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王维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不详,当是早年游洛阳时作。原诗共三首,此为第二首。诗中描写久在异乡的人遇见故乡旧友激起的强烈乡思。前二句传神地表达出急欲了解故乡情景的心情,后二句则以窗前寒梅已否著花的典型细节代表了对故乡的亲切怀念。全诗语言平易自然,风格质朴平淡,实寓巧于朴,故诗情浓郁,耐人寻味。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一三称此诗为“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只为短章,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
我离开故乡已经很久,今天忽然遇上了故乡来的旧友。
我对他说:老朋友,你从故乡来,对故乡现在的情况一定很了解。
请告诉我,你来的时候,我房屋窗前的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
1、来日:指自故乡动身那天。绮窗:镂花的窗。
2、著花未:开花没有。
3、君:对别人的尊称。
4、绮(qǐ)窗:雕刻有花纹图案的窗户。
5、著(zhuó)花: 开花。
6、未:相当于“否”,表示询问的语气。
绮窗: 雕画美观的窗户。句意: 尔从故乡来,应当知道故乡的一些情况吧? 你来时,雕花窗前那株梅树开花了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
唐王维《杂诗》 之二。( 《王右丞集笺注》 一三卷255页)
清梁绍壬 《两般秋雨庵随笔五·问家乡诗》: “陶渊明问来使诗曰: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山下,今生几丛菊?’ 王摩诘诗云: ‘君自故乡来……’ 王荆公诗云: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 三诗机轴相同,各有意致。”
俞陛云 《诗境浅说》 续编: “故乡久别,钓游之地,朋酒之欢,处处皆縈怀抱,而独忆窗外梅花,论襟期固雅逸绝尘,论诗句复清空一气,所谓妙手偶得也。”
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此诗完全用问答式,故乡别的事并不关心,只关心梅有没有着花。非但暗点时令,并写出一种闲适之情,看似家常话,而风趣可想。”
这是一首抒发思乡情怀的五言绝句。作者以 “杂诗”为题,近乎“不拘流例,遇物即言”,但读罢全诗,我们却强烈感受到,这是一首主题鲜明、内容集中的抒情诗。诗的首句明白如话地告诉读者, 自己在外多年, 突然遇到家乡故知, 惊喜之情尽在不言之中。作者以对“君”娓娓而谈的口吻开篇, 不仅在结构上便于引出下句的陈述和后两句的询问,而且口气上也显得亲切、自然。
“应知故乡事”一句, 点明了本诗的主旨。故乡来者“应知”的事情很丰富, 作者别的不说,单提日夜萦怀的故乡之事, 字里行间饱蘸着对故乡的关怀、思念和在他乡遇到故知的欣喜。然而, 记忆里、思念中的“故乡事”也太多了, 作者要询问故知的话又何止千言万语!在剩下的两句诗中怎么可以尽情地表述出来呢?
三、四两句诗中, 作者巧妙地选取最有代表性的、印象最深而现在最为关心的事物,向故乡来者发问:您来之日,窗前的寒梅开花了没有?梅花志趣高洁,挺立于风雪严寒而暗吐幽香, 向有傲骨之誉。作者以绮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为题设问, 不仅将思念故乡之情通过立体的富有意境层次的图象生动、具体地勾画出来,令人浮想联翩,而且寄寓了不同凡俗的高雅情趣,体现了深层的审美追求。全诗结构严谨;语言质朴自然,近乎口语。真诚炽烈的乡思,层层弟进的情理,在一叙一问中合乎逻辑地展现,使这首诗成为富有王维个性色彩的抒情佳作。
这是一首抒写思乡之情的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这两句诗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故乡”二字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殷; “应知”云云迹近啰唣,却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也透露出了解“故乡事”的感情的急切。纯用白描,却将“我”在特定情况下的感情、神态、口吻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要问的事情太多了,从哪里问起呢?后两句是问家中窗前的梅树开花了没有。这一问,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的就是窗前那株寒梅。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的。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这首《杂诗》大概原本无题,编集时名之曰“杂”,如同后来的“无题”诗一样。它所写的虽然是生活小事,所表现的高情逸趣却不同凡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这本是正常的情感。一个久客异乡的人,突然遇到了故乡来人,最为迫切的自然是关于故乡的事,所以禁不住发问。要问的事情很多,如家乡的变化,亲友的安好等,但诗人对这些却都不问,而问起家中窗前的梅花: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而且问的口气很郑重,这就使人觉得奇怪,不易理解。而这却正是作者情趣高雅之所在,透露出他的脱俗超凡的兴致。从此也可见这位故乡来人也决非一位苟苟营营之辈,不然,他顾及不到梅花开未,必然无言以对。所以,从其所交,也更可看出作者的高情雅致。
这首小诗就艺术构思来讲,是十分别致的。前两句平平叙出故乡来客,后两句发问却只及梅花。这似乎显得过于突兀,但作者曲折深沉的情感却正是借这种突兀的结构得以传达,愈是突兀,则愈显得感情深沉强烈。其实,这种写法在古人诗中并不鲜见。传为晋陶渊明所作的《问来使》即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前,今生几丛菊?”其后宋代王安石的《道人北山来》诗: “道人北山来,问松栽东岗,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但赵松谷说: “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唐宋诗举要》引),对此诗更表赞赏。此诗寥寥几句,用意之间张弛相辅,不多赘一字一意,虽然结构突兀,情感骤涌,毕竟在情理之外显出了意趣自然。而这正是此诗高妙之所在。
寒梅外不问及他事,妙甚! “来日”二字如面对语。(钟评) (钟惺、谭元春《诗归》)
陶渊明诗云: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居南窗下,今生几丛菊。”王介甫诗云: “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与右丞此章同一杼轴,皆情到之辞,不假修饰而自工者也。然渊明、介甫二作,下文缀语稍多,趣意便觉不远;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欲于此下复赘一语不得。(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