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詩句出處:《讀書》;是唐朝詩人柳宗元的作品。
幽沉謝世事,俯默窺唐虞。上下觀古今,起伏千萬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籲。縹帙各舒散,前後互相逾。 瘴痾擾靈府,日與往昔殊。臨文乍瞭瞭,徹卷兀若無。 竟夕誰與言,但與竹素俱。倦極便倒臥,熟寐乃一蘇。 欠伸展肢體,吟詠心自愉。得意適其適,非願為世儒。 道盡即閉口,蕭散捐囚拘。巧者為我拙,智者為我愚。 書史足自悅,安用勤與劬。貴爾六尺軀,勿為名所驅。
|
【註釋】:
欠:
①打呵欠。《儀禮·士相見禮》:“君子欠伸,問日之早晏。”②不足;缺少。陸遊《老學庵筆記》卷一:“甚妙,但似欠四字耳。”③虧欠。《舊唐書·宣宗紀》:“隱盜欠負。”伸:
①指肢體或物體舒展開。《儀禮·士相見禮》:“君子欠伸。”②泛指伸展;擴展。《淮南子·本經》:“含吐陰陽,伸曳四時。”③申述。白居易《贈樊著作》:“冤憤一言伸。”按,②③兩義又寫作“申”。展:
①轉動;翻轉。《世說新語·德行》:“(陳)遺已聚斂得數鬥焦飯,未展歸傢,遂帶以從軍。”(遺:人名。展:指轉身。)②伸展;舒展。《莊子·盜蹠》:“兩展其足。”③擴展;施展。陸機《辯亡論》:“四民展業於下。”曹植《名都篇》:“餘巧未及展。”④陳;陳列。《左傳·成公十六年》:“繕甲兵,展車馬。”(繕:修理。甲兵:鎧甲和武器。)⑤察看;檢查。《國語·周語中》:“工人展車。”⑥寬延;延長。《史記 · 酷吏列傳》:“令冬月益展一月,足吾事矣。”⑦誠實。《國語·楚語下》:“展而不信,愛而不仁。”⑧副詞。確實。《詩經·小雅·車攻》:“允矣君子,展也大成。”(允:誠實。)[展轉]1. 翻來覆去。劉向《九嘆·惜賢》:“憂心展轉。”2. 經過多人之手。《後漢書·趙岐傳》:“展轉還長安。”3.流轉遷徙,遊移無定。杜甫《乾元中寓居同谷縣》:“生別展轉不相見,胡塵暗天道路長。”肢:
①人和動物的四肢。《商君書·算地》:“勞其四肢,傷其五臟。”②指人體的腰部。韋莊《天仙子》:“看花不語苦尋思,露桃花裡小腰肢。”體:
①身體的總稱。《戰國策·趙策四》:“而恐太後玉體之有郄(xì)也。”(郄:同“卻”。指生病。)②身體的一部分。《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谷不分。”③分解(肢體)。《孔子傢語·問禮》:“體其犬豕牛羊。”④體統;體制。《公羊傳·文公九年》:“繼文王之體,守文王之法度。”⑤體裁;書寫形式。《文心雕龍·辨騷》:“揚雄風味,亦言體同《詩》《雅》。”⑥本體;實體。《後漢書·獨行傳序》:“以其名體雖殊,而操行俱絕。”(名:名分。操:操守。絕:高超。)⑦依照;效法。《淮南子·本經》:“帝者體太一。”⑧親身觀察體驗。《宋史·張俊傳》:“帝曰:‘群臣謂朕待卿獨厚,其仰體眷懷,益思勉勵。’”(眷懷:眷顧之情。)⑨體諒;設身處地為人著想。《禮記·中庸》:“敬大臣也,體群臣也。”⑩領悟;體現。《莊子·刻意》:“能體純素,謂之真人。”(11)親近;連接。《禮記·學記》:“就賢體近,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吟:
①聲調抑揚地詠誦。《莊子·德充符》:“依樹而吟。”②嘆息。《戰國策·楚策一》:“晝吟宵哭。”③啼叫;鳴響。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熊咆龍吟殷(yǐn)巖泉。”(殷:如雷震響。)④古代詩歌體裁之一。《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⑤詩歌。陸遊《病起》:“收拾吟箋停酒碗,年來觸事動憂端。”⑥通“噤(jìn)”。閉口。《史記·淮陰侯列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不如瘖(yīn)聾之指麾也。”(瘖:啞。指麾:指揮。)⑦口吃;說話不清。《後漢書·梁冀傳》:“口吟舌言。”吟詠:
①吟誦,歌唱。《詩·周南·關雎序》:“~~情性,以風其上。”②作詩,歌頌。《南齊書·文學傳》:“~~規范,本之雅什,流分條散,各以言區。”詠:
①聲調抑揚頓挫地吟誦;歌唱。《國語·周語下》:“詩以道之,歌以詠之。”(道:表明。)②用詩歌來贊頌或敘述。曹操《步出夏門行·冬十月》:“歌以詠志。”③詩歌。李白《春夜宴從弟從桃花園序》:“不有佳詠,何伸雅懷?”④歌頌。《晉書·樂志上》:“舞象德,歌詠功。”心:
①心臟。《淮南子·原道》:“心者,五臟之主也。”②通常指思維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則思。”《國語·周語上》:“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③掛懷;關心。唐順之《與呂沃洲巡按書》:“兩公者,一日居乎其位,一日心乎其民者也。”(乎:於。)④中央;中心。劉禹錫《洞庭秋月行》:“洞庭湖月生湖心。”⑤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呂氏春秋·季夏》:“季夏之月,日在柳,昏心中,旦尾中。”[心腹]1.要害之處。《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而敵傢數道並進,已入心腹。”2. 親信的人。自:
①自己。《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言:通“焉”。配命:合乎天命。)《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②親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每假借於藏書之傢,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史記·蕭相國世傢》:“高祖自將。”③自然。《史記·李將軍列傳》:“諺曰:‘桃李無言,下自成蹊。’”(蹊:小徑;小路。)④介詞。1.從。《孟子·滕文公上》:“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神農:傳說為古代造耒耜、興農業的帝王。許行:當時的農學傢。)《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2. 由於。《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漢書·灌夫傳》:“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⑤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假如。《左傳·成公十六年》:“唯聖人能內外無患,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⑥連詞。表示假設的讓步。可譯為即使。《漢書·高祖紀下》:“高祖不修文學,而性明達,好謀能聽,自監門戍卒,見之如舊。”又《杜周傳》:“自京師不曉,況於遠方?”愉:
①快樂;喜悅。《荀子·正名》:“心平愉,則色不及傭而可以養目。”(傭:同“庸”。平常。)《呂氏春秋·禁塞》:“上稱三皇王帝之業,以愉其意。”②“偷(tōu)”。怠惰;茍且。《呂氏春秋·勿躬》:“百官慎職,而莫敢愉綖(yán)。”(綖:延緩。)《周禮·地官·大司徒》:“以俗教民,則民不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