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注释】:

枥:

①马槽。也指马棚。《齐民要术·养牛马驴骡》:“气劳者,缓系之枥上。”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②同“栎”。木名。柞树。韩愈《山石》:“时见松枥皆十围。”(围:两手合抱的长度。)

上:

(一)①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②等级高或质量好的。《天工开物·饴饧》:“色以白者为上。”③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墨子·七患》:“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古乐府《日出东南隅行》:“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④在上位的君主。《孟子·梁惠王上》:“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⑤由低处往高处。《庄子·逍遥游》:“抟(tuán)扶摇而上者九万里。”⑥去;往。黄宗羲《柳敬亭传》:“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⑦向前。《战国策·秦策二》:“三鼓之而卒不上。”(卒:终。)⑧进呈;进献;送上。《汉书·东方朔传》:“四方士多上书言得失。”⑨出场。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正旦扮莺莺上。”⑩加;添加。《论语·颜渊》:“草上之风必偃。”(11)涂染。《天工开物·造竹纸》:“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12)通“尚”。崇尚。《吕氏春秋·长见》:“尊贤上功。” (二)shǎng 上声,汉语四声之一。钟嵘《诗品序》:“至平上去人,则余病未能。”

看:

①向远处看;望。《世说新语·文学》:“庾阐始作《扬州赋》……庾公闻赋成,求看,兼赠贶(kuàng)之。”(庾公:指庾亮。贶:赠,赐。)②观察。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西林:庐山寺名。)又表示估量。高适《送田少府贬苍梧》:“丈夫穷达未可知,看君不合长贫贱。”(苍梧:县名。合:应该。)③观赏。李白《清平调》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倾国:指佳人,美女。)④看望;探访。《世说新语·德行》:“(陈仲举)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梁车为邺令,其姊往看之。”⑤听;闻。杜甫《西阁口号呈元二十一》:“看君话王室,感动几销忧。”⑥助词。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后,表示试一试。白居易《眼病》:“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争得:怎能。金篦:即金戉,一种金属小刀,为医生刮治眼病的工具。)[看护]照料;护理。张之翰《金缕曲·乙未清明》:“先茔(yíng)松柏谁看护?”(先茔:祖先坟地。)

时:

①季节;指四季。《论语·阳货》:“四时行焉。”②特指农时。《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③光阴;时光;时候。《吕氏春秋·首时》:“天不再与,时不久留。”④指按照规定的时间。南卓《羯(jié)鼓录》:“黄幡繟亦知音,上尝使人召之,不时至,上怒,络绎遣使寻捕。”⑤时辰;时候。《庄子·养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⑥其时;当时。魏禧《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者,貌甚寝。”(健啖:食量过人。寝:丑陋。)⑦机会;时机;时运。《论语·阳货》:“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新唐书·武平一传》:“时不再来,荣难人借。”(荣:荣华富贵。)⑧合时;应时。《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⑨时代;时世。《吕氏春秋· 察今》:“世易时移,变法宜矣。”⑩时势;时尚。朱庆余《近试上张籍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1)副词。用以表示时间。1. 表示行为不断发生,相当于“常常”、“经常”。韩愈《行难》:“圣人不世出,贤人不时出。”(不世:罕有。)2. 表示行为偶尔发生,相当于“有时”、“时而”。杜甫《自阆(làng)中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之三:“行色递隐见,人烟时有无。”(12)通“伺(sì)”。等候。《论语·阳货》:“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独:

①单一;单独。《史记·高祖本纪》:“项羽欲与汉王独身挑战。”《后汉书·崔骃传》:“盖高树靡阴,独木不林。”②独自。苏轼《石钟山记》:“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③没有子孙的老人。《礼记·礼运》:“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矜:通“鳏”。)④独特;特异;与众不同之处。《论衡·实知》:“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⑤专断;独裁。《荀子·臣道》:“故明主好同,而闇主好独。”(闇:同“暗”。)⑥副词。1. 相当于“只”、“仅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皎皎,何也?”2.表示反问,相当于“岂”、“难道”。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独夫]1. 独身男子。2. 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意:

①心意;意图。《公羊传·隐公三年》:“此非先君之意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序》:“蔡伦立意造纸。”又意思。刘勰《文心雕龙·镕裁》:“善删者字去而意留。”②怀疑。《列子 ·说符》:“人有亡铁(fū夫)者,意其邻之子。”(亡:丢失。铁:斧子。)③意料。《史记·项羽本纪》:“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意者]想来大概是……。《庄子·天运》:“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邪。”(想来天大概是运转而不会自己停止吧。)④通“抑”。表示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还是”。《墨子·耕柱》:“子之义将匿耶? 意将以告人乎?”(匿:隐藏。)⑤yī(依)。通“噫”。叹词。《庄子·在宥》:“意! 甚矣战,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

意气:

①意志,气概。《后汉书·吴汉传》:“~~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②志趣,性情。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由来~~合,直取性情真。”③情谊,恩义。《玉台新咏·皑如山上雪》:“男儿重~~,何用钱刀为。”④馈送财礼。王符《爱曰》:“非朝晡不得通,非~~不得见。”

气:

①气;气体。《列子·天瑞》:“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②空气。《列子·天瑞》:“天积气耳,亡(wú)处亡气。”(亡:通“无”。)③自然界阴阳风雨等现象。《庄子·逍遥游》:“御六气之辩。”(御:掌握适应。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同“变”。变化。)④呼吸;气息。《汉书·苏建传附苏武》:“武气绝,半日复息。”⑤气味。《大戴礼记·四代》:“食为味,味为气。”⑥气势;精神状态。《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⑦古代哲学概念。指形成宇宙万物的最基本的物质实体。《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⑧古代医学指人体生存要素之一。《吕氏春秋·尽数》:“精不流则气郁。”

众:

①众人;众人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②众多;很多。《荀子·劝学》:“树成荫而众鸟息焉。”③一般的;普通。《史记·封禅书》:“鼎大异于众鼎。”

中:

(一)①中间。《墨子·经上》:“中,同长也。”(同长:同样长的半径。)柳宗元《天说》:“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②内;在一定的范围内。《孟子·滕文公上》:“国中无伪。”《考工记·巨人》:“国中九经九纬。”③位置、等级在高下或两端之间。《列子·力命》:“中涂遇东郭先生。”(涂:同“途”。)《汉书·食货志下》:“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④正;适中。《礼记·玉藻》:“头颈必中。”《孟子·离娄下》:“汤执中。”(汤:殷商国君。)⑤宜于;合于。《史记·外戚世家》:“武帝择宫人不中用者,斥出归之。” (二)zhòng ①符合;适合。《吕氏春秋·怀宠》:“必中理,然后说。”《荀子·赋篇》:“圆者中规,方者中矩。”②诬蔑;诬蔑别人使受损害。《汉书·何武传》:“显怒,欲以吏事中商。”(显、商:人名。)③遭受;感受。《后汉书·马援传》:“援亦中病。”

牵:

①拉;挽。《韩非子·十过》:“荀息牵马操璧而报献公。”②可牵的牲口。《周礼·天官·宰夫》:“掌其牢礼,委积膳献、饮食宾赐之飧(sūn)牵。”(牢礼:祭祀用牲之礼。委积:储备。飧:便宴;饭食。)③牵连;牵涉。《后汉书·梁商传》:“辞语多所牵及。”④拘束;约束。宋玉《招魂》:“牵于俗而芜秽。”[牵强]勉强;生扯硬拉。吴曾《能改斋漫录·文贵自然》:“文之所以贵对偶者,为出于自然,非假于牵强也。”

出:

①出去;从里面到外面。屈原《九歌·国殇》:“出不入兮往不返。”②到;到达。《汉书·霍光传》:“筑神道,北临昭灵,南出承恩。”(神道:墓道。昭灵、承恩:皆馆名。)③超过;超越。《论语· 乡党》:“祭肉不出三日。”白居易《与元九书》:“自思所陈亦无出足下之见。”④发出。《商君书·更法》:“于是遂出垦草令。”⑤指天然生长或人工生产。《荀子·富国》:“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⑥产生;发生。《荀子·劝学》:“肉腐出虫。”(腐:腐烂。)⑦出现;露出。葛洪《抱朴子·外篇· 省烦》:“枝分叶散,重出互见。”(重:重复。)苏轼《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⑧拿出;支出。《宋史·食货志上五》:“又农民出钱,难于出力。”(比出力困难。)曹操《收租调令》:“户出绢二匹。”⑨指引文、典故等来源于某书。《后汉书·孔融传》:“(曹操)后问出何经典。”⑩旧指离弃妻子。《孟子· 离娄下》:“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11)指花瓣。《宋书·符瑞志下》:“草木花多五出,花雪独六出。”(花雪:雪花。)[出尘]1.超出尘俗。孔稚珪《北山移文》:“耿介拔俗之标,潇洒出尘之想。”2.佛教用语。脱离烦恼的尘俗。《四十二章经》二三:“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出閤]1.皇子出就封国。《南齐书·江谧传》:“诸皇子出閤用文武主帅,皆以委谧。”2.指阁臣出任外职。《梁书·江蒨传》:“初,王泰出閤。”3.公主出稼。元稹《七女封公主制》:“虽秾华可尚,出閤未期,而汤沐先施,分封有据。”后用为女子出嫁的通称。[出首]1.自首。《晋书·华轶传》:“寻而轶败,(高)悝藏匿轶二子及妻,崎岖经年,既而遇赦,悝携之出首。”2.检举;告发。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二折:“我将这简贴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

偏:

①不正;偏向。杜甫《夏夜李尚书筵送宇文石首赴县联句》:“夜久烛花偏。”姚合《题宣义池亭》:“垂藤压树偏。”②侧面;旁边。《左传·隐公十一年》:“乃使公孙获处(chǔ)许西偏。”(公孙获:人名。处:居住。许:国名。)③偏僻。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心远地自偏。”④不公正;偏私。《吕氏春秋·士容》:“士不偏不党。”⑤偏激;邪曲。《后汉书·孔融传》:“故发辞偏宕,多致乖忤。”⑥部分。《荀子· 天论》:“万物为道一偏,一物为万物一偏。”⑦副词。1.正;恰。皇甫冉《曾东游以诗寄之》:“正是扬帆时,偏逢江上客。”2.单单。鲍照《梅花落》:“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3. 特别。表示程度。杜荀鹤《登山寺》:“就中偏爱石,独上最高层。”⑧通“谝pián”。谄媚。《庄子·人间世》:“故忿设无由,巧言偏辞。”《朝野佥载》卷三:“上林令侯敏偏事之。”⑨通“遍”。普遍;全面。《墨子·非儒》:“远施周偏。”《汉书·贾谊传》:“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

雄:

①雄性的,与“雌”相对。《诗经·小雅·正月》:“谁知鸟之雌雄。”②强有力的;杰出的。《后汉书·荀彧(yù)传》:“彧闻操有雄略,而度(duó)绍不能定大业。”(操:曹操。度:估量。绍:袁绍。)③称雄。《战国策·赵策三》:“方今唯秦雄天下。”④杰出的人或国家。贾谊《过秦论》:“常为诸侯雄。”

雄豪:

英雄豪杰。《三国志·魏·武帝纪》:“汉末,天下大乱,~~并起。”

豪:

①兽名,即豪猪,俗称箭猪。肩部以后长有许多长而硬的刺。《山海经·西山经》:“(竹山)有兽焉,其状如豚(tún)而白毛,毛大如笄(jī)而黑端,名曰豪彘(zhì)。”(豚:猪。笄:簪。彘:猪。)②细毛。《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③才能出众的人。《淮南子·泰族》:“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贾谊《过秦论》:“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④豪放;豪爽。《史记·魏公子列传》:“平原君之游,徒豪举耳,不求士也。”⑤豪华;阔绰。《世说新语·汰侈》:“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yú)服。”(穷:穷尽。舆:车。)⑥强横;横暴。《管子·国蓄》:“使万室之都必有万钟之藏……故大贾蓄家不得豪夺吾民矣。”(钟:容量单位。齐制六斛四斗为一钟。)⑦有权势的。《史记·秦始皇本纪》:“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柳宗元《童区(ōu)寄传》:“是儿少秦武阳二岁,而计杀二豪,岂可近耶?”(是:此。少:年纪小于。)陶潜《咏荆轲》:“豪主正怔营。”⑧通“毫”。长而细的毛。喻极小。《墨子·天志中》:“若豪之末。”《庄子·秋水》:“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


诗文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释义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诗句出处:《卫节度赤骠马歌》;是唐朝诗人岑参的作品。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红缨紫鞚珊瑚鞭,
玉鞍锦鞯黄金勒。请君鞲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香街紫陌凤城内,
满城见者谁不爱。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鬃高。枥上看时独意气,
众中牵出偏雄豪。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狐兔不复有。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忆昨看君朝未央,
鸣珂拥盖满路香。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待君东去扫胡尘,
为君一日行千里。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5:2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