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木兰诗》
释义

《木兰诗》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女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在我国已经传为家喻户晓的美谈。最早叙述和歌颂这一动人故事的是北朝民歌《木兰诗》。《木兰诗》又称《木兰歌》、《木兰辞》。它和《孔雀东南飞》一样是人们交口称誉的民间创作,同被赞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关于《木兰诗》产生的时代问题,众说纷纭,但一般都认为它产生于北魏时期。那时战争频繁,好勇尚武,《木兰诗》正好反映了这一特定风貌,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当然,其中有些诗句,是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了隋唐文人加工润色的,但是基本内容并未改变。

第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诗一开头就介绍了木兰的生活和身份,她是勤劳善良、热爱劳动的姑娘。写她织布,先闻唧唧之声,然后再引出织布的场面。一说“唧唧复唧唧”,象木兰叹息之声。从上下文看,还是理解为织布声更好一些,因为下边还有转折: “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木兰女每天不停地织布,机子发出“唧唧复唧唧”的声响,从不间断,今天却再也听不到那熟悉的织布声,而只是听到木兰女的声声叹息了。表示事情起了变化,说明新的情况的出现。于是木兰的父母关切地“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回答: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只不过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在军书频传,父老弟幼,无人应征的情况下,木兰经过反复考虑,毅然决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这一决定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是非常大胆而出人意料的。诗从叙事写起,开头就揭示了矛盾,又通过对话,展现了木兰的内心世界。木兰代父从军的果断决定,既是她坚强刚毅性格的具体表现,也是她英雄事业的光辉开始。

第二段紧接着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之后的紧张准备和急速出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极事铺陈排比,渲染人物的紧张心情和战争气氛,加强了木兰整装待发的英雄气概。然后描写她急速出征: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这里的“朝辞”和“暮宿”,“旦辞”和“暮至”,突出木兰行军神速,从家乡到黄河,从黄河到黑山,环境迅速发展变化,生活感受也从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两个“不闻”和“但闻”,写出木兰投身战斗而又不忘双亲,充满了生活情味,既切合“木兰是女郎”的身份特点,又以环境的变化烘托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动人。情景交融,景变情亦随之而变:景与景、情与情互相对照,情与景又交相映衬。木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如影如绘地被展现了出来。

第三段写木兰经过十年战斗,胜利归来,不慕荣华,只求回乡。“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六句写了木兰十年战斗生活,写得非常简括。万里行军参加战斗,跨越一道道关山象飞一般神速。深夜的北风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战士的铠甲。身经百战的将军牺牲了,转战十年的战士胜利归来。诗句表现木兰敢于出征,经受战斗的考验。音调铿锵,对偶工整,笔墨酣畅淋漓,气势雄壮飞动,对于刻画木兰的英雄形象是十分有力的。接着写木兰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在朝廷上接见了她,给她记功多次,还要赏给她许多金银财宝。然而, “可汗问所欲,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木兰不羡功名,不贪富贵,当皇帝问她有什么要求时,她不想做尚书郎那样高的官,只愿尽快地回到故乡与家人团聚,重温她的劳动生活。这种“功成不受赏”的高尚情操,视富贵若浮云的磊落胸怀,充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本色。

最后一段写木兰回家后的情景。着重描写三种不同的心情。先写家人的欢快和兴奋: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三个排比句,描出了全家人的欢乐,在共同的欢乐中又因人而异地表现了不同的神态动作:年老的父母互相搀扶着到郊外迎接,姐姐在匆忙中打扮起来,而小弟弟则磨刀霍霍,准备杀猪宰羊。他们都是在“闻女来”、 “闻妹来”、“闻姊来”这共同的情况下,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共同的欢乐。次写木兰对往日劳动妇女生活的喜爱: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刻画木兰对旧居旧物,也即对劳动妇女生活的留恋之情,用铺陈独白的方法,更显亲切。再写同行伙伴的惊叹、出奇,来反衬木兰的机智,具有强烈的喜剧效果。诗的结尾,洋溢着一片欢乐愉快的气氛,以双兔为喻,总括全篇: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歌者之辞,歌者用比喻来发议论,极力赞叹木兰乔装之妙。这个巧妙的比喻,余味无穷地赞美英雄妇女的不朽功勋,同时也启示人思索:在驰骋沙场的战斗英雄中,何必分男分女呢?女英雄不同样可以“万里赴戎机,关山渡若飞”吗?

《木兰诗》塑造了女英雄木兰的光辉形象。她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姑娘,热爱劳动生活。一旦战争爆发,她出于对年迈父亲的关心和保家卫国的决心,敢于冲破封建束缚,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疆场,十年征战,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坚强的爱国战士;她立下战功,不慕荣利,不求封赏,不改劳动人民本色,渴望回乡与家人团聚。在她身上集中了我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和崇高情操。木兰既是现实人物,又是人民理想的化身。不论从国家和民族的立场还是从伦理的观点来看,故事都具有崇高的正义性;同时从情节来看,又带有鲜明的传奇色彩。因此,这首民歌就有可能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塑造出理想主义的女英雄形象,使世世代代的妇女群众为之扬眉吐气。《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诗篇。血肉丰满的木兰形象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被现实生活所囿,而是经过高度艺术概括、集中,并加以典型化了的英雄人物,她表明了男女才能并无高下之别,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广大劳动妇女的自信和自豪。木兰形象使人感到既平凡,又不平凡;她既是千千万万普通劳动妇女中的一员,又高出于同时代的普通劳动妇女。前者使人感到可亲可信,后者使人受到鼓舞和教育。她是我们国家、民族的骄傲,是我们劳动人民的骄傲,特别是我们劳动妇女的骄傲!

从诗歌艺术上说,这首民歌的显著特色是运用复叠和铺陈排比的笔调进行艺术渲染。比如木兰出征前的准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东西南北各来一遍。马和马鞍之类难道不可以在一两个地方买,一定要分别到四个地方去买吗?这就是有意渲染。明代谢榛在《四明诗话》卷三中说: “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写木兰出征归来时的情景也是这样: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 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诗歌写了爷娘写阿姊,写了阿姊写小弟,反复渲染,以三次重叠来描绘家人欢迎的盛况。这样的句式,读来使人感到生动活泼,饶有情趣。

画家在绘画时,很少平均使用笔墨。一般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渲染,在可以不着笔或少着笔的时候则惜墨如金,轻描淡写甚至留出空白也是必要的。《木兰诗》该繁处繁写,该简处写得极简,十年征战,艰苦备尝,诗却只写了六句,因为写多了无助于从“木兰是女郎”这一特点出发来刻画人物。

《木兰诗》还运用了比喻和对偶,运用了反衬和顶真等手法。语言上丰富多彩,有朴素的口语,也有精妙的律句,句型有长有短,有整有散,在五言的基础上,又间用了七言和九言,声韵铿锵,富有音乐性。全诗以三百三十余字,写出如此完整的故事和如此生动的人物,也堪称凝炼。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0:4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