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释义 | 李 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在边地做幕僚时多,所以多写边塞诗。诗歌体裁最成功的是七言绝句。受降城:这里指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境内乌加河北岸。回乐烽:在西受降城附近。芦管:笛子。 入选理由: 前两句双用比喻,巧妙地用色彩表现景物和环境,是借景抒情的边塞诗名篇。 诗词赏析 边塞诗是唐诗中的奇葩,数量不少。盛唐时最盛,是盛唐气象的标志之一;中唐以后衰落。本篇以及作者的其他同类作品就是诗歌史上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边塞诗的题材内容丰富,写法也各异。本篇侧重写征人思乡,厌战的思想包含在其中。盛唐的英雄气概没有了,这正是随着唐帝国国力日渐衰弱而来的必然趋势。 本篇的艺术表现力强。背景描写双用比喻,天地之间一片白,空旷茫茫,广漠无边,同时又是死一样的寂静。在这空旷寂静之中,人的生命个体显得愈发渺小,变得无足轻重。但是,人的情感却是不死的精灵,它比任何事物都更强大。人在边疆戍守打仗,日复一日,艰苦的生活好像永远也不完结,胜无希望,败也不能承受,恐惧和死亡随时都萦绕心头。想家想亲人,想战争快些结束以告别恐惧和死亡,回归田里做一个自由人。想得很多很远,尤其是在夜里。诗写夜里,时间就选得很好。夜深人静,最容易动思念之情,加上冷霜似的月光照耀。吹笛之声来自何处何人不重要,但都能在此时产生极强的效果,何况笛声是思乡怀人的伤感曲子。就这一支曲子,引得“一夜征人尽望乡”,多么深情,多么形象的望乡啊!诗中一字不说愁苦,而愁苦全在征人的望眼之中了。明代学者王世贞说:“绝句李益为胜,‘回乐峰’一章,何必王龙标、李供奉。”竟将其评价在李白、王昌龄的七绝创作之上了。清代学者李慈铭说这首诗“高格、高韵、高调”,尽管有些玄虚,但诗押“阳韵”的响亮却是可以感受到的。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