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谭嗣同《崆峒》 |
释义 | 谭嗣同《崆峒》谭嗣同《崆峒》 谭嗣同 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崆峒山在甘肃平凉市西,属说六盘山,长100公里,南北走向,海拔2300-2400米,是泾河的发源地。清光绪十五年 (1889),作者自家乡浏阳 (今属湖南省) 赴兰州父亲任所,途经平凉游崆峒山,作此诗。诗中赞美了崆峒山吞吐星斗的气势,云海迷茫的幽趣和桃花满谷的艳丽。 诗一开篇即从山势落笔,首联:“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斗星”,即北斗七星。“剑气昏”,用《晋书》典故。晋代张华见斗牛之间常有紫气, 曾问于人, 人答曰:“宝剑之精上彻于耳。”这里借指天色。 两句意谓,高耸云天的崆峒山,吞吐星斗,被弥漫飘浮的云气笼罩。颔联:“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尘寰”,指人世。“岭为门”,崆峒山有天门,是通往山顶的一道狭口,十分陡险。“天门铁柱”,是著名的十二景之一。这两句专写云海迷茫的山景,出句说它幽谧,似与尘世隔绝,叹其高; 对句突出天门,叹其险。颈联:“松拏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拏”,举。诗人着眼于山势之动态美,骋想活泼,笔力雄放。出句写松树枝干上冲霄汉,紧接上联,仍从山势高峻落笔。“来龙斗”,形容虬枝盘曲如蛟龙争斗。对句写石上布满青苔,“负”字用得极妙,似见苔之厚重,渲染出陇东名山云雾迷茫的滋润山色,令人对塞上风光刮目相看。“挟兽奔”,形容怪石嶙峋参差错落的岩石此起彼伏如群兽相逐、迅奔。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笔法意象近似。尾联即景寄情。“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出句写实,对句联想。诗人因眼前四山桃花艳红满谷,联想起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写:“中有桃花源,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美景。入桃花源者系东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故桃花源又称武陵源。诗人面对这桃花娇艳、春山沁香的美景,恍如置身于陶渊明笔下的桃源胜境,沐浴着幽美、灵秀、静谧的诗意光华,身心何等宁静、怡悦! 但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作为避世的理想境界而虚构出来的。作为一位从少年时代起就胸怀大志,颇有以天下为己任之气概的改革者,诗人是不愿避俗出世的。山水之美未能淡化他改革政治、关怀时事的热情,所以他告诫自己: 不应回避黑暗的现实,去寻找虚幻的世外桃源。 提起陇上风光,人们往往首先想起唐人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歌唱。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 大漠戈壁,黄沙白云,黄河黄土,古塞雄关……这些诗句,是古人对千里河西的独特审美和歌唱。但是,当你读一读吟咏陇东、陇南的诗词,便会立即感受到一种温润的翠泽,闪烁在音声字辞之中,呼吸也许随之顺畅了许多,步履也许轻盈了许多。和南国山水的色泽一样,千里陇东、陇南,青山绿水,到处有绿色的光华。只是,这里多了苍莽、雄峻的气势。陇东名山崆峒的翠泽、温润、苍莽、雄峻,在谭嗣同笔下,通过七言律诗的形式,得到形神酷肖的再现。那直刺青天的峰巅,气吞星斗; 那石负青苔的群山,追奔迅驰; 那石门天险,四山桃花……意象飞动,气势磅礴,意境壮美而艳丽,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在流美畅谐的声律和严谨整齐的对仗中,诗人满腔欣喜的激情自由活泼地跳荡。唐代杜甫攀陇南木皮岭 (在今甘肃徽县境内) 曾由衷感叹:“始知五岳外,别有他山尊!”(《木皮岭》) 是啊,在五岳名山之外,祖国广阔的大地上,还有多少好山好水,值得人们骄傲自豪,为之礼赞高歌!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