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 | 我爱石家庄 |
释义 | 我爱石家庄【题目】 我爱石家庄 ——1987年石家庄市初中升高中作文试题。 【审题】 这个题目既要写出石家庄的特点,又要抒发热爱石家庄的深情,还应有时代气息,三者交融,较为切题。特点、优点,正是“我”爱的原因,爱的寄托,爱的具体内涵。如果,只写特点,就容易写成说明文; 只写“爱”,容易空泛。 【构思】 一、总分总结构。有一份一类卷,分叙部分是: 我爱石家庄,因为它是一座英雄的城……我爱石家庄,因为它是旅游胜地……我爱石家庄,因为它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我爱石家庄,因为它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二、用第二人称,与读者絮絮而谈石家庄的可爱之处。有一份一类卷,先写前年暑假,回到了老家——上海。伯伯带我漫步黄浦江畔,畅游海上乐园,仰视交通大厦,伯伯打趣地问:“是爱上海,还是爱石家庄?”“我爱石家庄。”接着用第二人称,“什么?您问我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它人杰,它地灵! ”然后先写“人杰”: 请您看看《人民日报》吧,上面赫然写着“十二岁的女孩董昆夺得权威梅纽因国际小提琴赛魁首”;请您翻翻诗集吧……;请您打开电视吧……;女扮男装的宝玉刘秀荣,“乒坛新秀”李惠芬,哪位血管里流的不是石家庄人沸腾的血?接着分述“地灵”: 请您到新近落成的石家庄体育馆去一饱眼福吧……高耸入迷的科技大厦,召唤您探索太空的奥秘……最后一段又是“总”:朋友,请原谅我……无法完全表达我的深情和向往,让我们……挥毫题写这诚挚的话语: “石家庄,天下第一庄,我热爱你! ”——用第二人称,侃侃而谈,较为亲切。 三、横截面构思法。参见《可爱的家乡》。 四、比照、升华。参见《深山情》。 五、大题小做。爱家乡集中到爱家乡的某一特产,以某一特产的美反映家乡的美。参见《曲是故乡的美》、《故乡的辣椒》。 【相关题目辨思】 A. 可爱的家乡 ——1991年安徽省中考作文题。 有一篇优秀作文采用 “横截面”构思法,总体结构是总分总三部分。开头交代: 我家住在丘陵地带,这是一个可爱的地方,有山有水,山明水秀。结尾与开头照应: 这里有水,水清见底,永不停息; 这里有山,山青四季,绿阴如盖。家乡的山可爱,家乡的水可爱,家乡的人更可爱! 我的家乡,可爱的家乡! 可爱的家乡人民! 中间部分用“横截面”构思法。先交代:我家座东朝西,门前西边是一条大河,屋后东边是一座小山。然后以“西望大河”、“东望小山”提携,截取两个横断面。描述“横断面”采用空间固定、时间延伸的方法。写大河,从“今年”追溯到解放前,写了三次大水,三年苦战,赞扬人民的勤劳勇敢; 将第三次大水与前两次大水作对比,颂扬富民政策。详写大河后,概写小山。而时序又与写大河有变。写大河,由今溯昔; 写小山,循昔承今,先写昔之“白头”,再写今之“黑头”,反映了家乡可喜的变化。这样,不仅写出“可爱”之处,而且还揭示出“可爱”之因。下面是采用横截面构思法写的中间主体部分。 我的家座东朝西,门前西边是一条大河,屋后东边是一座小山。 西望大河,上通蓝天,下连大江,一年四季,滔滔滚滚,长流不息。河岸的西边是肥沃的田野,河岸的东边是错落的村庄。这里的人们与它朝夕相处,清晨,浴一身露水,通过它,满怀劳动的激情,走向田野;夜晚,披满身夕阳,通过它,揣一腔胜利的喜悦,归回家园。它哺育着这里两千名儿子勤劳的品格,也流淌着多少人辛酸的血泪。听老人说,解放前这里只是一条小沟,每逢下雨,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毁农田,淹没庄稼,溺害人畜。五○年大水,小沟冲成了小河,五人在这里丧生。六九年再涝,小河泻成了小渠,又掠走了六条人命。富民政策,激起了人们根治水患的豪情,三个冬春的苦战,结束了旧河罪恶的历史,以至今年虽然遇到百年罕见的洪灾,西岸的稻田、东岸的人民仍然安然无恙。流淌的河水啊,我可爱的家乡水! 东望小山,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小山。它叫白头山,寒暑易节,冬去春来,山顶总是光秃秃的,尽是白石头,也许这就是它得名的原因吧。可从我记忆时起,白头已经变成了黑头。山头的马尾松,顶天立地,青翠欲滴,远远望去,如黑云盖顶,乌黑如墨,山风徐来,微微蠕动,发出阵阵涛声。早晨,朝阳被它托起,如乌云衬日; 傍晚,余辉洒染松头,似墨画镶金。这里的荒凉不见了,白头山应改名换姓了! B. 月是故乡明 ——课本训练题。 下面是初二学生徐婷的习作。 “嘀——” 一辆白色的小轿车从我身边驶过。“那辆车还挺漂亮的,只不过白得像水果鲜奶蛋糕上的奶油。”我心想,随手把快滑下来的书包带往上扶了扶。“唉! 单肩背书包就是这么麻烦! ” 我边嘀咕,边加快了回家的步伐。 咦? 那辆车好眼熟哦,想起来了,是刚才的那辆“奶油车”!可怎么停在了我家门口?一定是有客人来了。于是我飞跑着到了家,只见一位头发花白,身穿黑色西装的老人正和爸爸妈妈谈话,那神情就像久别重逢似的。妈妈见了我,连忙把我拉到那老人跟前,对我说:“思伊,还记得妈妈给你讲的香港外公吗?你瞧瞧他是谁? ” “一定是我的好外公! ” “对了! 对了! ” 外公眉开眼笑地回答道,随后上下打量我一番,还不住地点头,“嗯,思伊长得挺高嘛,都超过她妈妈了,也越长越聪明,越长越可爱,我差点认不出了。” “爸爸,您先休息一下,和您的女婿聊聊,让您的外孙女把功课去做好,我去做饭,待会儿咱们吃一顿团圆饭。” 妈妈说着就去忙碌了。 很快,我的功课做完了。真巧,妈妈也叫我吃饭。今天餐桌上的菜特别丰富,除了鱼、虾、肉和蔬菜,还有咱苏州的特产——卤汁豆腐干。这豆腐干可与众不同,色香味俱全,有苏州菜的特色,就是偏甜。外公一见它呀,就下了筷子: “比以前的更好吃了! ”他忍不住地赞叹。一阵阵的欢笑声在屋中回荡,随后穿过窗子,飞向漆黑的夜空。 饭后,我们全家来到院子里,照例吃月饼赏圆月喽,我的话匣子也打开了。 “外公,你这些年在香港好不好? ” “怎么说呢? 在香港的十几年里过得还可以,就是总想苏州,想家乡的你们。我可是真正体验到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含义了。中秋节在香港赏月,总觉得像隔了一层纱,看起来模模糊糊的,好像缺了什么,月亮也不是那样明亮,那样圆了。” “外公,现在您一定觉得这月亮比任何时候都更亮、更圆吧? ” “当然啦! ”外公喝了口爸爸特地为他泡的碧螺春茶,深情地望了望月亮,继续说:“到底是家乡好,家乡有自己的亲人啊!对了,我这次回来觉得苏州变化挺大的嘛! 思伊,星期天可得好好带外公去参观参观哪! 我请你当导游。” “好! ”我兴奋极了,接下来的话滔滔不绝,“苏州呀,有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拙政园,亭台池榭让您尽兴欣赏。如果您想了解苏州的商业发展情况,可一定得去观前街、石路。而新建的太湖明珠乐园、苏州乐园欢乐世界是度假、散心、娱乐的好去处。哦! 对了,前几年,太湖大桥建成了,它可雄伟、可壮观啦,远远望去像一条玉带飘在太湖上,我们去东山、西山玩就方便了。” “嗯! 嗯! ”外公边听边点头,“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直痒痒,恨不得现在就去! ” 夜深了,妈妈催我们去睡觉,外公却坚持要再坐一会儿。他望着圆圆亮亮的月亮,眼睛一眨也不眨,他望得出神了…… 本文记叙在香港的外公回到故乡苏州过中秋节的事,着重写外公的感受,“家乡有自己的亲人”,家乡“变化挺大”,较具体地写出了 “月是故乡明” 的情景。 C. 深山情 下面是获全国著名中小学校学生作文邀请赛一等奖的《深山情》,作者是初三学生薛玉霞。 这已是去年秋天的事了,如今想起,仍然记忆犹新。 一个星期天,我和金玲结伴,进伏牛山去采集树种。那天早上,东方流金溢彩,头上云纱飘动。一路上,看不完的秋野美景,听不尽的啁啾鸟鸣。 二十五里山路,走得我们精疲力竭,口干舌燥。喝口水才好呢! 可在这无溪的地方,上哪儿找水去? 突然,从前面一处山坡上,闪过几个十来岁的孩子,倒骑在牛背上,牛踏着窄窄的山路,悠悠晃晃,时隐时现。几乎同时,我们二人欢呼起来:“跟这群孩子走吧,前边肯定有水源。” 那些孩子们并没发现我们,他们的牛依然慢腾腾地像是踱步,不时叼一根路边的小草。孩子们也不急,吹着口哨,相互逗趣,怡然自乐。 转过一个大弯,来到了一个绿树成阴的小山村。四面皆山,构成一顶口朝上放的“草帽”,小山村便居于“草帽” 内耸起的小山尖上。平时在外看惯了青砖瓦房,高楼大厦,现在猛地像是走进了类人猿的世界,这土墙石房,歪三扭四,似乎山风一吹,就会滚下坡去。 走进村子,碰到一位老太太,小脚,弓背,粗布衣,满脸皱纹,眼睛吃力地向上睁着,稀疏的头发挽成一个又小又乱的发髻。我们向她讨水喝。她眯起眼睛问: “你们是弄啥哩? ”金玲嘴甜: “老奶奶,我们来山里采树种,绿化祖国大西北,走渴了,向您寻点水喝。”听说我们要喝水,她慌忙颠着小脚跑回去,端出来一大瓢水,后面跟了两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合抬着一个大荆篮。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喝个够再说。水下肚,话也多了。刚谢过老奶奶,正要询问哪一处有树种,两个小男孩已把篮子放到面前。老奶奶笑着说:“我看你俩像是洋学生,怕不会爬树吧! 这一篮桃核杏核,是我平时积攒的,这里离街面远,卖着难,你俩看着有用,就带走吧! ”常听说山里人厚道,今日一接触,果然名不虚传。对老奶奶的好意,我们真不知道怎样感激才好。这时,正好那两个男孩怯生生地瞅着我们。“老奶奶,这都是您的孙子吧,怎么长得一模一样? ”一提到她孙子,老人显得很兴奋: “是呀,是一对双生儿。”我仔细端详着两个孩子,壮壮实实,脸黑中透亮,却不够机智。我走过去,问他们上几年级,两个孩子只是愣愣地望着我,没作回答。老奶奶说:“上什么学哟! 我们这里没有学堂,这深山沟,谁肯来当先生啊? ”老人叹息了一会儿,自嘲地说: “山里人上学也考不上状元,不如从小跟大人学种地牢靠。”“什么,没有学校?! ”我惊诧了,“这里怎么会没有学校呢? ”我望着眼前巍巍的高山,不由叹了口气。这里有莽莽林海,有遍野山果,有百鸟欢唱,有万花争艳,其物产可谓富饶了,景色可谓宜人了; 深居这里的人们,勤劳朴实,忠厚善良。多好的地方哟,可这里竟连一所小学都没有! 这个闭塞落后的小山村,和这雄伟壮丽的伏牛山相伴,多不谐调呀! 再说,这几年山外天翻地覆的变化,居然对此处没有明显影响,它还是远古的今天的它。 面对着老奶奶,注视着小男孩,我那一度奏出低沉夜曲的理想之弦,骤然向第六音阶飞升——当一名教师,对,当一名深山区的人民教师,把这些可爱而又可悲的孩子们,培育成国家的有用人才,使他们有文化,有知识,爱科学,懂技术,目光远大,心胸开阔,成为伏牛山的一代新人,这该是何等有意义的人生! 带着老奶奶恩赐的树种,怀着报答山区人民的感情,我们踏上了返校的路。幽深的伏牛山啊,今天我们向您索取了一颗颗金色的种子,来日我们会奉还给您一片片人才的幼林! 这篇《深山情》,抒发了“我”对幽深的伏牛山之情,对山区人民之情,描述了山区人民的厚道。突出的特点是善于引发与升华。正是善于引发,才能水到渠成地从采集树种升华到立志当深山的人民教师,从“索取”升华到 “奉还”。 作者在文章中是穿插着从三个方面引发升华的。 首先是山的幽美和闭塞。由闭塞引发开发。“我”爱山之幽美,升华为不能只索取,而应奉还。这一方面,是概述,是背景。类人猿的世界,还是远古的它,虽然有点夸张,但是,去开发它,“这该是何等有意义的人生。” 其次是孩子的可爱与可悲。写孩子的可爱,有两处,一是倒骑牛背,相互逗趣,怡然自乐; 二是两小儿合抬大荆篮献树种,怯生生地瞅着。可悲,只点明“不够机智”,没有学堂上学。注视着可爱又可悲的孩子,弹拨出 “理想之弦”。 再次是老人的厚道和狭隘。厚道是作者详写的,颠着小脚端水,笑着献桃核杏核; “洋学生,怕不会爬树吧! ” “这深山沟,谁肯来当先生啊? ”善于体谅人家的难处。老奶奶自嘲的话,上学为考状元,从小学种地牢靠,狭隘而背时。正是孩子的可爱与可悲,老人的厚道和狭隘,吸引着作者立志去培育“伏牛山的一代新人”。 山,孩子,老人,交融和谐。幽美与闭塞,可爱与可悲,厚道与狭隘,三者引发,最后升华为: 今天索取树种,来日奉还人才的幼林。这正是“深山情”之所在。 D. 我爱家乡——奎屯 1998年《语文报》初中版举办“我爱家园”征文,下面是初二学生韩喜文的应征作文《我爱家乡——奎屯》。 我的家乡奎屯是一座坐落在天山脚下的小城。她原来是一片荒凉的戈壁滩,经过家乡人民的辛勤建设,她的面貌焕然一新,成了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故而人们又称它为 “戈壁滩上的明珠”。 家乡确实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朴的民族风情,再加上开放的时代气息,使这颗明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辉。 奎屯毗邻石油城独山子和新兴城市乌苏市,位于金三角交汇处,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尤其是亚欧大陆桥开通之后,作为进入我国的第一大编组站,奎屯在经济上获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繁荣的商贸给家乡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商场、小商店,里面的货物品种齐全、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豪华的饭店、宾馆,也获得了来投资和做生意的人的交口赞誉。 奎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邮电事业的蒸蒸日上。在奎屯,人们处处能够感受到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在重要街道的路口处,几乎都设有公用电话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家里也安装了程控电话。 春季花繁,夏季叶茂,秋季瓜果飘香,即使到了冬天,你也到处可见那亭亭玉立的苍松翠柏。这是奎屯优美的自然风光。 在新疆,我们奎屯的树有名,路也有名。经过全市各族人民的辛勤建设,绿化面积已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夏季的市区,无论你走到哪里,都到处可见鲜花朵朵,绿树成阴。道路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明显标志,家乡奎屯已经在这方面迈出了令人可喜的一步,尤其是宽广的乌鲁木齐路,更是引人注目,她既长又宽,既平整又清洁,路面宽达数十米,可谓新疆第一。路上整日车水马龙,人员川流不息。这显示着奎屯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风采。 白天的奎屯喧哗热闹,夜晚的奎屯也别有一番情趣。华灯初上,夜市兴起。进入夜市区,小摊贩的叫卖声南腔北调此起彼伏,各种小吃香味诱人,摊主热情服务,笑脸相迎。然而在夜市,最富有特色的还是我们新疆风味的烤羊肉串和酸辣杂烩汤,它们随处可见。令喧闹的夜市,到处充满着诱人的香味。 不乏古朴的民族风情,更具开放的时代气息。这就是我的家乡,这就是我的奎屯。我爱家乡,我爱奎屯。 本文的结构总分总: 民族风情,时代气息——时代气息,商贸,邮电; 民族风情,自然风光,街道,夜晚风情——民族风情,时代气息。缺点是民族风情不够典型,结尾缺乏递进、升华。 E. 曲是故乡的美 下面是初二学生袁美玉的应征作文《曲是故乡的美》,大题小做,以曲美来反映故乡的美。 就要离开小村了,但感觉中似乎有什么羁绊着我,在沉思之中或许能在这春天的风中捡起一些什么吧。 小村的每一个角落我都熟稔至极,就像对祖母,祖母的每一道皱纹里贮满了爱,而只有我才能领悟那一切。夕阳下暖风轻抚着小村,山峦环抱着小村四周,它如少女般恬静地呼吸,碧草连天,连着我遥遥的梦。突然,传来几声 “啊啊” 的越剧腔音。我惊呆住了,心中所有的迷茫一下子昭然若揭。那所有的牵系和惦念不过都缘于这歌声。而这歌声映着小村重重叠叠的生命影痕。这是我生活了十多年的小村。我生命初始的第一声似乎和着这腔音还散落在这黄昏寂寥的天籁中。 越剧在我的故乡诞生,所以在我很小的时候,受了家乡的感染熏陶,在无形中爱上了越剧,还会离腔离调地唱一些简单的越腔越调。故乡的人们更是如此,早上起来碰到面也唱上几句,一边手头干活一边嘴不停息地哼上一曲。一些老人闲着没事干,就坐在一起说说唱唱。那越剧犹如灵芝草,当人们悲哀沮丧时,它轻柔地抚慰着你的身,当人们恍惚懒散时,它高昂地激励着你的心。在播种的初春略带寒意的水渠里,映有它的倩影; 在热情如火的夏季暴风骤雨中,萦绕着它的粗犷浓重的声音; 在金色稻香的秋天中,带着它的余音; 在粉妆玉砌的冬天世界里,飘散着它的缠绵。在剡溪两岸,越剧就是这样如同夜空中一只只彩翼的神鸟,纷至沓来。到了我上学时,我才知道,越剧已走出了故乡。故乡的越剧伴随着勤劳的乡亲们唱响,唱红,唱遍了海内外。它成了我国一大剧种。我第一次为自己是个越乡人而感到骄傲。 情是故乡的深,月是故乡的明。曲是故乡的悠扬,歌是故乡的甜美。故乡这片平凡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众多的艺术人才,为越剧艺术的繁荣发展献出了自己的乳汁。每当听到那柔情如水的曲调,我的心就会油然而生一种亲切感和情爱感。家乡的越剧,它是故乡人们天赋和才智的结晶,它唱出了故乡人们向往新世纪的心声。 本文开头有特色,采用寻觅式开头。离乡,若有所失,人之常情。“失”去什么?迷茫中,听到越腔。这样一转折,思路就畅通了。铺叙越剧在家乡“无孔不入”,与人们的劳动、生活、情感的紧密维系,有真情实感,排比而不空乏。 F. 故乡的辣椒 下面是张兴华的应征作文《故乡的辣椒》,以家乡的特产来抒发对家乡的爱,也是常用的方法。 我的家乡在五岳独秀的衡山,不仅美丽的风光享誉大江南北,衡山县出产的辣椒在我们这个以辣而出名的芙蓉国里,同样也是有口皆碑。 衡山辣椒种类繁多。拳头大胖胖的灯笼椒,大拇指粗的牛角椒,还有那最常见的土辣椒。灯笼椒和牛角椒肉厚,不太辣,红烧很好吃。衡山最出名,而且乡下吃得最多的还是那种长长的、肉不厚、辣味重的小辣椒。大年初一到年三十,每日三餐,家家饭桌上都是辣椒,新鲜的、晒干的、腌制的。辣椒炒豆角,炒萝卜,丝瓜辣椒汤,还有很过瘾的“斗辣椒”。把辣椒洗干净,放到还有余热的柴灰里煨一煨,拍掉灰,放到碗里,加盐、酱油,又咸又辣,是农家下饭的好菜。大人小孩,无论吃多辣的辣椒也脸不红,心不跳,人人堪称“辣椒王”。真可谓“日啖辣椒三百个,不辞长作衡山人。”记得小时候在奶奶家,奶奶总是要切上一大碗细碎碎的辣椒,把荤菜炒到里面。吃饭时,我们小孩子淘金似的筷子这边翻到那边,那边搅到这边,专挑荤菜。有时以为再也没有了,只是仍不甘心地翻江倒海,意外地找到了一条小鱼,一片肉,惊喜地大叫,如同发现了新大陆,几双筷子箭般一齐朝目标射去。实在找不到了,就吃辣椒。沾了荤味的辣椒,味儿格外鲜美。 秋高气爽,是丰收的季节。辣椒是农户重要的收获对象。家家户户忙着晒红辣椒、剁红辣椒。辣椒干留着冬天吃或者卖,碰得好,能卖大钱,可以过个好年。剁辣椒是家家必做的菜,有了剁辣椒,餐桌上就多了一道风景: 白里蓝边的小瓷碗里装着大半碗红色的辣椒,红红的里面透着白的蒜,黄的姜,黑的豆豉。碗筷没动,口水就流出来了,忍不住用指头沾点儿往口里送。哇! 甜甜的、鲜鲜的、辣辣的,还有淡淡的香味,美极啦! 莫说我吹牛,那简直就赛过年夜饭桌上的大鱼大肉。若是烧豆腐、鱼、肉,剁辣椒一放,恐怕手艺再高的厨师也做不出它鲜美的独特风味。秋天开学,剁辣椒又成了农家学子们书包里的必备品。走读生中餐菜是它,寄校生从家里带的菜也常常是它。“衡山人能吃辣椒会读书”,这是我们颇引以为自豪的。 我怀念家乡的辣椒,特别是奶奶做的剁辣椒。因此每次回老家临走时,奶奶问我带点什么,我都说带辣椒。奶奶便用瓶子装得满满的给我。今年,奶奶去了广州的叔叔家,不知道她老人家还做剁辣椒不? 不知道那边的辣椒是否也和衡山的辣椒一样鲜美、甘甜? 本文铺叙辣椒与家乡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突出了芙蓉国里的“吃辣”,儿时辣中拣荤,写得生动有趣。两处引用,添色不少。 |
随便看 |
|
诗文大全共收录221028篇诗文,基本覆盖所有常见诗歌美文的中英文翻译及赏析,是不可多得的汉语学习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