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满江红 |
释义 | 满江红一点青青,是娲后、补残余石。向此处、洪流独砥,嵬然千尺。纵步欲凌鹰隼背,蟠根直下蛟龙宅。问当年、留带旧风流,空陈迹! 山两岸,分南北。水一派,流今昔。把天风海月、尽教收拾。孤磬声摇残照紫,乱帆影挂秋云碧。上危楼,极目送归鸿,吹横笛。 金山,在镇江市西北。旧在江中,后沙涨成陆,与南岸相连。这是首写景抒情的词。 上片,描绘、赞美金山的高耸挺拔和雄伟气概。开头“一点青青,是娲后、补残余石”二句,是借神话写金山。诗人显然站在远处,纵 目望去,见一点青青的金山,便浮想联翩,想象金山是当年女娲氏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娲后,女娲氏,神话中古帝名。《淮南子·览冥》载: 太古时出现天崩地裂,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天。用此典显然有赞美之意。“向此处、洪流独砥,嵬然千尺”二句,用成语描绘赞美金山之高耸挺拔。往昔女娲补天用剩的这块石头,在这个地方成为中流砥柱。砥,砥柱,原是河南三门峡东面的一个石岛,突立在黄河急流之中。成语“中流砥柱”,即由此而来。这里略加改动,成为“洪流独砥”,“洪”和“独”字,写尽了金山高耸挺拔的气概。嵬然,形容高耸,也写出金山独峙江中,与其他山峰不相连续的特点。如果说,前两句赞美其色“青青”——青翠可爱,那么,这两句就侧重从其挺拔、坚韧来赞美。“纵步欲凌鹰隼背,蟠根直下蛟龙宅”二句,是对“嵬然千尺”的更进一步和更形象的描写,一写它高耸入云,一写它直抵龙宫,一上一下,何其“嵬然”。这里用夸张、浪漫的手法,以猛禽鹰隼、神话传说中的龙宫为衬,夸不失真地托出了金山那种顶天立地、坚如磐石的形象。结句“问当年、留带旧风流,空陈迹”,以寻访历史佳话作结。自唐宋以来,不少著名诗人吟咏过金山,其中尤以苏轼为最。金山寺的元长老收下苏轼的玉带,要“永镇山门” 。苏轼有《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报,次韵二首》诗,记此事甚详。词写至此,诗人已由远眺金山,“纵步”来至金山寺中,寻访“留带”事迹。这是由于对大诗人苏轼的敬慕,和对金山的欣赏。结果却大失所望,由于年代久远,玉带、衲裙都已消失。因此,诗人流露出对时光易失的慨叹。 下片,继续描绘赞美金山,最后抒发个人愁绪。 开头“山两岸,分南北。水一派,流今昔”四句,这时诗人的视线角度变了,不再是由远方眺望金山,而是站在金山上往外看。首先看到的是金山脚下的长江。这里将长江、金山合起来写,把山与水的时间、空间都写到了。一般说,山的边沿不能用“岸”字,而这里用“岸”,点出了金山与长江在地理位置上的紧密关系。金山现在位于镇江北郊、长江南岸。可是在吴绮写这首词时,金山在长江偏南的江心中,这从上片“洪流独砥”句已可看出。到清代后期,金山才与南岸陆地连接。“分南北”,已暗含下面所抒之思归情绪。“水一派,流今昔”,似写江水的悠悠长流,实蕴藏了词人的历史感,与上片“空陈迹”相承。因此,这四句在写景中,包含了词人的情感在内。写完金山长江的地理位置后,来一结语:“把天风海月、尽教收拾”。由于金山的位置得天独厚,因此,它能总揽“天风海月”的美景。一句话将金山景色之美和气概之大,赞扬至极点。词至此,词人对金山本身已经描绘尽了,笔调陡然变换,以“孤磬声摇残照紫,乱帆影挂秋云碧”二句,描绘出一种凄清空旷的境界。“磬”,金山寺的钟磬声。“磬”前加一“孤”字,形容磬声的凄清单调;“紫”,兰红色。以紫形容出远方落日的苍茫景色。这是词人在金山寺中听到和看到的,也反映了词人的孤寂、落寞之感。由“残阳”,又看到天边的江上帆影。以“乱”字形容“帆”,除表明帆之多外,也反映了词人的心绪并不宁静。而一“挂”字,则写出了水天一色的空旷境界。结末,“上危楼,极目送归鸿,吹横笛”三句,似乎词人认为望的还不够远,于是,登上高楼。最后,以望归雁、吹横笛作结。词人登高望远,却只“目送归鸿”,显然有雁归而人不能的遗憾在内。“吹横笛”,《梁胡歌》: “快马不须鞭,拗折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路旁儿。”可见,思归不得,吹笛抒发愁绪。 词自上片至下片“把天风海月、尽教收拾”,描绘金山,极写金山之高耸挺拔,赞美其气势之大。自“孤磬””句至结句,从描绘远方水天一色之景,到自我抒情,抒发的却是一种颇为低沉的思归愁绪。从表面看,两部分似乎不相连贯,情调上亦不协调。其实,内在感情发展脉胳上,却是一致的。吴绮是由明入清的文人,在观览到金山的雄伟气概后,内心自然会所有触动,会产生要作出一番事业的雄心。同时,吴绮的为人是崇尚风节的,对金山的描绘赞美,亦含有自喻在内。可是身处清朝统治下,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而这种属于政治范畴的苦闷,又不能明白表达。于是,只好将其转化为一般的思归愁绪,以“目送归鸿,吹横笛”表达之。由此看来,这不是一般写景抒情词,而是有所寓意,有所寄托的。词的构思巧妙,手法别致多样,内容安排打破上、下片界限。这些,均富于创造性。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