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歌舞风格特色 |
释义 | 歌舞风格特色蒙古族民间歌舞的早期形态在遍布于蒙古高原至阿勒泰山一带的岩画上有着生动的记录,在《蒙古秘史》、《江格尔》等史籍和口碑作品中也有详细的描述,在萨满教活动中亦有着活化石意义的遗存。这些资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蒙古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风貌。蒙古族民间歌舞在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踏歌和跳乐两种,从题材上可分为劳动歌舞和生活风俗性歌舞两种。 劳动歌舞有在马背生活中提炼出的各种骏马舞,造型设计形象鲜明,步法变化多端;有反映妇女劳动生活的挤奶舞等,节奏欢快,舞蹈语汇的生活气息浓郁,体现了蒙古族劳动妇女勤劳、纯朴的气质。 生活习俗歌舞的形式多样,地方特色鲜明。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流行于中部地区的筷子舞和盅子舞,是踏歌形式的男子单人歌舞,一般在喜庆节日、宴客的场合表演。筷子舞多以当地流行的短调民歌伴唱。歌舞者右手执一把筷子,半蹲姿势,边唱边用筷子拍击手掌、肩、腰、腿部,有时敲击地面,速度由慢到快,情绪热烈。盅子舞的舞者左右手各握两只盅子,随着音乐节奏,双手边碰击盅子边舞,常用短调歌曲《金杯》和《那木达来》伴唱。这两种歌舞的节拍为2/4或4/4,有时也用三弦、四胡、扬琴、笛子等乐器组成乐队伴奏。 金 杯 流传于东部地区的勃尔吉纳舞(公驼舞)是一种嬉游性的集体歌舞,由二人模仿公驼追逐母驼,其他人排成队阻挡公驼,随着《放驼歌》的歌唱不断变换队形。在东部地区还流传着一些俗化的萨满教歌舞,如安代舞。这种歌舞又称“查干额利叶”(唱白鹰),源于萨满巫师给患病者驱病消灾的仪式,现已成为群众喜爱的、在喜庆节日中表演的自娱性歌舞。安代舞的基本动作是舞者左手叉腰,右手在胸前甩动绸巾。集体表演时,队形呈环形,一人领唱,众人相和,载歌载舞。 西部地区的蒙古族民间舞蹈多为跳乐形式,许多器乐曲即是某一种舞蹈的伴奏曲。由于舞蹈一般在宴饮场合表演,舞蹈动作和表演方式则适应着空间狭小的居住条件。独舞和两人对舞的表演方式最为常见,没有动作整齐划一的群舞。舞蹈动作节奏鲜明、顿挫有力。身体的律动主要在肩、手腕和膝三个部位,上身动作丰富多变,下身动作以双腿弯曲成半蹲交叉,用拖擦步和辗转步为主要特征。西部的有些地方还保存着内容和动作各异的十二种舞蹈构成的组舞和相应的伴奏曲(托不秀尔曲),这些舞蹈的内容以再现劳动活动、日常生活场景和模拟各种动物的习性为主。在表演程序上,最有代表性的《萨布尔登》一般被放在第一位,以后的表演顺序则无定规。表演者可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一种或几种舞蹈连续表演,并可在结束时请另一个人表演或与自己对舞。伴奏者根据舞蹈的变化随时改换乐曲。有些地方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习俗:在聚会歌舞的场合,当某人被邀请表演舞蹈或唱歌,他必须满足邀请者的要求,否则在场的人会用准备好的长棍穿过此人的两只衣袖,把他推到场中出丑,以示惩罚。舞曲的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方面,每种舞蹈的基本动作在律动上同舞曲的固定节奏型相对应。如《萨布尔登》的节奏型♪|♪体现着西部蒙古舞基本动作的律动特征;《黑走马》中节奏型则是马的步态的模拟。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