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惊指下繁韵息,已见树杪明星光。”诗句出处:《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 |
海门双青暮烟歇,万顷金波涌明月。侯家小儿能觱篥,
对此清光天性发。长江凝练树无风,浏栗一声霄汉中。
涵胡画角怨边草,萧瑟清蝉吟野丛。冲融顿挫心使指,
雄吼如风转如水。思妇多情珠泪垂,仙禽欲舞双翅起。
郡人寂听衣满霜,江城月斜楼影长。才惊指下繁韵息,
已见树杪明星光。谢公高斋吟激楚,恋阙心同在羁旅。
一奏荆人白雪歌,如闻雒客扶风邬。吴门水驿按山阴,
文字殷勤寄意深。欲识阳陶能绝处,少年荣贵道伤心。
《和浙西李大夫霜夜对月,听小童》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注释】:
才:
①副词。表示此前不久。晁错《言守边备塞疏》:“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远县才至,则胡又已去。”(胡:指匈奴。)②仅仅;只。陶潜《桃花源记》:“初极狭,才通人。”③表示在某种条件下结果怎样。《老残游记》第十二回:“问了乡人,才寻着了关帝庙。”惊:
①马受到突然刺激而受惊。《史记·袁盎晁错列传》:“如有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庆氏之马善惊,士皆释甲束马。”(善:容易。束马:将马绊住以免惊跳奔逸。)②恐惧。《韩非子·说林下》:“人见蛇则惊骇。”③惊动;震动。《庄子· 达生》:“今汝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张说《岳州守岁》:“爆竹好惊眠。”④奇怪;惊异。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⑤使吃惊。《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⑥气势大而猛。《念奴娇·赤壁怀古》:“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⑦通“警”。警戒。《墨子·号令》:“卒有惊事,中军疾击鼓者三。”指:
①手指。《战国策·秦策三》:“臣未尝闻指大于臂,臂大于股。”(股:大腿。)②脚趾。《史记·高祖本纪》:“汉王伤胸,乃扪足曰: ‘虏中(zhòng)吾指。’”(扪:摸。)③用手指;指向。《论语·八佾》:“指其掌。”④向;意向。司马相如《喻巴蜀檄》:“移师东指,闽越相诛。”⑤直立;竖起。《战国策·燕策》:“士皆瞋目,发尽上指。”⑥指点,告知。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八:“若非吾师指迷,实不悟此。”⑦指责;斥责。《汉书·王嘉传》:“千人所指,无病而死。”⑧意旨;意图。后写作“旨”。《尚书·盘庚上》:“不匿厥指。”下:
①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庞涓死于此树之下。”②等级低的。《战国策·齐策一》:“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③谦词。《水浒全传》第六十三回:“蔡福听了,心中暗喜:如此发放,正中下怀。”④质量低的。陆羽《茶经·五之煮》:“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⑤时间在后的。《孟子·尽心下》:“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⑥次序靠后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称帝喾,下道齐桓。”⑦低于;少于。《吕氏春秋·雍塞》:“此不下九石。”⑧表示属于一定的范围、情况、条件等。⑨当某个时间或时节;时下。⑩由高处往低处。《论语·微子》:“孔子下,欲与之言。”(11)去;往。常指由西往东,由北往南,由上游往下游。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2)攻克。《吕氏春秋·慎大》:“一朝而两城下。”(13)退让。(14)颁布;下达。《韩非子·内储说上》:“令下而人皆疾习射,日夜不休。”(15)用;施行。苏轼《西江月 ·昨夜扁舟京口》:“此景百年几变,个中下语千难。”(16)动作的次数。林嗣环《口技》:“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繁:
(一)①多;盛;繁多。《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②杂乱;繁杂。梅尧臣《拟李益〈竹窗闻风〉》:“窗前风动竹,声碎影仍繁。”③茂盛。李商隐《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繁花疑自月中生。”④繁殖。《管子·八观》:“荐草多衍,则六畜繁也。”(荐:茂草。衍:盛多。) (二)pán 马腹带。《礼记·礼器》:“大路繁缨一就。”韵:
①和谐的声音。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②韵母。白居易《与元九书》:“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易入。”③韵脚。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④诗文。陆机《文赋》:“或讬言于短韵。”⑤情趣;风度。陶潜《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⑥神韵;神情。张道洽《咏梅》:“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枝。”息:
①呼吸。《盐铁论·击之》:“使得复喘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间:缝隙。)②叹气。《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停止。江淹《别赋》:“马寒鸣而不息。”④休息。晁错《论贵粟疏》:“四时之间,亡日休息。”⑤子女。多指儿子。《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⑥利息。王安石《答曾公立书》:“无二分之息可乎。”⑦消息。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之二:“形影参(shēn)商乖,音息旷不达。”(参、商:二星名。乖:背离。旷:久。)已:
①停止。《荀子·劝学》:“学不可以已。”②完毕。《战国策·齐策二》:“言未已,齐让又至。”(让:责备。)③罢免。《论语·公冶长》:“(子文)三已之,无愠(yùn)色。”(愠:怨恨。)④疾止;病除。柳宗元《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大风:麻风病。)⑤副词。1. 已经。《史记·蒙恬列传》:“扶苏已死。”2.随后;旋即。《史记·项羽本纪》:“废以为侯,已又杀之。”3. 太;过分。《诗经·小雅·巧言》:“昊(hào)天已威。”(昊天:天。)⑥通“以”。介词。和方位词“来”、“上”、“下”、“东”、“西”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的限制。《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自丞相雍已下皆谏。”⑦语气词。用法同“矣”。用于句末,表示确定语气。《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斯恶已:就显出丑恶了。)见:
(一)①看;看到。《诗经·小雅·何人斯》:“我闻其声,不见其身。”《战国策·楚策四》:“见兔而顾犬。”《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有无,可乎?”②拜见;谒见。《墨子·公输》:“子墨子见王。”③会见。《史记·项羽本纪》:“项伯即入见沛公。”白居易《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④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楚辞·渔父》:“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放逐。)⑥放在动词前,有称代自我作用。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冀君实或见恕也。”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二)xiàn ①显露;出现。《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②介绍;引见。《墨子·公输》:“胡不见我于王?”(胡:为何。)③现成的。《史记·项羽本纪》:“军无见粮。”树:
①树木。《礼记·祭义》:“树木以时伐焉。”(以时:按时,适时。)②种植。《诗经·郑风·将仲子》:“无折我树杞。”(杞:一种树。)③培养人才。《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吾闻子善树人。”④竖立;建立。《后汉书·桓彬传》:“乃共树碑而颂焉。”⑤量词。《齐民要术·序》:“种柑橘千树。”⑥门屏风。《礼记·郊特牲》:“台门而旅树。”杪:
①树梢。司马相如《上林赋》:“偃蹇杪(miǎo)颠。”(偃蹇:指猕猴或蹲或挂。颠:顶端。)杜甫《移居公安山馆》:“路危行木杪,身迥(jiǒng)宿云端。”(危:高。迥:远。)②末尾;末端。《礼记·王制》:“冢宰制国用,必于岁之杪。”③微小;细微。《后汉书·冯衍传》:“阔略杪小之礼。”(阔略:不拘泥。)明:
①明亮;光明。《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烂。”②照亮。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火尚足以明也。”③明显;明白。《战国策·齐策一》:“则秦不能害齐,亦已明矣。”④公开。《战国策·赵策四》:“太后明谓左右。”又显露。柳宗元《小石潭记》:“明灭可见。”⑤说明;表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⑥贤明;英明。诸葛亮《前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⑦聪明;智慧。《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放弃。)⑧视力;眼力。又视力好。《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⑨白天。张煌言《拟古》之二:“晦明本如毂(gǔ),日日相推移。”(晦:黑夜。毂:车轮的中心。)⑩旧指阳世间。颜延之《和谢监灵运一首》:“人神幽明绝。”(幽:指阴间。绝:指时乱不得祭祀。)(11)次(日或年)。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南海:指浙江佛教胜地普陀山。)(12)朝代名。朱元璋建于公元1368年,1661年为清王朝所代替。[明堂]古代天子举行朝会、祭祀、庆赏等大典的地方。古乐府《木兰诗》:“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明器]即“冥器”。古代殉葬用的器物。石德玉《曲江池》第二折:“今日有个大人家出殡,摆设明器,好生齐整。”(大人家:大户人家。)明星:
指群星。鲍照《咏史》:“~~晨未稀,轩盖已云至。”②指金星。《诗·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有。”星:
①星星。天空中能发光的天体。王勃《滕王阁序》:“物换星移几度秋。”②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成公绥《天地赋》:“朱鸟奋翼于星张。”③星象。沈彬《入塞》之二:“戍楼闲上望星文。”④零星。《西游记》第二十七回:“耳中鸣玉磬,眼里幌金星。”⑤称杆上记数的点。贾岛《赠牛山人》:“凿石养蜂休买蜜,坐山秤药不争星。”光:
①光亮;光辉。《墨子·尚贤中》:“若日之光,若月之明。”李白《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②明亮;光明。《楚辞·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③光采;风采。《庄子·盗跖》:“身长八尺二寸,面目有光。”也指华美。《诗经·大雅·韩奕》:“百两彭彭,八鸾锵锵,不显其光。”④光荣;荣耀。《汉书·礼乐志》:“下民之乐,子孙保光。”司马迁《报任安书》:“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⑤时光;光阴。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之一:“青轩桃李能几何?流光欺人忽蹉跎。”(青轩:官员坐的有青绸障蔽的车。)⑥景物;景色。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⑦发扬光大。诸葛亮《前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⑧光滑。韩愈《进学解》:“爬罗剔抉(jué),刮垢磨光。”(抉:挑出,剔出。)⑨指礼乐文物。《周易·观》:“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