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
释义

林语堂的有不为斋

林语堂,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笔名毛驴、宰我、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后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语言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任北京大学英文教授。1926年8月赴厦门大学任文科主任兼国学研究院秘书。1936年去美国执教,并继续从事创作。
1932年至1934年间,林语堂在《论语》和《人间世》上以《有不为斋随笔》为总题发表文章,谈到自己的书斋时说:

我要一个好书斋,一个好烟斗,还有一个女人,她须要聪明解事,我要做事时,她能不打扰我,让我安心做事。

在我书斋之前要修篁数竿,夏日要天气晴朗,万里一碧如海,就犹如我在北平时的冬天一样。


林语堂像


林语堂进一步表白说:
生平无书不读。希腊文,中文,及当代作家;宗教,政治,科学。爱读纽约时代杂志的Topics栏及伦敦时报的“第四社论”;还有一切在四周加框儿的新闻,及科学医药新闻;卑视一切统计学——认为统计学不是获取真情可靠的方法;也卑视学术上的术语——认为那种术语只是缺乏妙语真知的掩饰。对一切事物皆好奇;对女人的衣裳,罐头起子,鸡的眼皮,都有得意的看法。一向不读康德哲学,他说实在无法忍受;憎恶经济学,但是喜爱海涅,司泰芬·李卡克(Stephen Leacock)和黑乌德·布润恩(Hey WoodBroun)。很迷“米老鼠”和“唐老鸭”,另外还有Lionel Barrymore和Katherin Hepburn。
按照中国学者给自己书斋起个斋名的习惯,我称我的书斋“有不为斋”。在一篇小品文里我自己解释说:
“我厌恶费体力的事,永远不骑墙而坐;我不翻跟头,体能上的也罢,精神上的也罢,政治上的也罢。我甚至不知道,怎么样趋时看风头。”
《荀子·解蔽》:“仁者之行道也,无为也。圣人之行道也,无强也。仁者之思也恭,圣人之思也乐。”


林氏的文章引导我们进入忘我无物的神秘的精神生活之境界。后来的哲学家也说,无为实悖乎人类生活之自然趋势,逆乎生活创进之流。


林语堂发明的中文打字机


林语堂故居庭院


林语堂在这篇短文中又告白自己的“有无为”,说:“我从来没有写过一行讨当局喜欢或是求取当局爱慕的文章。我也从来没有说过哪个人喜欢的话;连那个想法压根儿就没有。”“我从未向中国航空基金会捐过一文钱,也从未向由中国正统道德会主办的救灾会捐过一分钱。但是我却给过可爱的贫苦老农几块大洋。”“我一向喜爱革命,但一直不喜爱革命的人。”“我从来没有成功过,也没有舒服过,也没有自满过;我从来没有照照镜子而不感受惭愧得浑身发麻。”“在讨论本国的政治时,我永远不能冷静超然而不动情感,或是圆通机智而八面玲珑。我从来不能摆出一副学者气,永远不能两膝发软,永远不能装伪善状。”“我从来没有救少女出风尘,也没有劝导教徒归向主耶稣。我从来没有感觉到犯罪这件事。”“我以为我像别人同样有道德,我还以为上帝若爱我能如我母亲爱我的一半,他也不会把我送进地狱去。我这样的人若是不上天堂,这个地球不遭殃才怪。”“我在《生活的艺术》里说,理想的人并不是完美的人,而只是一个令人喜爱而通情达理的人,而他也不过尽力做那么样的一个人罢了。”
也许林语堂所津津乐道的“有不为”,正是《论语》中所说的:“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狷”有寂寞之感。在孔子看来,无为并非拱默而不言不动之谓。凡顺性而为,不违乎性,都是“无为”。
“不为”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重要观念。《淮南王书》云:“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也。”因此,无为并不是“感而不应,攻而不动”。凡顺自然之趋势,“循理而举事,因资而立功”,都是无为。用私意而违反自然之势,方是有为。又云:“今夫狂者无忧,圣人亦无忧。圣人无忧,和以德也;狂者无忧,不知祸福也。故通而无为也,与塞而无为也,其无为则同,其所以无为则异。”其言也善哉。
“为”与“不为”在老庄之学那里更是一重要论题。老子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圣于无为,无为而不为。”老子认为:必须把世俗的功名利禄损失殆尽,就庶几达致“无为”的境界;也只有在“无为”的境界,才能做到“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阴柔进取的最典型的命题。
由此观之,我们或可推测出有不为斋主的人生选择与价值取向。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 8: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