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校雠学 |
释义 | 校雠学校勘文字、订正错讹的学科。又称 “校勘学”。古书在流传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文字错误、脱衍、错版缺页以及诸如此类的情况,校勘文字、订正错讹,以求得到古书的原貌或正本,便成为历代许多学者终生致力于斯的一门学问。早在先秦时代,孔子等人就有了校理古书的实践。西汉成帝时,皇家藏书堆积如山,十分混乱,刘向奉命典校这些藏书,编为定本,每一书校毕,就“条其篇目,撮其旨意,录而奏之”,请皇帝过目。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校理古书的活动,“校雠” 一词最早就出现在刘向的《别录》 中。刘向还对“校雠” 作了明确解释: “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 就是比勘文字异同,订正脱衍讹误等。事实上,校雠作为一门专家之学,就正式成形于西汉。东汉以后,朝廷还特设有 “校书郎”一官,负责校勘书籍、订正讹误。校雠学在清代达到极盛,成为风行一时的热门。校雠的主要内容是 “找错字”,这种看来很简单的工作是一门技术性特强的学问,非专家不能登堂入室。校雠学与目录学、版本学关系密切,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此曾有人主张以校雠学来囊括目录学和版本学,或以目录学来包括校雠学和版本学,现代则有“古典文献学” 一名,来将校雠、目录、版本这三门有亲缘关系的学问合而为一。现代史学大师陈垣在《校勘学释例》 中,将校理古书的方法分为四种: 一曰对校法,即用同书的祖本与别本对读,遇到不同之处,就加以注明; 二曰本校法,即用本书的前后互相比证,发现其中的异同; 三曰他校法,即以他书校本书; 四曰理校法,即考证比勘古书字词篇章的内在逻辑,分析文章的字例、词例、句型、语法等。剖析条理,推究文义,从中发现问题,作出是非判断。理校法没有版本上的依据,主要是依靠校勘者的学识,因此最能显出一个人的水平,但也是最危险的方法。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