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释义 |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题解1】 此诗作年不详。题一作《出塞》。凉州词:见前王翰诗“解题”。诗中写边塞景色辽阔苍茫,引人遐想征人出玉门关外的愁怨。后二句以春风不度不仅写出边地的荒寒,且有借喻朝廷不关心戍卒之意,构思新颖,意境含蓄。杨慎《升庵诗话》卷二:“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李瑛《诗法易简录》亦云:“神韵格力,俱臻绝顶。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风之不度,立言尤为得体。” 【题解2】 凉州词,乐府诗题。唐代的凉州,包括河西走廊的中部,即今甘肃省武威一带。当地流行有《凉州曲》,凉州词是为该曲配的歌词,原诗题为《出塞》,共两首,这是第一首。 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我国古代西北边塞雄伟壮观而又荒凉萧瑟的景象。黄河在奔流着,远远地好像与白云相接,一座孤城耸立于高山峻岭之间。羌笛吹着悲伤的《折杨柳》曲,好像在怨恨这荒凉严寒的边地春光来得迟。怨杨柳,北朝乐府民歌有《折杨柳》曲。古代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这里语意双关,是说曲调哀怨,兼指杨柳还没有发青。不过,此处诗人宕开来说,其实又何必怨杨柳呢?因为春风是不到玉门关来的,借以抒发驻守玉门关将士的思乡之情。诗的构思十分精巧,用杨柳春风写出语意双关的佳句,流传千古。 【全诗】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作者】 王之涣,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山西《登鹳雀楼》诗。 【注释】 ①黄河远上:一本作“黄沙远上”,更显玉门关之实,然“黄河远上”一千多年通行,不惮改。②孤城:指玉门关。③“羌笛”两句谓,羌笛何必吹奏《折杨柳》,抱怨玉门关外无春色,其实春风根本就度不过玉门关啊!羌笛,古代横吹管乐器名,因原是羌族所制,故名。杨柳,乐府横吹曲有《折杨柳》,古辞中有“塞外无春色,上林柳已黄”等句,多写别离悲怨之情。不度,不过。 【逐句翻译】 黄河远上白云间,黄河远远伸向那白云之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座孤城耸立如万仞高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羌笛何须怨尤《折杨柳》曲调, 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不会越过这玉门雄关。 【鉴赏导示】 王之涣(688—742),字季陵,原籍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迁居为绛郡(今山西省新绛县)。他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为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称,并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代表作中《凉州词》和《登鹳雀楼》最为有名。 凉州词,又称凉州歌,原是汉代流行于凉州一带的一种曲调,唐代诗人大多用此调作歌词。 【鉴赏】 诗的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远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表现了黄河源远流长的态势,又展示了塞外原野空旷辽阔的景象。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是“画卷”的主体部分。画面上出现了塞上孤城,“黄河远上白云间”是这座孤城远大的背景,“万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远川高山的衬托下,益见此城地势险要、处境孤危。这样一座漠北孤城,暗示着征夫的存在。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忽而一转,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玉门关外,哪里有什么青青的杨柳,有的也只是黄沙白草,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征夫的苦闷和怨情自然而然地在诗句中流露了出来。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写边地的苦寒,更是饱含着无限的乡思之情。 这首七言绝句,不仅描绘了边关的荒凉,而且表现了边关的雄伟; 不仅表达了守边将士强烈的思乡情怀,而且也委婉地反映了守边将士自知责任重大的爱国热情。 【赏析】 关于这首诗,有一个著名的“旗亭画壁”的故事。据唐人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年间,诗人王昌龄、高適和王之涣一次同到旗亭喝酒,恰遇梨园歌伶也在歌唱宴乐。三位诗人私下约定看歌伶唱谁的诗最多,以此定诗名高下。结果三位诗人的诗都被唱到了,而诸伶中最漂亮的一位唱的就是这首《凉州词》,诗人王之涣甚为自得。《集异记》的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可以怀疑,但它至少说明,《凉州词》这首诗在当时已广为传唱,流于人口。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 汹涌澎湃、浩浩茫茫的黄河绵延不绝,一直通向天边的白云。诗人以黄、白作为画面的颜色,以河、云作为画面的构图,而“上”字则表现了诗人特殊的观察角度。反复吟咏,给人以一种幽远、凝重的感觉,仿佛中华民族的历史亘古至今,源远流长。此句与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是表现黄河壮阔豪迈的千古名句,所不同的是,李白的观察角度是自上而下,突出黄河一泻千里的气势,呈现出动态美。而此句则相反,观察角度是自下而上,突出黄河的源远流长。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画面的中心构图“一片孤城”,也是作者的着眼点。黄河、白云是其远处的背属,万仞山是周围的景象。此句着重在于“一片”与“万仞”对举,益显得孤城地势之险,处境之危。表现出一种边塞荒凉、空旷落寞的气势,为三四句刻划征夫的心理作了铺垫。 第三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故作宕开之笔,引入羌笛之声。羌笛所奏又是《折杨柳》之曲,就不能不更引起征夫的思乡之情了。古代离别有折柳相赠之俗,配以《折柳》之曲,属于乐府《横吹曲辞》。古辞云:“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征夫听到这样的曲调和曲辞,自然更增离别愁思。诗人这里用“怨杨柳”,造语尤妙。玉门关外,春风不至,杨柳不青,连离别时折柳相赠亦不可能,可见所去之地是多么荒凉。诗人这里将征夫听到《折柳》之声而触动的离恨,说成是羌笛对柳色未青的怨恨,又以“何须怨”委婉出之,诗意更呈曲折蕴藉。 最后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是征夫的怨词。塞外杨柳不青是因为春风不度过玉门关。连春风都不堪忍受塞外的荒凉寂寞而远离,则人何以堪?诗至此给人留下无穷的思索。明杨慎《升庵诗话》云:“此诗言恩泽不及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则“春风不度”又有皇恩浩荡不及边塞之意。一语双意,精妙绝伦。 此诗前半描写祖国西北边陲的壮阔景色,后半则抒征夫离别之怨情。全诗风格悲壮苍凉,满目征人苦情,妙在含蓄不露,不愧为传遍旗亭,推为绝唱的千古名篇。 【鉴赏要点 [1]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静、动态结合。 [3]诗句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4]悲而不失其壮的艺术风格。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