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何”。按:清 吴昌莹《经词衍释》卷十:“无犹何也。”今吴语中仍有读“何”与“无”音近者,当为古音遗存,即“无”、“何”古音相近,故得以通假。或曰“无”古读若“模”,与“何”音近,故得通假。
《诗经·小雅·谷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按:徐幹《中论》引作“何草不死,何木不萎”。《左传》宣公十一年:“公卿宣淫,民无效焉。”(按:《史记》作“民何效焉”。)《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无所取之?取诸急也。”《国语·晋语》:“钧之死也,无必假乎於武王!”《礼记·礼运》:“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體信以达顺故。”
《诗经·小雅·谷风》:“无草不死,无木不萎。”(按:徐幹《中论》引作“何草不死,何木不萎”。《左传》宣公十一年:“公卿宣淫,民无效焉。”(按:《史记》作“民何效焉”。)《周礼·冬官考工记·轮人》:“无所取之?取诸圜也。……无所取之?取诸易直也。……无所取之?取诸急也。”《国语·晋语》:“钧之死也,无必假乎於武王!”《礼记·礼运》:“则是无故?先王能修礼以达义,體信以达顺故。”
- 上一篇:無(六)
- 下一篇:無(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