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汤琵琶传 |
释义 | 汤琵琶传世庙时,李东垣善琵琶,江对峰传之,名播京师。江死,陈州蒋山人独传其妙。时周藩有女乐数十部,咸习蒋技,罔有善者,王以为恨。应曾往学之,不期年而成。闻于王,王召见,赐以碧镂牙嵌琵琶,令着宫锦衣,殿上弹《胡笳十八拍》,哀楚动人。王深赏,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应曾由是著名大梁间,所至狭邪争慕其声,咸狎昵之。然颇自矜重,不妄为人奏。 后征西王将军招之幕中,随历嘉峪、张掖、酒泉诸地。每猎及阅士,令弹《塞上》之曲。戏下颜骨打者,善战阵,其临敌,令为壮士声,乃上马杀贼。 一日至榆关,大雪,马上闻觱篥,忽思母痛哭,遂别将军去。夜宿酒楼,不寐,弹琵琶作觱篥声,闻者莫不陨涕。及旦,一邻妇诣楼上, 曰:“君岂有所感乎?何声之悲也!妾孀居十载,依于母而母亡,欲委身,无可适者,愿执箕帚为君妇。”应曾曰:“若能为我事母乎?”妇许诺,遂载之归。 襄王闻其名,使人聘之。居楚者三年,偶泛洞庭,风涛大作,舟人惶扰失措。应曾匡坐弹《洞庭秋思》,稍定。舟泊岸,见一老猿,须眉甚古, 自丛箐中跳入蓬窗,哀号中夜,天明,忽抱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自失故物,辄惆怅不复弹。 已归省母,母尚健而妇已亡,唯居旁杯土在焉。母告以“妇亡之夕,有猿啼户外,启户不见。妇谓我曰:“吾待郎不至,闻猿啼,何也?吾殆死?唯久不闻郎琵琵声,倘归,为我一奏石楠之下。’”应曾闻母言,掩抑哀痛不自胜,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 自是猖狂自放, 日荒酒色。值寇乱,负母鬻食兵间。耳目聋瞽,鼻漏,人不可迩。召之者隔以屏障,听其声而已。 所弹古调百十余曲,大而风雨雷霆,与夫愁人思妇,百虫之号,一草一木之吟,靡不于其声中传之。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应曾年六十余,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 轸石王子曰:古今以琵琶著名者多矣,未有如汤君者。夫人苟非有至性,则其情必不深,乌能传于后世乎?戊子秋,予遇君公路浦,已不复见君曩者衣宫锦之盛矣。明年复访君,君坐土室,作食奉母。人争贱之,予肃然加敬焉。君仰天呼叹曰:“已矣!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死矣!”予凄然,许君立传。越五年,乃克为之。呜呼!世之沦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者,独君也乎哉! 一个天才音乐家富有志怪传奇色彩的凄楚故事,读来,使你郁闷,使你沉重,甚至会激起你的悲愤。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果实,是人生的美的结晶;反过来,它又丰富了人类文化,美化了人生。音乐家和善于欣赏音乐的群众是相互依存的。 中国古代著名的音乐欣赏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可谓弹尽其妙,听尽其趣,心融神会,魂魄相通,臻于演奏和鉴赏的极高境界。然而,当文化为少数达官贵人巨商豪富所专享而同人民大众相绝缘,知音便只可偶遇不可强求,演奏者和顾曲者心息相通的事是极少见的。古诗说: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李白说: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杜甫说: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怀才不遇,明珠暗投,壮志难酬,郁郁而殒,“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这样的千古恨事是举不胜举的。 小说所写琵琶大师汤应曾就是其中的一例。绰号“汤琵琶”的汤应曾,是一个丧父家贫事母至孝的孤儿。“幼好音律”,从小就表现了很高的音乐天赋。他听到了悲伤的歌声常常为之而哭泣。学会了唱这样的歌,唱罢又会哭泣。母亲问他有什么痛苦?他说:并没有什么痛苦,只是受到了歌声的感染,心里自然而然地凄伤起来。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汤应曾对乐曲敏锐的感应能力,具有音乐的天才。 偶然的机缘使汤应曾成为了琵琶演奏家。琵琶名家李东垣的高超演奏技艺,传给了江对峰、江死,又有蒋山人“独传其妙”。宗室周王府里有歌伎几十组,人人都奉命向蒋山人学艺,却没有能学得其真传。周王很以为憾。汤应曾拜蒋山人为师后,不到一年就全部精通了他的演奏技巧。小说写汤应曾学艺,以众人衬一人,笔墨寥寥,却刻画出他的出众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汤琵琶名震王府所在的大梁城。不但王府“岁给米万斛,以养其母”,而且一些游乐场所、青楼行院也慕其名声争相结交奉承,使他成为了一时红得发紫的人物。 旧时代的艺人地位是很低贱的。而汤应曾却“颇自矜重,不妄为人奏”。而他却应聘随军出征,将士阅兵出猎,他愿为他们伴奏;勇将上马杀敌,他愿以雄壮乐曲为之助威。这表明汤琵琶是珍重自己人格和艺术的,是有是非爱憎的。 然后,小说转而叙述了他的从琵琶始以琵琶终的奇特的爱情姻缘。汤应曾返乡探母途中,“夜宿酒楼,不寐,弹琵琶作觱篥声,闻者莫不陨涕”。天亮之后,邻居一位妇女自动登门拜谒。她大胆表示“愿执箕帚为君妇”,并愿为应曾侍奉老母。他被感动了,同她结为夫妇,“遂载之归”。在茫茫人海纷扰世事中,“贫无妻”的汤应曾竟得遇知音、得偕良缘,不意之间一举两得。读者会为汤琵琶庆幸,也会对这位类似卓文君、红拂女式的寡妇油然而生敬意。但是,这一对爱侣却不能长久地相伴相依,共事老母。不久生活又驱使汤琵琶应聘南下,转瞬间“居楚者三年”。小说写汤应曾不能与知音的爱妻相偕白头,穿插了虚构的老猿传音的情节。 他在南方偶然泛舟洞庭,风涛大作,舟人皆惊恐,应曾却端坐弹奏了一曲《洞庭秋思》。到风浪稍定,船泊岸边,一只老猿忽然从竹林中跳到船篷里,“哀号中夜,天明,忽抢琵琶跃水中,不知所在。”到归乡省亲,汤应曾才知道正是这时候他的爱妻病情垂危,忽然也听到猿猴的哀呜,却找不到猿的踪影。她自知不能再起,遂留下遗言,死后如果丈夫还乡,求他为自己的亡灵弹奏一曲。汤应曾哀痛之极,果然依嘱“夕陈酒浆,弹琵琶于其墓而祭之。”真情挚爱,绵绵无尽,催人泪下。鱼雁递简、古猿寄情之类,出于想象,自然不足征信。然而,这位不知姓氏的寡妇同琵琶圣手汤应曾既有文君相如之情爱,又有子期伯牙之知音,伉丽不终,以古猿故事相托衬,就倍加哀凄,引起读者的共鸣。 用文字描绘音乐历来被认为是难事。小说却专用一段描摹汤琵琶的技艺。先说他“所弹古调百十余曲”,题材广泛,自然界的风雨雷霆、百虫呜叫、草木吟响,人世间愁人思妇悲怨遐想,他都能用琵琶表达出来。进而着重描绘他最得意的以垓下之战为内容的《楚汉》一曲。这里分层次地表达他的演奏,开始奏两军决战,乐音“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但仔细辨听,却分得出“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这是一层。俄而琵琶声息片刻,转向另一场面,用琵琶弹奏出四面楚歌,悲慷别姬,乌江自刎,汉将争功的变换进程,这是又一层。作者续而再写听众的感应,“闻者始而奋,既而恐,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应该说作者这一段文字是优美的,几近于《老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说书》。 汤琵琶的晚年是悲惨的。他既丧情侣又失知音,精神受到沉重打击。又值寇乱,只得“负母鬻食兵间”。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又患了“鼻漏”症,臭气熏人,难于接近,“人争贱之”。他曾经十分痛苦地说:“已矣,世鲜知音!吾事老母百年后,将投身黄河死矣!”一个卓越的音乐奇才,穷途末路如此,怎能不使人为之掩卷长叹! 小说却为他安排了一个理想的出路。汤琵琶“流落淮浦,有桃源人见而怜之,载其母同至桃源,后不知所终。”然而世外的桃源不过是现实的梦幻。以这种归宿的形式做结,小说的作者也自起疑团,难怪他文末慨叹:“世之论落不偶而叹息于知音者,独君也乎哉!”愤懑不平之气溢于言表。余音袅袅,耐人深省。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