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一挺劍,楚趙兩相存。”詩句出處:《送薛九被讒去魯》;是唐朝詩人李白的作品。
宋人不辨玉,魯賤東傢丘。我笑薛夫子,胡為兩地遊。 黃金消眾口,白璧竟難投。梧桐生蒺藜,綠竹乏佳賓。 鳳凰宿誰傢,遂與群雞匹。田傢養老馬,窮士歸其門。 蛾眉笑躃者,賓客去平原。卻斬美人首,三千還駿奔。 毛公一挺劍,楚趙兩相存。孟嘗習狡兔,三窟賴馮諼。 信陵奪兵符,為用侯生言。春申一何愚,刎首為李園。 賢哉四公子,撫掌黃泉裡。借問笑何人,笑人不好士。 爾去且勿喧,桃李竟何言。沙丘無漂母,誰肯飯王孫。 |
【註釋】:
毛:
①[名]鳥獸的毛。《戰國策·秦策》:“~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②[名]頭發。《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傷,不禽二~。”③[名]草木。《愚公移山》:“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④[名]長草木的地方。諸葛亮《出師表》:“故五月渡瀘,深入不~。”公:
①公正;公平。《呂氏春秋·去私》:“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祈黃羊可謂公矣。”②公共的;公傢的。陳亮《上孝宗皇帝第三書》:“二聖北狩之痛,蓋國傢之大恥而天下之公憤也。”③公然;公開地。賈誼《論積貯疏》:“殘賊公行,莫之或止。”(殘賊:害。)④公傢,與“私”相對。《詩經·豳風· 七月》:“獻豜於公。”⑤通“功”。功勞。《詩經·小雅·六月》:“薄伐玁狁,以奏膚公。”⑥古代五等爵的第一等。《孟子·萬章下》:“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又為諸侯的通稱。《禮記·喪服大記》:“公之喪,大夫俟練,士卒哭而歸。”(練:喪服。)⑦古代朝廷官階的第一級。《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太師、太傅、太保,是為三公。”後泛指朝中職掌權者。李白《行路難》:“漢朝公卿忌賈生。”⑧對男子的敬稱。《史記·陳涉世傢》:“公等遇雨,皆以失期,失期當斬。”⑨舊稱親屬中的尊長。1.稱祖父。《呂氏春秋·異用》:“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hè)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搏杖:扶杖。)2. 稱父親。《戰國策·魏策一》:“將行,其子陳應止其公之行。”3.稱丈夫之父。古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奉事循公姥,進止敢自專?”(循:順從。姥:婆婆。)⑩稱雄性的禽獸。《齊民要術·作醬法》:“母蟹臍大,圓,竟服下,公蟹狹而長。”一:
①數詞。《孟子·梁惠王上》:“吾何愛一牛?”(愛:吝惜。)《漢書·律歷志上》:“數者,一、十、百、千、萬也。”又表序數第一。《呂氏春秋·古樂》:“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曰玄鳥。”(八闋:指舞樂的八章。載民、玄鳥:樂曲八章之名。)②專一。《荀子·勸學》:“螾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滿。《史記·淮陰侯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統一;使……一致。《史記·秦始皇本紀》:“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傳·莊公十二年》:“天下之惡一也。”(惡:指惡人。)⑥整體。賈誼《新書·過秦上》:“合從締交,相與為一。”⑦古代哲學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氣”。⑧副詞。1. 一概;都。《史記·孟嘗君列傳》:“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2. 一旦。《莊子·徐無鬼》:“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過:過失。)3. 乃;竟。《戰國策·齊策一》:“靖郭君之於寡人,一至於此乎?”⑨語氣詞。起加強語氣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恥之,願比死者一灑之。”⑩我國民族音樂記音符號之一。[一何]副詞。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挺:
①拔;拔出。《戰國策·魏策四》:“挺劍而起。”《史記·陳涉世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②長出;生長。左思《蜀都賦》:“旁挺龍目,側生荔枝。”(龍目:一種果樹,即龍眼。)③突出;傑出。沈括《雁蕩山》:“既非挺出地上,則為深谷林莽所蔽。”《後漢書·黃瓊傳》:“光武以聖武天挺,繼統宣業。”(光武:東漢光武帝。)④硬而直。孫綽《遊天臺山賦》:“八桂森挺以凌霜,五芝含秀而神敷。”⑤寬待;寬緩。《淮南子·時則》:“挺重囚,益其食。”《後漢書·臧宮傳》:“宜小挺緩,令得逃亡。”⑥動;打動。《呂氏春秋·忠廉》:“雖名為諸侯,實有萬乘,不足以挺其心矣。”⑦量詞。根。《南史·沈攸之傳》:“皇太後使至,賜攸之燭十挺。”⑧通“梃”。大杖、棍棒。《漢書·諸侯王表》:“陳、吳奮其向梃,劉、項隨而斃之。”⑨通“莛”。草莖。《說苑·善說》:“建天下之鳴鐘,而撞之以莛,豈能發其聲乎哉?”楚:
①木名。牡荊。落葉灌木或小喬木。枝幹堅勁,可以作杖。《韓非子·十過》:“公宮之垣,皆以荻蒿楛楚墻之。”②打人的荊條。《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夏:通“檟”。木名。)③用荊條打。《後漢書·史弼傳》:“命左右引出,楚捶數百。”④痛苦。《史記·文帝本紀》:“何其楚痛而不得也。”⑤整齊。《詩經·小雅·賓之初筵》:“籩豆有楚。”(籩豆:食器。)⑥周朝諸侯國,戰國時為七雄之一。原來在今湖北和湖南一帶,後來擴展到今河南、安徽、江蘇、浙江和四川。後為秦所滅。[楚楚]1. 繁茂的樣子。《詩經·小雅·楚茨》:“楚楚者茨。”(茨:茨藜。)2. 鮮明的樣子。《詩經·曹風·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趙:
①疾行。《穆天子傳》卷二:“己卯,天子北征,趙行□舍。”②周代諸侯國名,戰國七雄之一。原是晉國的一部分。戰國初趙烈侯與魏、韓三傢分晉自立。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帶。兩:
①[數]兩隻。《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則以刑法斷其~足而黥之。”②[數]二。白居易《琵琶行》:“轉軸撥弦三~聲,未成曲調先有情。”③[數]雙方。《赤壁之戰》:“孤與老賊勢不~立。”④[量]1. 雙。《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葛屨:葛佈制成的鞋。)2. 重量單位。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去包裡取出一錠十~銀子放在桌上。”3.匹。《左傳·閔公二年》:“歸夫人魚軒,重錦三十~。”⑤(liang)[量]計算車乘的單位。《古文觀止·送楊少尹序》:“車數百~。”相:
(一)①互相;相互。《左傳·隱公元年》:“不及黃泉,無相見也。”②遞相;一方對另一方有所動作。《呂氏春秋·疑似》:“為高葆禱於璐,置鼓其上,遠近相聞。”③質地;實質。劉峻《辯命論》:“昔之玉質金相,英髦秀達,皆擯斥於當年,韞(yùn)奇才而莫用。”(髦:俊傑。韞:藏。)[相對]相向。元稹《與李十二夜飲》:“寒夜燈前賴酒壺,與君相對興(xìng)猶孤。”(二)xiàng ①察看;仔細看。《詩經·大雅·公劉》:“相其陰陽,觀其流泉。”②占視。迷信者看外形而斷定人與事的吉兇禍福。《荀子·非相》:“相人之形狀顏色,而知其吉兇妖祥。”③相貌;形貌。《荀子·非相》:“形相雖善而心術惡。”④輔佐;扶助。《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⑤官名。1. 輔佐君主掌管國事的最高官吏。《史記·魏世傢》:“傢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賢相。”2.漢代另指諸侯國的實際執政者,地位相當於郡太守。《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又使為相。《續資治通鑒長編·宋仁宗至和二年》:“帝新相文彥博、富弼,意甚自得。”⑥司儀贊禮者。《淮南子·主術》:“口能言而行人稱辭,足能行而相者先導。”(行人:古時的外交官。)⑦選擇。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四折:“自古相女配夫,新狀元花生滿路。”存:
①問候。《史記·魏公子列傳》:“而公子親數存之。”②存在;生存。范縝《神滅論》:“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③思念。王充《論衡·訂鬼》:“凡天地之間有鬼,非人死精神為之也,皆人思念存想之所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