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李鸿章的仪斋
释义

李鸿章的仪斋

李鸿章原本也是个读书人,出身于安徽庐州(合肥)一个士绅家庭。21岁考中举人,三年后,亦即1847年,再中进士。此后他被选派为翰林院庶吉士,并于1851年授编修。
大约从1843年起,李鸿章投曾国藩门下,随从讲求义理经世之学,自称曾门“传徒习教之人”。曾国藩与李的父亲是同科进士,当时都住在北京。但在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李与曾并不尽相同。从李鸿章的早年著述中,并没有发现他对是时争论不休的“汉学”或“宋学”有任何感兴趣的迹象,而这两者正是曾国藩所潜心钻研的。李的早期著述主要包括两类:诗与赋。他的诗大多是关于友情与思亲的主题;他的赋以这类体裁所常用的绚丽文笔写成,内容则多未能摆脱俗套。
1853年6月,这个前翰林院编修手下已拥有千人军队。8月,在安徽北部巢县附近第一次战胜太平军,使他声名鹊起。接着,李鸿章应曾国藩的邀请,加入曾幕,很受曾的赏识。1862年4月,他率领首批淮军沿江到达上海。朝廷根据曾国藩的建议,于4月25日任命他署理江苏巡抚,同年12月补授江苏巡抚。他力求用西式武器装备他的军队,在清政府镇压太平军的军事行动中起了重要作用。
李鸿章深信中国正经历着一场三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所遭遇的外国侵略,不仅来自内陆边疆,而且来自海上。他经常同西方各国领事和海陆军官员打交道,不能不注意到西方在武力和技术方面都比中国优越。他指出,中国之患在于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没有学者身体力行,探究技术问题(即所谓“艺)。他提议应在科举制度中为专攻技术的人创设一个新的科目,“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可以看出,李鸿章在这个时期正逐渐离开中国历代相承的文化价值观。


李鸿章像


他对于中学的态度多少体现在其斋号上。他为自己的书房取名“仪斋”,其“仪”字至少有如下三层意思:
其一,如《吕氏春秋·先己》所云:“《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当作仪表意。从曾国藩和其他人的评论中似可看出,李鸿章在这一时期给人的印象是一个胸怀抱负、极有个性、有能力有仪表的人。他身长六英尺许,仪表堂堂。曾国藩形容他“才大心细”。胡林翼(在一次因公赴湖北途中遇晤他)为李的外貌所惊讶,感到他“如许骨法,必大阔,才力又宏远,择福将而使之,亦大勋之助也”。由此看来,“仪”是李鸿章的一种自许。
其二,如《史记·礼书》曰:“余致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尙矣。”其中之“仪”当作礼仪。
其三,如《管子·法禁》:“君之置其仪也不一,则下之倍法而立私理者必多矣。”此处当指法度、准则。他不遗余力地忠于清朝统治者,并毫不例外的奉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旧文人信条。尽管他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开明思想,他却从未怀疑儒家礼教之下的社会政治秩序——他的忠君也就是忠于这个社会政治秩序,而这个社会政治秩序又是他个人成功和权力的源泉。
李鸿章的仪斋与曾的养德养身绵绵穆穆之室、绵绵穆穆之室等斋号似归于一路,亦有踵事曾国藩余绪之嫌,而无曾氏之恢宏高远。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9:1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