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释义

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题解】
     这是一首登楼观景抒发怀古 之情的诗。诗的大意是,登上谢公 楼远望,雄伟的江城如在图画之 中,晴空下的晚山格外峻美。清净 的宛溪和句溪如同明镜一般绕城 合流,两座长桥凌空高架,像从天 上落下的彩虹。寒秋寂寥,村落里 升起袅袅炊烟,橘柚已经青黄,苍 老的梧桐树更加点染了荒寒的秋 色。谁还会有兴致登此北楼之上, 面临萧瑟的秋风去怀念当年的大 诗人谢朓呢。
    这是晚唐诗人陆龟蒙离开了宣城之后怀念旧游所作的一首小诗,题目是《怀宛陵旧游》。在诗里,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陵阳佳地”的山光水色,山上有楼,水边有卖酒之家, 夕阳返照中, 临风招展的酒旗在溪流中滉漾着。这是一幅多么富于诗意的画图,多么富于生活情调美的自然环境啊!人们也许会感到奇怪: 这和谢朓、李白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要把“青山”和“楼”属之于他们呢?原来这两位诗人都曾在这里住过一个较长的期间,他们都曾陶醉在美好的环境里;特别是在李白那 一枝彩笔点染之下,更替江山生色不少。诗人和客观景物有了这样一重联系,诗人的流风余韵以及他那传播万口的名篇,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很自然地和这风景名区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了。宛陵是值得怀念的,谢朓和李白的宛陵尤其值得怀念,更使人感到她的美。不是吗?陆龟蒙之于谢朓、李白, 和李白之于谢朓,其情况是相同的。理解了这首小诗以后, 再去读李白的《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我想, 也许会体味得更亲切一些吧。
【全诗】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唐].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赏析】
       江城如画里, 山晚望晴空。
       开头二句是叙述。谢朓北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 又名谢公楼,唐时改名叠嶂楼,是宣城的登览胜地。宣城是一个山环水抱的地区,陵阳山冈峦盘屈, 三峰挺秀; 句溪和宛溪的溪水, 萦回映带着整个城郊。真是“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宣城就是被位置在这样一个天然秀丽的环境里的。这诗作于天宝十三载 (754), 这年中秋节后, 李白从金陵再度来到宣城。在一个晴朗的秋天的傍晚,他独自登上了谢公楼。岚光山影,是如此的明净!凭高俯瞰,这“江城”简直是在画图中似的。在这两句里,诗人把他登览时总的印象概括地写了出来,有力地带动了全篇;同时,开门见山,一下子也就把读者深深地吸引住, 一同进入诗的意境中去了。
          两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桔柚, 秋色老梧桐。
         中间四句是具体描写。应该注意的是:这四句诗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乃是客观风景在站在谢公楼上的诗人眼帘里的反映, 都是从上面的一个“望”字而来的。如果从结构的关系来说, 则上两句写 “江城如画”, 下两句写 “山晚晴空”; 四句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而又是有层次的。
          “两水”指句溪和宛溪。宛溪源出峄山,在宣城的东北与句溪相会,绕城合流,所以说“夹”。因为是秋天,溪水更加澄清,它平静地流着,波面上泛出晶莹的光, 象透明的玻璃一样。用 “明镜”来形容, 是最恰当不过的。“双桥”指横跨溪水的上、下两桥,上桥叫做凤凰桥,在城的东南泰和门外;下桥叫做济川桥,在城东阳德门外,都是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古老的建筑物。这两条长长的大桥架在溪上,倒影水中,从高楼上远远望去,缥青的水,鲜红的夕阳, 在明灭照射之中,桥影幻映出无限奇异的璀璨色彩。这哪里是桥呢?简直是天上两道彩虹, 而这 “彩虹”的影子落入 “明镜”之中去了。读了这两句, 有谁不惊叹于诗人艺术构思的活泼空灵, 设色的瑰丽, 想象的丰富啊!
   秋天的傍晚,原野是静寂的,山冈一带的森林里冒出人家一缕缕的炊烟, 桔柚的深碧,梧桐的微黄, 呈现出一片荒寒景色,使人感到是秋光渐老的时候了。
       这两句,体味起来,确实不是很容易的。我们不难想象, 当时诗人的心情是完全沉浸在他的视野里,他的观察是深刻的,细致的;而他的描写又是毫不粘滞的。他站得高, 望得远,抓住了一刹那间的感受, 用极端凝炼的形象语言,在随意点染中勾勒出一个深秋的轮廓,深深地透漏出季节和环境的气氛。他写的不仅是秋景, 而是秋意,这自然使人感到有着而无着, 可解而又不解了。但它真的不可解吗?如果我们细心领会一下,就会发现它在高度概括之中,用笔是丝丝入扣的。记不清是哪一部书上曾经有这样一个记载: 宋朝江西派诗人黄庭坚嫌 “人烟寒桔柚”这句不好,打算把它改成“人家围桔柚”。话倒是让他说“落实”了,可是原诗的意境也完全随之而消失了。江西派是讲 “夺胎换骨”的,他们追求的是借用古人的本钱来 “点铁成金”, 但在这里, 我们却看到了 “点金成铁”的范例。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这结尾两句,从表面看来很简单, 只不过和开头二句一呼一应,点明登览的地点是在“北楼上”;这北楼是谢朓所建的,从登览到怀古,似乎是照例的公式, 因而李白就不免顺便说一句怀念古人话罢了。且慢,这里值得注意的是 “谁念”两个字。“怀谢公”的 “怀”,是李白自指, “谁念”的“念”, 是指别人。这两句的意思, 是慨叹自己“临风怀谢公”的心情没有谁能够理解。这我们就不能把他看作一般的怀古,而应该进一步探索他当时的具体心情了。
        我们知道,李白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诗人, 自从天宝三载(744)他在长安为权贵所排挤弃官而去之后,政治上一直处于失意的当中,仍然继续着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客中的抑郁和感伤,特别当摇落秋风的时节,他那寂寞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但另一方面, 他又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诗人, “五岳寻仙不辞远, 一生好入名山游”,是他的自我写照。宣城是他旧游之地,现在他又重行来到这里了。一到宣城, 他就会怀念到谢朓,这不仅因为谢朓在宣城遗留下象叠嶂楼这样的名胜古迹,更重要的因为谢朓对宣城有着和自己相同的情感, 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原来谢朓在齐、梁诗人中是李白最佩服的一位。李白论文,鄙弃六朝, 在《古风》五十九首第一首里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可是在另外一首《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里却说: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他推崇的是建安风骨,比之为 “蓬莱文章”;认为建安以下“绮丽不足珍”的六朝时期里,有了谢朓这样的诗人,是可喜的。他又说: “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可见在谢朓作品里,最能吸引李白爱好的是他的山水诗。当李白独自在谢眺楼上临风脁望的时候,面对着谢朓所吟赏的山川,缅怀他平素所仰慕的这位前代诗人,虽然古今世隔,然而他们的精神却是遥遥相接的。眼前的客观景物, 正是一个见证。这种渺茫的心情, 反映了他政治上苦闷彷徨的孤独之感;正因为政治上受到压抑,找不到出路,所以只得寄情山水, 寄情古人, 他当时复杂的情怀, 又有谁能够理解呢?
       李白的心目中,在这“陵阳佳地”,继谢脁游踪而至,不辜负这山光水色的、大概也就只有他一人吧,“谢朓青山李白楼”, 也许他自己就有这样的想法。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0: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