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游黄山后记
释义

游黄山后记

戊午九月初三日〔2〕。出白岳榔梅庵〔3〕,至桃源桥,从小桥右下,陡甚,即旧向黄山路也〔4〕。七十里,宿江邨〔5〕
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6〕。五里,至汤寺〔7〕,浴于汤池〔8〕。扶杖望硃砂庵而登〔9〕。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10〕,越天都之胁而下〔11〕,则天都、莲花二顶〔12〕,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13〕,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时夫仆俱阻险行后,余亦停弗上,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既登峰头,一庵翼然,为文殊院〔14〕,亦余昔年欲登未登者。左天都,右莲花,背倚玉屏风〔15〕。两峰秀色,俱可手揽。四顾奇峰错列,众壑纵横,真黄山绝胜处〔16〕!非再至,焉知其奇若此?遇游僧澄源至〔17〕,兴甚勇。时已过午,奴辈适至。立庵前,指点两峰,庵僧谓:“天都虽近而无路,莲花可登而路遥,只宜近盼天都,明日登莲顶。”余不从,决意游天都,挟澄源、奴子〔18〕,仍下峡路。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攀草牵棘,石块丛起则历块,石崖侧削则援崖,每至手足无可着处,澄源必先登垂接。每念上既如此,下何以堪?终亦不顾。历险数次,遂达峰顶,惟一石顶,壁起犹数十丈。澄源寻视其侧,得级,挟予以登〔19〕,万峰无不下伏,独莲花与抗耳。时浓雾半作半止,每一阵至,则对面不见。眺莲花诸峰,多在雾中。 独上天都,予至其前,则雾徙于后;予越其右,则雾出于左。 其松犹有曲挺纵横者,柏虽大干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 山高风巨,雾气去来无定,下盼诸峰,时出为碧峤〔20〕,时没为银海〔21〕。再眺山下,则日光晶晶,别一区宇也〔22〕。 日渐暮,遂前其足,手向后据地,坐而下脱,至险绝处,澄源并肩手相接。 度险下至山坳,暝色已合,复从峡度栈以上,止文殊院。
初五日。 平明〔23〕,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24〕,其下莲花洞〔25〕,正与前坑石笋对峙〔26〕,一坞幽然。 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 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 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坡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27〕,中空如室,从其中迭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28〕。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方徘徊欲升,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29〕。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崖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久之,返茅庵。凌虚出粥相饷〔30〕,啜一盂。乃下至岐路侧,过大悲顶〔31〕,上天门〔32〕。 三里,至炼丹台〔33〕,循台嘴而下。 观玉屏风、三海门诸峰〔34〕,悉从深坞中壁立起。其丹台一冈中垂,颇无奇峻,惟瞰翠微之背〔35〕,坞中峰峦错耸,上下周映,非此不尽瞻眺之奇耳。还过平天矼〔36〕,下后海〔37〕,入智空庵,别焉。三里,下狮子林〔38〕,趋石笋矼〔39〕,至向年所登尖峰上,倚松而坐,瞰坞中峰石回攒〔40〕,藻缋满眼〔41〕,始觉匡庐〔42〕、石门〔43〕,或具一体〔44〕,或缺一面〔45〕,不若此之闳博富丽也。久之,上接引崖,下眺坞中,阴阴觉有异。复至冈上尖峰侧,践流石,援棘草,随坑而下,愈下愈深,诸峰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日暮,返狮子林。
初六日。 别霞光〔46〕,从山坑向丞相原〔47〕。下七里,至白沙岭〔48〕,霞光复至,因余欲观牌楼石〔49〕,恐白沙庵无指者〔50〕,追来为异。遂同上岭,指岭右隔坡,有石丛立,下分上并,即牌楼石也。余欲逾坑溯涧,直造其下,僧谓:“棘迷路绝,必不能行,若从坑直下丞相原,不必复上此岭,若欲从仙灯而往〔51〕,不若即由此岭东向。”余从之,循岭脊行。岭横亘天都、莲花之北,狭甚,旁不容足,南北皆崇峰夹映。岭尽北下,仰瞻右峰罗汉石,圆头秃顶,俨然二僧也。下至坑中,逾涧以上。共四里,登仙灯洞。洞南向,正对天都之阴,僧架阁连板于外,而内犹穹然〔52〕,天趣未尽刊也。复南下三里,过丞相原,山间一夹地耳。其庵颇整,四顾无奇,竟不入。复南向循山腰行五里,渐下,涧中泉声沸然,从石间九级下泻,每级一下,有潭渊碧,所谓九龙潭也〔53〕。黄山无悬流飞瀑,惟此耳。又下五里,过苦竹滩〔54〕,转循太平县路〔55〕,向东北行。

〔1〕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第一册,是徐弘祖1618年游黄山的四天日记,着重描绘黄山天都、莲花二主峰的动人景色。黄山,我国著名风景区,在皖南歙县境内,海拔一千七百米,有三十六峰,其中以天都、莲花二峰景色最佳。徐弘祖(公元1586~1641),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我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学家和游记文作家。他生平无意于仕进,自二十二岁起至逝世前的三十余年间,漫游各地,足迹遍历今华东、华北及西南等地,并以日记的形式将其经历一一记述,后编为《徐霞客游记》。这部游记文笔生动,记载精详,既是一部著名的地理著作,也是一部内容丰富的文学作品,在生动活泼的叙写中,反映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祖国山河的壮丽。
〔2〕戊午: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
〔3〕白岳:山名,在黄山西南。
〔4〕“即旧”句:指万历四十四年(1616)作者初游黄山时所走之路。
〔5〕江邨:镇名,在黄山东北。
〔6〕汤口:镇名,在黄山脚下,是上山必经之处。
〔7〕汤寺:即祥符寺。因临近汤泉,故俗称汤寺。
〔8〕汤池:汤泉。
〔9〕硃砂庵:又名慈光寺,在硃砂峰下。
〔10〕石门:峰名。
〔11〕天都:即天都峰,与莲花并称黄山两大峰。
〔12〕莲花:即莲花峰。
〔13〕陡者级之:陡的地方就凿出石级。
〔14〕文殊院:寺名,在天都、莲花两峰之间。
〔15〕玉屏风:即玉屏峰。
〔16〕绝胜:最佳。
〔17〕游僧:游方和尚,名叫澄源。
〔18〕奴子:奴仆。
〔19〕挟:这里作扶持解。
〔20〕碧峤:因满山松柏,青翠蔚然,故称。 峤,尖而高的山。
〔21〕银海:因云雾弥漫似大海波涛,故称。
〔22〕区宇:境域。
〔23〕平明:天正明,天刚亮。
〔24〕岈(ya)然:山谷深空的样子。
〔25〕莲花洞:在莲花峰下。
〔26〕石笋:山峰名。
〔27〕鼎峙:如鼎之三足而立。
〔28〕天表:天上。 班固《西都赋》:“若游目于天表,似无依而洋洋。”
〔29〕把臂:挽住对方的手臂,以示亲密。
〔30〕相饷:指招待。
〔31〕大悲顶:峰名。
〔32〕天门:在天都峰脚。
〔33〕炼丹台:在炼丹峰上。
〔34〕三海门:山峰名,在石门峰和炼丹峰之间。
〔35〕翠微:山峰名,在清潭峰北。
〔36〕平天矼(gang):在炼丹峰。
〔37〕后海:山峰名。
〔38〕狮子林:在炼丹峰左。
〔39〕石笋矼:在始信峰上。
〔40〕回攒:曲折簇聚。
〔41〕藻缋(hui):即藻绘,文采。这里指山下的五光十色。
〔42〕匡庐:指江西的庐山。
〔43〕石门:浙江青田县的石门山。
〔44〕具一体:具有黄山的某一体。
〔45〕缺一面:缺少黄山的某一面。
〔46〕霞光:僧名。
〔47〕丞相原:在石门峰和钵盂峰之间。相传宋理宗丞相程元凤曾在此读书,故名。
〔48〕白沙岭:在皮篷岭和丞相原之间。
〔49〕牌楼石:即天碑石,俗称“仙人榜”。
〔50〕白沙庵:在白沙岭下。
〔51〕仙灯:洞名,在钵盂峰下。
〔52〕穹然:大且深的样子。
〔53〕九龙潭:在丞相原附近。
〔54〕苦竹滩:即苦竹溪,在九龙潭下。
〔55〕太平县:今安徽太平县,在黄山东北。

本文以精炼生动的笔触准确、清楚地记述了作者再度游黄山所经路线、行程、距离及所登天都、莲花二主峰的雄壮和奇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峰错列、碧峤银海的二峰峻秀图景,展现了黄山多怪石、多松柏、多烟云的壮丽景色,显示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这篇游记文笔生动,记述精当,准确地刻画了各种景物,之中也融入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文情并茂,富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