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席方平 |
释义 | 席方平异史氏曰:“人人言净土,而不知生死隔世,意念都迷,且不知其所以来,又乌知其所以去;而况死而又死,生而复生者乎?忠孝志定,万劫不移,异哉席生,何其伟也!” 抨击黑暗的封建官僚政治,揭露、谴责贪官污吏、豪绅恶霸的罪行的篇章,在《聊斋志异》中占有相当的份量。本文所介绍的《席方平》就是其中杰出的一篇。 作者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可见作者写《聊斋志异》绝不仅仅是搜怪抉奇,更是有感于现实的黑暗,藉以抒发自己的“孤愤”之情。 作者愤世嫉俗,不平于现实的黑暗而又难于直抒胸臆,于是往往巧借说鬼谈狐进行旁敲侧击,以渲泄心头的愤懑。故事中描写的多是鬼狐世界,但却有着清晰的现实的影子。作者继承和发展汉魏六朝志怪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传统,以虚幻代替现实,唤起人们“对于现实,对于现实的一切压迫的反抗”(高尔基《我怎样学写作的》)。在这方面,《席方平》表现得犹为突出。 《席方平》这篇小说,描绘了一个虚幻怪异,诡谲离奇的故事:主人公席方平的父亲“性憨拙”,得罪了豪绅羊某,羊死后买通阴司狱吏追索席父之魂,搒掠摧残。席方平代父申冤,魂赴阴曹地府,先后到城隍、郡司、冥王处告状。由于羊某广施贿赂,竟至“金光盖地,因使闫摩殿上,尽是阴霾;铜臭熏天,遂教枉死城中,全无日月。”冥府的官吏,上至冥王、下到狱卒贪婪成性,朋比为奸,对席方平施以种种令人发指的酷刑。席方平“忠孝志定,万劫不移”,转向天庭申诉其冤,灌口二郎神严惩了这群贪官污吏,使席方平如愿以偿。 故事中的冥王、郡司、城隍、狱吏以及小鬼等等都非现实生活中所实有,是作者虚幻的人物。但这些人物在作者的笔下,竟是那样的真实、生动,比如权倾地府的冥王,除了具有其自身非人的特点——神的气质以外,也具有常人所具有的七情六欲,亦往往喜怒形于色。在城隍、郡司“二官”各有“函进”(函进也可以说是贿赂的代名词)的情况下,贪脏枉法,见到席方平就“有怒色,不容置词”。当席方平质问“小人何罪?”时,装聋作哑,“漠若不闻”。而当席方平当众揭其短,高呼“受笞允当,谁教我无钱耶?”时,恼羞成怒,对席方平处以严刑,“命置火床”,百般摧残,并一再问席“敢再讼乎?”企图以强暴压人屈服。当几次三番施以暴虐仍不奏效时,为缄席方平之口,一改前态,对席欺骗拉拢,采取奸狡的怀柔政策,“殊无厉容”地对席说:“汝志诚孝,但汝父冤,我已为若雪之矣。今已往生富贵家,何用汝鸣呼为。今送汝归,予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于愿足乎?”惟恐席方平不信,更付诸于行动:“乃注藉中,钳以巨印,使亲视之”,以示言不虚妄。这位冥府巨头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同现实生活中官府中的贪官们何其相似乃尔。冥王的种种伎俩,不正是达官们所贯用的手法么?在作者细腻生动的笔触下,冥王色厉内荏的本质暴露无遗,毫芒毕见。这就是鲁迅先生赞赏《金瓶梅》描写人物那种“一时并写两面,使之相形”的手法。并写两面,目的在于剥开人物的画皮,展示其自身的矛盾性格,让人物在自己的言行中坦露其灵魂最深处的肮脏龌龊。 城隍和郡府,同冥王相比,只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本质是相同的。当席方平“遁赴冥府,诉郡邑之酷贪”时,他们也慌了手脚,“密遣腹心,与席关说,许以千金。”这寥寥的十二个字,字字千钧,力透纸背,将冥府中的黑暗和这些贪官污吏们的丑恶灵魂暴露殆尽。仔细想来,冥府中的黑暗以及官吏们的所为所作,同现实生活中的那一伙人简直是毫无二致,如出一辙。难怪鲁迅先生说:“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确切地说,蒲松龄笔下的冥府,正是其所生活的社会的反照。 在写现实人物的非现实经历时,作者则通过精确的细节描写,使之富有强烈的真实感。诸如席方平受火床、锯身酷刑迫害的描写: “冥王益怒,命置火床。两鬼捽席下,见东墀有铁床,炽火其下,床面通赤。鬼脱席衣,掬置其上,反复揉捺之。痛极,骨肉焦黑,苦不得死。约一时许,鬼曰:‘可矣。’遂扶起,促使下床着衣,犹幸跛而能行。复至堂上。冥王问:‘敢再讼乎?’席曰:‘大怨未伸,寸心不死,若言不讼,是欺王也。必讼!’又问:‘讼何词?’席曰:‘身所受者,皆言之耳。’冥王又怒,命以锯解其体。二鬼拉去,见立木,高八九尺许,有木板二,仰置其下,上下凝血模糊。方将就缚,忽堂上大呼‘席某’,二鬼即复押回。冥王又问:‘尚敢讼否?’答云:‘必讼!’冥王命捉去速解。既下,鬼乃以二板夹席,缚木上。锯方下,觉顶脑渐辟,痛不可禁,顾亦忍而不号。闻鬼曰:‘壮哉此汉!’锯隆隆然,寻至胸下。又闻一鬼云:‘此人大孝无辜,锯令稍偏,勿损其心。’遂觉锯锋曲折而下,其痛倍苦。俄顷,半身辟矣。板解,两身俱仆。鬼上堂大声以报。堂上传呼,令合身来见。二鬼即推令复合,曳使行。席觉锯锋一道,痛欲复裂,半步而踣……” 席方平所受酷刑之惨烈,令人肌肤栗栗,毛骨耸然。这虽然纯是虚幻的情节,但其中融注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的真情实感,再加上作者那生动细腻的描绘,使人物细微的感觉历历如见,情节极幻而情理甚真。确如鲁迅先生所言,“幽明虽殊途,而人鬼乃皆实有。故其叙述异常,与记载人间常事, 自视固无诚妄之别矣。” 从这篇小说的结构上看,如同一部四幕戏剧,一是席赴冥府向城隍告状;二是同郡司的斗争;三是同冥王的较量;四是天庭告状。四个部分脉络清晰,首尾相衔,冲突尖锐,节奏鲜明,使这场人神鬼魅的纠葛斗争充满了刀光剑影,惊心动魄的血腥气味。 这四个部分又各都是首尾完整的情节,又都曲折起伏。情节和情节之间环环相扣,故事中含着故事;情节中又有情节,参差错落,精采纷呈。作者在处理这四个情节时,并非等同用墨,对一、二两个环节,是简写。写席方平同城隍、郡司的斗争也可以说是铺垫和衬托,为席与冥王的较量蓄足了文势。 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重头戏,写得一波三折,起伏跌宕。先以郡司、城隍“二官”密遣腹心关说和逆旅主人出面劝阻作衬托,突出事态的复杂及席方平斗争的决心。席与冥王的对恃更是步步升级,愈演愈烈,紧迫得有时令人窒息。席方平身受锯身酷刑的描写,使情节发展达到了高潮……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席方平诡称“不讼矣”之后,被遣回阳界。他半路脱逃,又被“捽回复见冥王”。读者至此,必为席方平捏一把汗,那知作者笔锋一转,来了个大起大落,事态急转直下,冥王非但“殊无厉容”,而且温言慰藉,许以“千金之产,期颐之寿”,实在出人意料。但仔细寻思,却又在情理之中,色厉内荏不正是封建统治者的固有特征吗?!经过这大起大落之后,行文又进入了蓄势阶段,二鬼送席还阳等描写为席赴天庭告状作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循环往复使故事波澜迭起,变化不穷,正象清代小说评论家冯镇峦讲的那样:“譬诸游山者,才过一山,又向一山,当此之时,不无借径于小桥曲岸,浅水平沙。然而前山未远。魂魄方收,后山又来,耳目又费……又况其一桥、一岸、一水、一沙,并非荒屯绝徼之比。” 总而言之,作者刻画人物,状述事态,无不精妙绝伦。写冥界,其矛头直指现实,将六朝以来的志怪小说推向了新的高度。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