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母亲》
释义

《母亲》

《母亲》外国文学作品简析

苏联作家高尔基(1868—1936)的代表作,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发展的里程碑。长篇小说开头的第一、二章,简明地勾勒旧时代俄国老一代工人的悲惨命运,具体地展现小说情节发展的历史背景。从第三章开始,正面描写俄国年轻一代工人的迅速成长,以及工人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在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下,以巴威尔为首的马克思主义秘密小组积极宣传革命真理,深入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和领导了“五一”示威游行。游行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残酷镇压,巴威尔和他的战友被捕入狱。母亲尼洛夫娜在儿子们的影响和帮助下,提高了阶级觉悟,从家庭走向社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沙皇法庭无理审判革命者,巴威尔针锋相对,把法庭当战场,愤怒地揭露敌人的反动本质,热情宣传马克思主义,积极号召人们奋起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度。最后,巴威尔及其战友被流放西伯利亚,尼洛夫娜在车站被捕。小说真实地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解放运动第三时期的特点和本质,形象地表现了工农革命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的鲜明主题,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

巴威尔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的光辉典型。他认真阅读“禁书”,不断提高思想认识,组织并领导了工人革命运动。他的性格发展经历了沼地戈比事件、“五一”示威游行、法庭说理斗争等三个阶段,终于成为坚定的布尔什维克。其中,法庭演说是他性格发展的最高点,他面对强敌,威武不屈,从政治上宣判了资本主义死刑,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战斗纲领。巴威尔的形象概括了当时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成长过程及其优秀品质。小说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母亲尼洛夫娜,由普通的劳动妇女成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尼洛夫娜在旧社会深受迫害,对生活缺乏信心。儿子们传播的革命思想的火花,点亮了她的心,使她找到了不幸和痛苦的根源。她亲身参加了“五一”游行,思想发生根本的变化。自此以后,她独挡一面,主动出击,来往于城乡之间,递送书报,散发传单,进行宣传鼓动。最后,为传送巴威尔在法庭演说的传单,不幸落入魔掌。她坚定沉着,高呼“用血是冲洗不掉理性的”,深信革命经过暂时的失败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尼洛夫娜的形象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力量。

《母亲》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处理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主题和题材。作者从革命发展中描写现实,反映了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了工人运动的光辉前景。小说的结尾虽是革命者的被捕、流放,但这仅是斗争的暂时失败,说明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改变不了革命必将胜利的总趋势和总规律。象巴威尔、尼洛夫娜那样的革命者,在当时的俄国社会中虽是极少数,但代表着新兴的社会力量,体现了历史的发展方向,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教育作用。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0:4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