是当时名流,景色则既有高山,又有流 水,还有茂林修竹,人们在这里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穷尽视听的享受。寥 寥数笔,便勾画出一幅清丽的“可乐”图。但是,正所谓“兴尽悲来”,接着 下文由“乐”转入“悲”。“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生命短暂,虽然人们性情 各异,对人生的态度不同,但随着时间流逝,曾经令人欣喜欢愉的事情,瞬 间就成为往事,这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分。作者进一步想到人的生命无论 长短,最后都会化为乌有,更加倍感凄凉。然而,尽管作者心绪悲哀,但仍 有力地驳斥了庄子“一生死”“齐彭觞”的虚妄之论,肯定了对生命的向往 和执着。最后,作者交代作这篇序的缘由,为序文所必不可少的部分。 在当时士人一味崇尚玄理,喜好清谈之际,王羲之面对死生问题,能 够批判虚无主义思想,在当时来说是富有积极意义的,诚如清吴楚材、吴 调侯《古文观止》卷七所说:“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 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 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 《兰亭集序》文字优美,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 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 令人耳目一新。南朝初年,雕琢的骈文已经风行,本文虽然也用了不少骈 句,但并不拘谨呆板,句式比较灵活,且感情朴实深挚,实为佳作。此美文 加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了传世瑰宝。 张兰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177-179页.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