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观前境,寂寞无一人。”诗句出处:《杂诗》;是唐朝诗人庞蕴的作品。
未识龙宫莫说珠,识珠言说与君殊。
空拳只是婴儿信,岂得将来诳老夫。
万法从心起,心生万法生。法生同日了,来去在虚行。
寄语修道人,空生慎勿生。如能达此理,不动出深坑。
极目观前境,寂寞无一人。回头看后底,影亦不随身。
神识苟能无挂碍,廓周法界等虚空。
不假坐禅持戒律,超然解脱岂劳功。
日用事无别,惟吾自偶偕。头头非取舍,处处勿张乖。
朱紫谁为号,青山绝点埃。神通并妙用,运水及搬柴。
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焰水无鱼下底钩,觅鱼无处笑君愁。
可怜谷隐老禅伯,被唾如何见亦羞。
.
《杂诗》唐朝诗人庞蕴的作品。【注释】:
极:
①正梁;脊檩。《庄子·则阳》:“其邻有夫妻臣妾登极者。”②顶点;终极。李贺《秦王饮酒》:“秦王骑虎游八极。”又达到顶点。范仲淹《岳阳楼记》:“感极而悲者矣。”《吕氏春秋·制乐》:“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③穷尽;到极点。《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一》:“各极其趣。”④最高的;最终的。曾巩《荔枝录》:“一品红,言于荔枝为极品也。”⑤标准。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臣闻治国以和为体,外事以和为极。”(和:和谐。)⑥副词。最;非常。《史记·游侠列传》:“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论衡·本性》:“徒谓中人,不能极善极恶也。”⑦通“亟”。急。《荀子·赋》:“出入甚极,莫知其门。”《淮南子·精神》:“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目:
①眼睛。《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②观看;注视。《史记·陈涉世家》:“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③以目示意;递眼色。《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④看法。方孝孺《答王秀才书》:“俾世俗易心改目,以勉其远且大者。”⑤眼力;目光。魏征《述怀》:“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九折:指道路崎岖。)孟棨《本事诗·崔护》:“彼此目注者久之。”⑥网眼。刘知几《史通·叙事》:“捕高鸟者张其万置(jū),而获之者由于一目。”(置:捕鸟兽的网。)⑦名目;条目。《梁书·殷钧传》:“又受诏料检西省法书古籍,别为品目。”(省:官署名。)元稹《批宰臣请上尊号第二表》:“百吏虽存,官业多旷;万目虽设,纪律未张。”⑧标题。《北史·儒林传上·孙惠蔚》:“惠蔚既入东观,见典籍未周……或文坏字误,谬烂相属,卷目虽多,全定者少。”(东观:指宫中藏书、著书之处。谬烂:错误杂乱。属:连接。)又目录。韩愈《上张仆射书》:“有小吏持院中故事节目十余事来示愈。”⑨头领。《明史·陈金传》:“贼觇(chān)诸要害无守者,乃悉所有赂目兵,乘暮遁去。”(觇:窥视。目兵:兵卒中的小头目。)⑩品评;看待。《世说新语·赏誉》:“世目周侯,嶷如断山。”(11)列;行列。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目前]1. 眼前。王鳌《震泽长语·文章》:“《禹贡》叙山水脉络原委,如在目前。”2. 当前;现在。《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许之,则祸在后日;不许,则祸在目前。”观:
(一)①看;观看。《周易·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姚鼐《登泰山记》:“是日观道中石刻。”泛指看。②观察;细看。《论语·颜渊》:“质直而好义,察颜而观色。”(质:品质。)③观赏。范仲淹《岳阳楼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韩非子·存韩》:“秦王饮食不甘,游观不乐。”④显示;给人看。《左传·襄公十一年》:“围郑,观兵于南门。”《国语·周语上》:“先王不耀德不观兵。”⑤景观或景象。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guàn ①古代宗庙或宫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亦称阙。《左传·僖公五年》:“遂登观台以望。”②台榭。《后汉书·梁冀传》:“修缮楼观,数年乃成。”③京观的省称。古代战胜者为夸耀武功,而把敌人尸骨收集起来,封土成为高大土堆,称为京观。许敬业《唐并州都督鄂国公尉迟恭碑》:“封尸筑观,王城于是乂安。”(乂安:太平无事。)④道观;道教的庙宇。刘禹锡《玄都观桃花》诗:“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前:
(一)①前进;向前。《左传·昭公元年》:“二执戈者前矣。”②跟“后”相对。1.表示方位在前。李白《望庐山瀑布二首》之二:“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2.表示次序在前。《聊斋志异·狼三则》:“(屠)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3.表示时间在先。《礼记·檀弓上》:“子夏曰:‘我未之前闻也。’”③引导。《仪礼·士虞礼》:“祝前尸出户。” (二)jiǎn 同“剪”。消灭。《吴子·论将》:“进道易,退道难,可来而前;进道险,退道易,可薄而击。”(薄:迫近;逼近。)境:
①疆界;边界。《孟子·梁惠王下》:“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商君书·农战》:“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②地域;处所。陶渊明《桃花源记》:“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③环境;境况。柳宗元《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宋史·舒璘传》:“敝床疏席,总是佳趣;栉(zhì)风沐雨,反为美境。”(敝:破。疏:粗。栉:梳头。)④境域;疆域。《后汉书·西羌传》:“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⑤佛教指成为心意对象的世界。寂:
①寂静;没有声音。《老子》第二十五章:“寂兮寥兮。”(寥:空旷高远。)韩愈《明水赋》:“夜寂天清。”②孤单;冷清。元稹《行宫》:“宫花寂寞红。”寞:
①幽静;寂静。《楚辞·九辩》:“蝉寂寞而无声。”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②冷落;孤单。杜甫《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锦里春光空烂熳,瑶墀侍臣已冥寞。”(墀:宫殿前台阶上面的空地。)无:
①没有。跟“有”相对。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②副词。表示否定,相当于“不”。《商君书·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弱也?”③连词。表示条件,相当于“无论”、“不论”。《诗经·鲁颂·沣水》:“不小不大,从公于迈。”④通“毋”。不要。《古诗源·箜篌引》:“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当奈公何!”⑤非;不是。《管子·形势》:“则国非其国,而民无其民也。”⑥语气词。用于疑问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否”。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
①数词。《孟子·梁惠王上》:“吾何爱一牛?”(爱:吝惜。)《汉书·律历志上》:“数者,一、十、百、千、万也。”又表序数第一。《吕氏春秋·古乐》:“投足以歌八阕:一曰载民,二曰玄鸟。”(八阕:指舞乐的八章。载民、玄鸟:乐曲八章之名。)②专一。《荀子·劝学》:“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螾:通“蚓”。蚯蚓。)③全;满。《史记·淮阴侯列传》:“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④统一;使……一致。《史记·秦始皇本纪》:“一法度衡石丈尺。”⑤相同。《左传·庄公十二年》:“天下之恶一也。”(恶:指恶人。)⑥整体。贾谊《新书·过秦上》:“合从缔交,相与为一。”⑦古代哲学概念。指“道”及“道”所派生的“气”。⑧副词。1. 一概;都。《史记·孟尝君列传》:“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2. 一旦。《庄子·徐无鬼》:“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过:过失。)3. 乃;竟。《战国策·齐策一》:“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⑨语气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孟子·梁惠王上》:“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⑩我国民族音乐记音符号之一。[一何]副词。表示程度深。杜甫《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