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诗文:

 

诗文 明道编
释义

明道编

哲学著作。六卷。明黄绾撰。成书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黄绾,字宗贤,号久庵、石龙。生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卒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人。以祖荫入官,授后军都事,历任南京都察院经历、南京工部员外郎,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为学初师谢铎,宗程朱,继师王守仁。后又对王学有所批评。晚年思想又一变,以宋儒为禅。从“天性人情之真”出发,反对王守仁“去七情”之说。
《明道编》据传原为十二卷。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其子黄承德将其父所著《久庵日录八卷》、学生听讲所记《习业录》四卷合并,刻成《明道编》十二卷。今本六卷。恐是后人改编。该书反映了黄绾晚年由笃信王学到批评王学的思想转变过程,是研究著者学术思想和明代王学发展趋向的主要思想资料。全书各卷只录序号,未标卷名。
卷一中说,《易》之精微,《书》之要旨为以知止之止指心体,以致知示工夫,以格物示功效,以克己为致知之实,以复礼为格物之实,这些皆艮止、执中之正脉。但由于中断无传,是以艮止之旨不明而失存心之要,执中之旨不明而失体道之要,故异端足以惑之,而造成伏羲尧舜之相传者渐以灭沦。由于故学未传,因而功利之说而兴,禅定之说起。“然功利之害人也浅,而禅定之害人也深,予恐圣人之道日晦,故恒思有以辨之。”这说明黄绾即反对功利之说,又反对禅学,而以后者尤甚;其书宗旨则为使孔孟之学发扬光大。作者认为,止有两种,一为敬止之止,一为各得所止之止,前者为先。“敬止之止者,所谓‘艮其旨,止其所也’,各得所止之止,所谓‘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也’。”而圣学之要在于知止。知道止的性质和规律,则气理兼备,体用具全。知其本而能安,则体立而气顺,气顺而心之用行。“时止则止”者,当无事之时而不思也;“时行则行”:遇有事之时而思;“动静不失其实”:当思当不思皆得其时也;“其道光时”:语默、辞受、取与、出处、生死皆得其光明。“其止当止,其行当行,行止皆当,故曰时也。”这是作者的处世哲学。作者还认为,知视、听、言、动者是人心,而当视、听、言、动之非礼,能克治者是心之精:关于情和欲,则又认为,忿懥、恐惧、好恶、忧患皆人之常情,人心所具。又说,口知味、目知色、耳知声、鼻之知臭,四肢知安逸,都是天性、人心所至。作者认为,圣人所说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情有亲疏、爱有差等,并不是说所有的父子、夫妇、兄弟及鬼神、鸟兽、草木、瓦石均亲为一体,它们之间的亲疏关系是不同的。书中说:“吾尝观第五伦,己子病,一夕一起,心犹不安;兄子病,一夕十起,而心安。论者以其非天性人情之真。盖兄子固当爱,然视己子则有差等。”说明人虽皆亲,但亲而有度,所有事物在你心中是处于不同地位的。对于七情六欲,该书主张克而不去原则。认为,喜怒哀乐是自然产生的,是人之天性,因而人不能去情。实际情是去不掉的,只能使其发挥于适当的时刻、恰当的场合。
卷二首先解释了“格物”和“致知”问题。说:“《大学》之要在‘致知在格物’一句。其云致知,乃格物工夫,其云格物,乃致知功效。在者,志在也,志在于有功效也;致者,思也,‘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格者,法也,有典有则之谓也。”认为,不论是先儒还是当代之学者,都不能完全领会其内容实质:“亦以格物为致知工夫,故以格物为格其非心,谓格其不正以归于正,又谓夫子教颜子克己,工夫皆在格字上用,亦不知有典有则之为格物,所以求之于心,失之于内,空虚放旷,而非圣人之学矣”。由此可知,致知二字表示思维,格物表示思维之成效,即应取得的效果。另外“凡人遇忧患,不思处忧患,而思无忧患;……遇疾病不思处疾病,而思无疾病;……遇机巧不思处机巧而思无机巧;所以义理不精,光阴蹉跎,而学问终无成也。”这段实际是说思维不能凭空想象,不能脱离实际,否则将一事无成。在功利问题上,作者主张并举,反对偏激,特别反对只功不利的空洞说教。
卷三,作者认为,鬼神无处不在,且鬼神有德而不可欺,他说:“凡是云有鬼神知之,此意最好。鬼神之为德,无幽不明,无微不察,人心才动,鬼神即知,人则可欺,鬼神则不可期。”“予尝验之平生,凡有举心动念,鬼神皆临之,不待言语事为之著,而鬼神已知之矣。鬼神之为德,可畏如此,人可不知而欺之哉!”关于人际关系问题,作者主张以诚相待。他认为,古人就是这样的。不论是师生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都应以诚而切不可用术,术者,相欺也。他说:“人之应事接物,只宜以诚,切不可用术。诚者,五常之本,当仁而仁,当义而义,当礼则礼,当智而智,当信而信,久则纯熟,自然中道。”又说:“若用术,只是私智,上焉者,虽有奇才异能、伟绩丰功,笼络一世,下焉者,虽有巧谋伪计,笼络一时,久则人必不信,必不感动,不须搜寻,自然破败,所谓‘作伪,心劳日拙’者也。”
卷四论治国问题。其中论述了民生日困、民风日坏等问题,而后又分析了原因,并对社会上的腐化现象进行了批判。他说:“殊不知今日海内虚耗,大小具弊,时由学术不明,心术不正,故士风日坏,巧宦日众,吏弊日多,食残日甚,民风日坏,立法愈密,奸弊愈生,刀讼愈起,上下逢迎,虚费愈广,所以民生日困。”作者认为,民生日困的原因,不是由于部分人的富贵造成的,而是由于学术不明和心术不正所造成的。心术不正,立法愈密则奸弊愈生。作者认为,士夫之中有君子,有小人;巨室之中有善良,有奸民;小民之中也有良善,有奸民,要随其理而治之,斯其人情。“人情既得,则奸民自服,君子、良善自安。今之暴贪者,多在于士夫、巨室,而不在于小民,况小民之良善而受害者,皆隐伏于闾阎田野之下,虽欲见乡党之长而诉其情,有不可得,况得见官长及四方之人而言哉?其得见官长及四方之人者,皆奸民也,奸民之言,尚足凭哉?此又审治知人者之所当知也”。
卷五对“致知”和“格物”又有所论述,另有论述使用人才等问题。卷六先论性命问题,然后讲天地之生成、又论鬼神及其他一些问题。
《明道编》所论及内容相当广泛,其见解有的有进步意义,有些是错误的,有些自相矛盾,但却是考察黄绾思想的重要史料。
《明道编》版本有明万历年间刻本和《四库全书》本。一九五九年中华书局根据明刻本标点、分段,出版了单行本,一九八三年重印。
随便看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

 

Copyright © 2021-2024 Brocanteux.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9/20 6: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