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林纾《湖心泛月记》 |
释义 | 林纾《湖心泛月记》杭人佞佛①,以六月十九日为佛诞②。先一日,阖城士女皆夜出③, 进香于三竺诸寺④,有司不能禁⑤,留涌金门待之⑥。 余食既⑦,同陈氏二生霞轩、诒孙,亦出城荡舟为湖游。霞轩能洞 箫,遂以箫从。月上吴山⑧,雾霭溟濛,截然划湖之半⑨。幽火明灭相 间约丈许者六七处,画船也。洞箫于中流发声,声细微,受风若咽,而 凄悄哀怨,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雾消,月中湖水纯碧,舟沿白堤 止焉⑩。余登锦带桥,霞轩乃吹箫背月而行。入柳阴中,堤柳蓊郁为黑 影,柳断处乃见月。霞轩著白袷衫(11),立月中,凉蝉触箫,警而群噪,夜 景澄澈,画船经堤下者,咸止而听,有歌而和者。诒孙顾余:“此赤壁之 续也(12)。” 余读东坡《夜泛西湖五绝句》(13),景物凄黯,忆南宋以前,湖面尚萧 寥,恨赤壁之箫(14),弗集于此。然则今夜之游,余固未袭东坡耳。夫以 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安知百余年后,不有袭我者?宁能责之袭 东坡也? 天明入城,二生趣余急为之记(15)。 【注释】①佞(nìng)佛:迷信佛教。佞,媚,迷信。②诞:生日。③阖(hé)城: 全城。④三竺诸寺:杭州有三座天竺寺,一在北高峰边,称上天竺寺,一在稽留峰 北,称中天竺寺,一在飞来峰南,称下天竺寺。⑤有司:主管某部门的官吏。⑥涌 金门:杭州正西城门。⑦既:完。⑧吴山:又名胥山,俗称城隍山,在西湖东南,为 杭州名胜之一。⑨截然划湖之半:(雾气)将西湖从中间划开。⑩白堤:西湖自新 桥至孤山的长堤,相传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筑。(11)袷(jié):旧时衣领交叠胸 前的单衣。(12)赤壁之 续:苏轼(东坡)曾与友 人月夜泛舟于赤壁(今 湖北黄冈)之下,作《赤 壁赋》,东坡之游,友人 中也有一人吹箫,和作 者这次游湖情景相似, 故有此说。(13)《夜泛西 湖五绝句》:苏轼作于 杭州任上。(14)恨赤壁 之箫:遗憾当年苏轼游 西湖,没有像游赤壁那 样有洞箫助兴。(15)趣 (cù):同“促”,催促。 【鉴赏】本文的题目新颖,一般指湖心泛舟,作者却拟为“湖心泛月”, 这就突出了赏月的游湖意图。文章的确是紧扣“月”字而写的。 第一段交代游湖赏月的时间和背景。时间是佛诞节前一日的六月十 八日,背景是“阖城士女皆夜出”,“皆夜出”的心理基础在于“佞佛”, “佞”字写出了杭人笃信佛教的程度之深。游人如织,可谓热闹非凡。但 后文的内容实际上与这一内容无关,这里写热闹场面是为了映衬湖心泛 月的宁静闲雅,表现作者的脱俗心情。 第二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作者依次写出游湖行踪的进程和湖上景 色的变幻。先写月上吴山,雾霭溟濛,幽火明灭,展现出一幅月夜泛舟清 新幽美的图画。接着重点写箫声,“声细微,受风若咽,而凄悄哀怨”,让人 联想到苏轼《前赤壁赋》中“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 意境。“湖山触之,仿佛若中秋气”一句立意新颖,不说人的感受而说湖山 的感受,不说感情上的悱恻而说季节上的寒凉,笔法空灵,意趣纵横。当 雾气消散后,月下湖水一片碧绿,又是一番景象。地点转移,再写登岸后 的景象。柳影和月光互相映衬,暗影与白袷衫对照鲜明,箫声与蝉噪此起 彼伏,给人一种宁静、闲适的感觉。此情此景,正如同游者所说,宛如苏轼 游赤壁。这就引出作者的议论和感慨。 作者感慨,今夜赏月听箫,与苏东坡泛西湖大不一样,但是文人雅士 皆好游山玩水,“湖山遭幽人踪迹,往往而类”。这一句与“湖山触之,仿 佛若中秋气”一样句法新颖,不说人喜游湖山,而说湖山遇到幽人游历。 这就突出了湖光山色之美。 本文重点写游湖赏月听箫的感受与体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语言 婉媚动人。 汤克勤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489-491页.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