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曹操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 |
释义 | 曹操 ·步出夏门行 ·观沧海《步出夏门行》又称《陇西行》,是乐府曲调名,属 《相和歌·瑟调曲》。夏门,即洛阳北面西边的城门,汉时称夏门,魏晋时称大夏门。曹操的这篇《步出夏门行》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的一组诗章,除《艳》(序歌)之外,分为《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等五章。各章内容可以独立。 这组诗创作于北征乌桓期间。东汉末年,居住在中国东北边境的乌桓奴隶主贵族乘汉末大乱之机,不断侵扰中原。建安五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军后,又于建安十年,占有冀州,杀袁绍儿子袁谭。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袁尚、袁熙逃到乌桓,企图同乌桓奴隶主贵族实行军事勾结,伺机反扑。曹操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势力,实现统一的事业,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军北征,出其不意,直捣柳城 (今辽宁省朝阳县南),一举战胜了乌桓,消灭了袁氏兄弟。曹操在这组诗中,叙述了途中所见及其远大的政治抱负,袒露出一位军事家、政治家的开阔胸襟和雄伟气概。 《观沧海》是我国文学史上写大海景色的名篇。它气势磅礴,意境深远,为古今所传诵。 曹操在这首诗中,通过自己登山观海时的所见所感,以极其简练、明快的文字和驰骋的想象,鲜明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大海浩瀚、宏伟、吞吐日月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襟怀和非凡的气魄。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诗篇开端以极其简洁的文字点明了此次东临碣石的目的。由于“临碣石”,才能“观沧海”。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昌黎县北十五里。主峰娘娘顶海拔六百九十五公尺,离海约十五公里。有巨石矗立山顶,高数十丈,故称“碣石”。一说,碣石在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早已隐落海里。曹操北征,途经碣石山,故称“东临”。这两句虽然是纪行,但却使我们感觉到,诗人胸中激荡着一种慷慨激昂的情绪。面对大海,心潮起伏,自然要引吭高歌了。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这里,作者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写登山所见:俯视茫茫大海,微风吹拂,海水荡漾,碧波万顷,一望无垠;海边山岛耸立,草木丛生,郁郁葱葱。诗人先从远处着笔,写大海的全貌,而后由远及近,写眼前的山岛、草木,使沧海的辽阔雄壮,山岛的巍峨气势,草木的秀丽景色交织地映入读者的眼帘,真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草、有木,山水辉映的风景图画。 接着,诗人调转笔锋,再由近及远,把大海波涛汹涌的景象显现在读者面前:“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秋风,碧波万顷的海面白浪滔滔,这是何等雄伟、壮阔的景象。这两句和以上六句静中有动、轻松舒缓的意境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使人读之大有翻江倒海之感。但是,作者并不满足于告诉读者这些,接着诗人又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运用浪漫主义彩色的大笔,继续为我们描绘大海囊括一切的景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一个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红日跃出海面,明月潜入海底,银河映在其中。寥寥数语,写尽了沧海的浩大,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宏大气魄,真是壮观极了。 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诗人以咏叹作收,把驰骋的想象,丰富的联想,顿时收住,给人以急流直下后的舒缓、轻松之感。 总之,诗人通过对山水的着力渲染,为我们勾画出一幅天水相连,浑然一体,白浪滔天,太阳、月亮、星辰都包含在其中的博大画卷,表现了诗人叱咤风云的气概。 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在诗歌创作上摆脱了古典诗歌的束缚而注意向乐府民歌学习,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被誉为“开一代诗风”的诗人。他的这首《观沧海》,不仅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是著名的一篇,而且也是我国诗史上写景的佳作之一。 |
随便看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