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玄奘在印度 |
释义 | 玄奘在印度玄奘是中国唐代的一位著名高僧,正值戒日王执政时期他出访了印度,在当地访问、考察和学习多年。回国时带回许多佛经,回国后写出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这一壮举不愧为中印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他的著作是了解印度古代史方面的重要文献。由此可见,公元7世纪时中印之间的密切关系。 玄奘在印度生活了大约15年,他考察了许多地方,不仅研究了佛教,而且还认真研究了印度的社会、风俗、历史等。因此,玄奘的著作对了解当时的印度起到知识宝库的作用。 玄奘生于公元600年,死于664年,其兄为和尚,他受兄长的影响出家为僧。他自幼勤奋好学,追求真理,一心钻研佛经,对佛教深感兴趣。他去过中国不少寺院,专门研究佛教。佛学名流和前辈长老对于佛法部派各执一词,追求着细枝末节而忘掉了本体,摭拾了花朵却丢弃了果实。于是便有地论学派南道和北道的异学,是非纠缠不休。玄奘对此长期争论,深感茫然。他深恐由于传译的乖讹错杂,以致不能明察究竟,于是想要遍读佛典原文,求得印度龙宫的真经。当时适逢国家昌盛之时,公元629年他以无与伦比的毅力,“负起锡杖,掀起衣裳”前往印度。他从长安启程,背着灞水而眺望,指向葱岭而迈步。道路漫长,备尝了艰难险阻。当时从中国到印度有几条路可走,其中一条是经过中亚抵达印度。玄奘选择了此路。他经过塔什干和撒马尔罕,于630年到达健陀罗、飒秣建国等地,进入印度。从中国到印度,路上用了一年的时间。 越过大雪山,到了迦毕试国的首府,住在一个名叫希劳迦的佛教寺院,从事有关研究。后来又游访了不少城市和佛教寺院。玄奘在克什米尔呆了两年,在那里从事佛经研究。当时,克什米尔是重要的佛教中心。后又来到旁遮普,访问了不少地方。之后他又来到斯唐维血尔,当地有位名叫杰古博德的著名学者,与他一起研究数月。然后他又来到曲女城这个北印度的重要政治中心,在这里结识了戒日王皇帝,后来有多次交往。玄奘离开曲女城先后到阿逾陀、钵逻耶伽、桥赏弥国、室罗伐悉底、劫比罗伐窣堵、拘尸那揭罗、瓦拉纳西和吠舍厘等地。当他来到摩揭陀国波吒厘子城时,当地已变得十分萧条。二百年前,当法显到印度时,波吒厘子城正值笈多王朝统治,相当繁荣。这个城市不仅是一个大帝国的首都,而且是个重要的文化中心。 玄奘访问了迦摩缕波国(在阿萨姆邦西部)。当戒日王得知玄奘在迦摩缕波国时,他命令帕斯格尔沃尔玛带玄奘到曲女城。戒日王在曲女城举行的佛教大会上,许多僧人和学者应邀前来参加。戒日王希望玄奘也能前往出席。遵照戒日王的命令,帕斯格尔沃尔玛带玄奘来到曲女城。抵达目的地时,玄奘受到众多王公和僧人的热烈欢迎。后来他又与戒日王一起来到钵逻耶伽,戒日王曾在那里做过很多慈善事业。 在戒日王特地邀请玄奘参加的曲女城佛教大会上,有二十多个封建国王、四千个佛教徒和大约三千耆那教徒和印度教学者出席。为了这次大会,戒日王事先在恒河西岸修建了一座大寺院,寺院东边筑起宝台,台高一百多尺,寺庙内建有佛陀金像,像身高与戒日王的身高不相上下,宝台的南边,又筑了大宝坛,那是专为金佛像沐浴的地方。在宝坛东北十四五里,特别建筑了行宫。时值二月,从初一开始,会上用佳肴招待僧侣和婆罗门,一直到二十一日。从行宫到寺院,道路两旁都盖起楼阁,用数不清的玉石装饰着。在大棚的西边不远的地方,国王让人为自己建造了住房。每天清晨,抬着佛陀金像游行,将佛陀金像放在大象背上。大会的程序以列队前进开始,队伍中有一尊由大象载着的黄金佛像,由戒日王和帕斯格尔沃尔玛陪同。这时戒日王身着因陀罗服装,而帕斯格尔沃尔玛身着大梵天的打扮,封建国王、高级官员、嘉宾和主要僧人与学者则骑着大象紧随其后,缓缓而行,上百人的乐队乘着大象,演奏着各种音乐走在街上。队伍过后,戒日王执行祭佛仪式。戒日王把镶有珍珠的成千上万件丝绸衣服献给佛陀塑像,其他宝贵的礼品这时也献给了佛像,向佛陀礼拜完毕后举行宴会。然后,会议开始,玄奘解释大乘佛教的教义。婆罗门教徒因为戒日王对佛教徒表示过分宠爱而深感愤怒,便雇了一名刺客来谋杀他。幸而刺客的阴谋未能得逞。主犯受到惩罚,其余的人则被赦免。然后大家又一起集会,玄奘被尊为贵宾,戒日王对他非常尊重。活动持续了一月有余。一个月后,有人放火焚庙,当戒日王组织灭火时,有人乘机向他袭击,但其阴谋也未能得逞,被戒日王的警卫当场抓捕,后被监禁。经审问得知,一些婆罗门教徒因为戒日王对佛教表示宠爱而嫉妒和不满,于是便雇了一个刺客,制造了这次谋杀事件。有500名婆罗门涉及此案,最后主犯受到惩罚,其余的人则被赦免。 曲女城的集会结束后,戒日王去了恒河与朱木拿河汇合处钵罗耶伽(阿拉哈巴德)。这里每5年举行一次庄严的无遮大会,所有封建国王和高级官员都参加这个重大的节日聚会,戒日王邀请了玄奘一起参加。在那次大会上,戒日王进行了大量施舍。大会共进行了75天,与会者中有从印度各地来的许多王公。第一天,人们把佛像设在一个临时的庙宇里,奉上昂贵的祭品,表示虔诚。第二天和第三天礼拜太阳神和湿婆神。第四天布施一万名佛教僧侣。在以后的20天中布施婆罗门教徒。在以后的10天布施耆那教徒和其他教派的教徒,在以后的10天救济乞丐。以后的一个月中,布施穷人、孤儿和无助者。这时,5年来所积存的财富便消耗一空。戒日王又散发他自己的珍宝和财物。他向自己的姐姐罗伽室利讨了件普通旧外衣穿上,向十方佛陀顶礼。这种博爱和仁德的例子,在印度历史上实属罕见。玄奘在印度多次会见过戒日王,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由此看出,当时印度对中国是相当了解的。玄奘回国后,不仅做了大量翻译工作,译书54卷,1 335章,而且还写出了《大唐西域记》这一不朽著作,它对了解当时印度的方方面面起了重要作用: 1. 政治情况 关于当时的政治情况玄奘写道:“戒日王是个仁慈的统治者,他亲自管理广大领土的民政。”玄奘说他“孜孜不倦,竭日不足”,他的行政管理很好,很重视人民的安全和幸福,“税额很轻”,因此人民富裕幸福。人们有权自由迁移,从一个地方可迁入另一个地方。不强迫工人从事各种劳役,“耕者只须缴纳收获量的六分之一”。“国王的田地大体上分为四部分:一部分供国家之用,充祭祀的祭品;第二部分用来封赠宰相大臣;第三部分赏给才高的学者;第四部分赠予不同宗教团体,以求福德。所以赋税很轻,力役也少。”“商人为了营利,来往贩运商品,在津渡和关口缴纳轻微的税,然后通过。国家营建,不白白役使劳力。根据工作完成情况给予报酬。”公路宽阔而漂亮,路两旁绿树成荫,道路有很好的安全设施,为行人提供各种方便,无不法之人干扰。刑法比笈多时期为严,通常的惩罚是无期徒刑、充军和截肢。轻微的犯罪可以用钱赎罪。有时用火、水等考验,决定被告是否有罪。尽管法律很严,犯罪的事情却比笈多时期为多。但玄奘对印度人民的性格有很深的印象,玄奘说他们:“于财无苟得,于义有余让。” 2. 社会情况 从玄奘的记载中得知,印度人简朴诚实,生活朴素,饮食简单,牛奶、黄油,烙饼为主要食物,肉、葱、蒜等很少食用,“吃饭的器皿不相传递,瓦和木头器皿一次性使用,用后就丢弃”,但种姓限制非常严格,彼此接触受到限制,实行种姓内部通婚,“这四个种姓,清浊不同,都在本种姓内婚娶,阔人与穷人彼此不互相婚配。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不互相婚娶。妇人一嫁,终年不能改嫁”。童婚非常流行,妇女不盖头脸,妇女教育受到重视,寡妇殉夫流行,不准寡妇再婚。人们喜好知识和艺术,梵文是学者的语言,僧侣在社会上受到尊重。 3. 经济情况 戒日王时期人民幸福富裕,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并以此为生活主要手段。吠舍主要从事商业,通过水路和陆路进行贸易。建筑漂亮,玄奘见了非常惊奇,穷人的房子是用砖造的或用木头建造的,建筑物上有各种工艺品,非常漂亮。据玄奘记载,“房舍、平台、楼观,用木头制作屋顶,泥上石灰,盖上砖坯。有的很高,形式与中国相同。房屋用茅草盖顶,或用砖盖,或用板盖。墙上涂上石灰作为装饰,地面涂上牛粪认为洁净,应时的鲜花布撒其上,这是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平民的房子,内部侈奢,外表简朴。内室和中堂,高广不同。层台重阁,形制不拘一格。门向东开,君王座位也面向东方。”,“君王的室、座,更为高广,上面镶嵌着珍珠,名之曰狮子床,上面铺上细毛布,一个众宝装饰的脚凳摆在上面。一般官员,随自己的爱好,雕饰自己的座床,上面也装饰着珍宝。”这些说明,当时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4. 宗教情况 婆罗门教处于上升时期。婆罗门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当时吠陀仪式盛行,祭祀活动很多,多数人信湿婆神。婆罗门教流行的同时,佛教也流行。不过,哪里婆罗门教流行,那里佛教相对衰落。佛教的大乘、小乘都有,但大乘的群众比小乘的人数要多。虽然在西印度佛教日益削弱,但在东印度较为发达。佛教徒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佛教寺院、庙、塔等仍大量存在。佛教徒依旧进行偶像崇拜,这些人把佛陀看成是神的下凡,建造塑像给予崇拜。 5. 文化情况 教师很关心学生,还教学生劳动,对学生实行免费教育,除个人服务外,不再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位于巴特那地区的那烂陀大学是当时最有名的大学。该校的教师才能很高。该校学术风气很浓,“请益谈玄,竭日不足;夙夜警戒,少长相成。”玄奘在该校从事研究两年。这所大学有数千名学生与和僧徒。那烂陀大学主要是佛教教育中心,从事宗教教育,可自由讨论。戒行清白,教规纯粹,师生必须遵守。学校共有教师1 000人,学生上万人。戒日王对这所世界著名的佛教研究中心那烂陀给予了大量捐赠。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