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適之《罢相作》原文、注释和鉴赏 |
释义 | 李適之《罢相作》原文、注释和鉴赏避贤初罢相(2),乐圣且衔杯(3)。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注释】 (1)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宝五载(746),获准免去左相职务,非常高兴,“遽命亲故聚会”,并写了这首诗。 (2)避贤:避让贤路的简称,指交印辞职,给才德高的人让路。避贤常作老年退隐的自谦辞。汉·司马迁《史记·万石张叔列传》:“愿归丞相侯印,乞骸骨归,避贤者路。” (3)乐圣:乐饮清酒。古人称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避贤乐圣:含有避浊就清的双关语。衔杯:饮酒。 【赏析心得】 李适之是唐太宗之子恒山王承乾之孙,真正的金枝玉叶,出身高贵。他的仕宦生涯,早在中宗神龙初(公元705年左右),就起步于左卫郎将。至开元中,累迁通、秦、陕诸州刺史,治郡有方,以强干见称,且为政不苛细,深得下属拥护。后又任河南尹、御史大夫、刑部尚书,开元二十七年(739)兼幽州长史、知节度事。天宝元年(742)升为左相,与奸相李林甫同在一个宰相班子。这下好了,同是金枝玉叶,含金量高的倒斗不过含金量低的,几个回合下来,李适之就败给了李林甫,失去了玄宗的信任。从此,他整日闲坐家中,无所事事,门可罗雀,车马稀少。这对平日喜交朋友,嗜酒畅饮的豪爽之人,简直就是一种惩罚。于是难守寂寞的诗人向玄宗递上奏折,请求罢相。很快得到批准后,他如释重负。但回家后,连一个来劝慰的人都没有,他更是倍感孤独。为此,他儿子打算办一家宴,邀请父亲的老朋友来叙叙旧,以缓解老爸的苦闷。哪知其儿费力张罗,到处邀请,仍无一个客人登门。不料世态炎凉,人心淡薄到如此程度,父子面面相觑,无言以对。适之含泪走进书房,感慨不已,挥笔写下《罢相》诗。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慑于奸相的淫威,豪爽著称的诗人,也不得不用隐喻、曲折的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诗人说,我为了给德才高的人让路,刚刚交了左相印,辞职不干了。这样做,圣人皇帝乐意了,而我也可放开海量大杯喝酒了。于公于私,都为有利,于上于下,君臣皆乐,这事值得庆贺,那就举杯畅饮吧。诗中把对奸臣的姑息退处,说成是“避贤”,将放弃斗争,让其误国害民,说成是“乐圣”,明明是反话正说,虽不失幽默机智,但涩涩苦味直透心扉!弱者的讥笑,似乎是无可奈何!诗人一向以强干见称,自己又是金枝玉叶,他在有生之年,要做出最后反击,那就是罢相设宴,以示庆祝。设酒宴请宾客的理由极具挑战性,结果是几乎无人敢来赴宴,又极富讽刺性。想当年,“夜则宴赏”,家常便饭。为此,他在天命之年曾挥豪写诗:“朱门长不闭,亲友恣相过。今日过五十,不饮复如何?” 无人赴宴的“罢相宴”,连同这首《罢相》诗及其作者李适之,从此载入史册,流传后世,它们影射了玄宗后期的昏庸,奸相李林甫陷害贤良的疯狂。过不多久,李适之便被逼自杀了,大唐盛世也快谢幕了。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