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蔼蔼云英英,离禽喈喈又晨鸣。”诗句出处:《怀园引》;是南北朝诗人谢庄的作品。
鸿飞从万里, 飞飞河岱起。 辛勤越霜雾, 联翩溯江汜。 去旧国,违旧乡, 旧山旧海悠且长。 回首瞻东路, 延翮向秋方。 登楚都,入楚关, 楚地萧瑟楚山寒。 岁去冰未已, 春来雁不还。 风肃幌兮露濡庭, 汉水初绿柳叶青。 朱光蔼蔼云英英, 离禽喈喈又晨鸣。 菊有秀兮松有蕤, 忧来年去容发衰。 流阴逝景不可追, 临堂危坐怅欲悲。 轩鸟池鹤恋阶墀, 岂忘河渚捐江湄。 试托意兮向芳荪, 心绵绵兮属荒樊。 想绿苹兮既冒沼, 念幽兰兮已盈园。 夭桃晨暮发, 春莺旦夕喧。 青苔芜石路, 宿草尘蓬门。 邅吾游夫鄢郢, 路修远以萦纡。 羌故园之在目, 江与汉之不可逾。 目还流而附音, 候归烟而托书。 还流兮潺湲, 归烟容裔去不旋。 念卫风于河广, 怀邶诗于毖泉。 汉女悲而歌飞鹄, 楚客伤而奏南弦。 或巢阳而望越, 亦依阴而慕燕。 咏零雨而卒岁, 吟秋风以永年。
|
【注释】:
朱:
①大红色。《韩非子 · 十过》:“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②指朱红的物品。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盖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③“朱砂”的简称。《隋书·西域传·高昌》:“出赤盐如朱,白盐如玉。”朱光:
①太阳的光芒。张载《七哀诗》:“~~驰北陆,浮景忽西沉。”②夏日,夏季。陆机《赠尚书郎顾彦先》:“大火贞~~,积阳熙自南。”光:
①光亮;光辉。《墨子·尚贤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辞·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③光采;风采。《庄子·盗跖》:“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华美。《诗经·大雅·韩奕》:“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④光荣;荣耀。《汉书·礼乐志》:“下民之乐,子孙保光。”司马迁《报任安书》:“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⑤时光;光阴。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轩:官员坐的有青绸障蔽的车。)⑥景物;景色。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⑦发扬光大。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⑧光滑。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礼乐文物。《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蔼:
①众多貌。陆机《文 赋》:“虽纷蔼于此世,嗟不 盈于予掬。”②茂盛、茂密的样子。班固《汉书·扬雄传上》:“郁萧条其幽蔼兮,滃泛沛以丰隆。”③和蔼;和气。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④遮蔽;笼罩。朱淑贞《吊林和靖》:“不识酌泉拈菊意,一庭寒翠蔼空祠。”⑤映照。黄鷟来《雨中感怀》:“朱阳蔼江郭,首夏渐和柔。”⑥通“霭”。云气。陆机《挽歌诗》之三:“悲风徽行轨,倾云结流蔼。”蔼蔼:
①盛多的样子。《诗·大雅·卷阿》:“~~王多吉士。”②幽暗。司马相如《长门赋》:“望中庭之~~兮,若季秋之降霜。”③香气浓郁。《楚辞·九叹·愍命》:“怀椒聊之~~兮,乃逢纷以罹诟也。”蔼:
①众多貌。陆机《文 赋》:“虽纷蔼于此世,嗟不 盈于予掬。”②茂盛、茂密的样子。班固《汉书·扬雄传上》:“郁萧条其幽蔼兮,滃泛沛以丰隆。”③和蔼;和气。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④遮蔽;笼罩。朱淑贞《吊林和靖》:“不识酌泉拈菊意,一庭寒翠蔼空祠。”⑤映照。黄鷟来《雨中感怀》:“朱阳蔼江郭,首夏渐和柔。”⑥通“霭”。云气。陆机《挽歌诗》之三:“悲风徽行轨,倾云结流蔼。”云:
①同“云2”。②说。《论语·子罕》:“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牢:人名。试:见用于朝廷。艺:多才艺。)③有。《荀子 ·法行》:“其云益乎?”④代词。如此。《史记·汲郑列传》:“汲、郑亦云,悲夫!”(汲、郑:指汲黯、郑当时二人。)⑤助词。1. 用于句首。《诗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2. 用于句中。《后汉书·陈龟传》:“虽殁(mò)躯体,无所云补。”(殁:死。补:弥补。)⑥语气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史记·伯夷列传》:“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云云]通“芸芸”。众多貌。《庄子·在宥》:“万物云云。”英:
①花。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②美好。《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刘备有英名。”③精华;文采;辞藻。韩愈《进学解》:“含英咀华。”④杰出的;超众的。《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⑤杰出的人物。《史记·淮阴侯列传》:“异姓并起,英俊乌集。”⑥通“瑛”。玉的光泽。张衡《四愁诗》之一:“美人赠我金错刀,何以报之英琼瑶。”⑦古国名。在今安徽省六安市西南。⑧皮衣上的装饰物。《诗经·郑风·羔裘》:“羔裘晏兮,三英粲兮。”(晏:鲜艳华美。)离:
(一)①离开;离别。《吕氏春秋·诬徒》:“离则不能合,合则弗能离。”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之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cuī)。”(衰:疏落。)②背离;违背。《隋书·杨素传》:“民怨神怒,众叛亲离。”《商君书·画策》:“失法离令。”③离间;叛离。《史记· 李斯列传》:“(秦王)阴遣谋士赍(j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良将随其后。”(赍:携带。)《孙子·计》:“亲而离之。”④经历。《史记·苏秦列传》:“我离两周而触郑,五日而国举。”⑤八卦之一。代表火。⑥通“罹”。遭受;遭遇。《诗经·邶风·新台》:“鱼网之设,鸿则离之。”(鸿:野鸭。)⑦分析。《礼记·学纪》:“一年视离经辨志。” (二)lǐ[离跂]用力的样子。《庄子·在宥》:“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 (三)lì 通“丽”。依附。《汉书·扬雄传下》:“丁傅、董贤用事,诸附离者,或起家至二千石。”禽:
①擒捉;捕捉;猎获。后作“擒”。《吕氏春秋·季秋》:“命主祠祭禽于四方。”②兽的总称。《论衡·遭虎》:“虎也诸禽之雄也。”③鸟兽的总称。《周易·师》:“田有禽。”《论衡·物势》:“以十二辰之禽效之。”(十二辰:十二地支。效:证明。)④特指鸟类。《孟子·梁惠王上》:“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喈:
①风雨疾速貌。《诗经·邶(bèi)风·北风》:“北风其喈,雨雪其霏。”(霏:纷飞貌。)②哭啼声。孟郊《送淡公十二首》:“江湖有故庄,小女啼喈喈。”[喈喈]象声词。鸟鸣声。《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也泛指声音。《诗经·小雅·钟鼓》:“钟鼓喈喈,淮水湝(jiē)湝。”(湝湝:水流动貌。)又:
①副词。1.表示重复或继续。《左传·昭公二十五年》:“问,又如初。”2. 表示几种情况同时存在。《国语·晋语一》:“既无老谋,而又无壮事,何以事君?”(壮事:指服力役。)3.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孟子·公孙丑上》:“非徒无益,而又害之。”4.表示轻微转折。《聊斋志异·聂小倩》:“宁窃怜之,欲留宿别榻,又惧母嗔。”(窃:私下。)5. 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中加强语气。《左传·成公三年》:“臣实不才,又谁敢怨?”6. 表示整数之外再加零数。辛弃疾《美芹十论》:“盖历二十又三年。”。②通“有”。《汉书·韩信传》:“淮阴少年又侮信曰。”③通“宥”。宽恕。《礼记·王制》:“王三又,然后制刑。”④通“祐”。福。《卜辞通纂》第三六九片:“伐邛方,帝受我又。”(邛方:地名。受:授。)鸣:
①[动]鸟叫。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嘤嘤成韵。”②[动]泛指兽、虫等叫。《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食野之苹。”③[动]物体发出声音。《楚辞·卜居》:“黄钟毁弃,瓦釜雷~。”④[动]表达,抒发己见。韩愈《送孟东野序》:“庄周以其荒唐之言~。”⑤[动]闻名。侯方域《马伶传》:“梨园以技~者,无虑数十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