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诗句出处:《彭蠡湖中望庐山①》;是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眇漫平湖中。
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黤黕容霁色,峥嵘当晓空。
香炉初上日,瀑布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我来限于役,未暇息微躬。淮海途将半,星霜岁欲穷。
寄言岩栖者,毕趣当来同。
《彭蠡湖中望庐山①》唐朝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①彭蠡湖:即今鄱阳湖。②太虚:古人称天为太虚。“太虚”二句:古谚云:“月晕而风,础润而雨。”③挂席:扬帆。明发:黎明。④匡阜:庐山别名。庐山古名南障山,又名匡山,总名匡庐。九江:即指浔阳江。⑤香炉:庐山北峰名。⑥尚子:东汉隐士,事见《后汉书·逸民传》。远公:即僧人慧远。⑦星霜:星宿,一年循环周转一次;霜,每年因时而降。故古人常用“星霜”代表一年。【注释】:
来:
(一)①小麦。《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②由彼至此,由远到近。跟“去”、“往”相反。《孙子兵法·九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贺知章《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③使……来;招致;招来。也作“徕”。司马迁《史记·文帝本纪》:“将何以来远方之贤良?”④某一时间以后。《孟子·尽心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⑤将来;未来。陶潜《归去来兮辞》:“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改正。追:追求。)《孟子·滕文公下》:“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斯:则。已:停止。)⑥句末助词。《庄子·人间世》:“尝以语我来。”《孟子·离娄上》:“盍归乎来!” (二)lài 慰劳。《诗经·小雅·大东》:“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职:主管。劳lào:慰劳)限:
①险阻。《战国策·秦策一》:“南有巫山黔中之限。”②门槛。《后汉书·臧宫传》:“宫夜使锯断城门限。”③界限。谢脁《和王著作八公山》:“东限琅邪台。”④限制。《荀子·强国》:“夫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于:
(一)①介词。相当于“在”。表动作的时间、处所。《左传·成公二年》:“射其左,越于车下。”(越:坠。)②介词。相当于“对”、“对于”。表动作对象。《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③相当于“向”。表示趋向。《战国策·东周策》:“秦假道于周以伐韩。”④相当于“至”、“到”。表示方向和目标。《尚书· 盘庚上》:“盘庚迁于殷。”(迁:迁都。)⑤相当于“过”。表示比较。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⑥相当于“自”、“从”、“由”。表示起始。宋玉《风赋》:“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青蘋:水草名。末:顶端。)⑦相当于“给”。《汉书·扬雄传下》:“东方朔割炙(zhì)于细君。”(炙:烤肉。细君:妻。)⑧相当于“被”。表被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二)wū(乌)。叹词。表呼声或赞叹。《尚书·大禹谟》:“禹曰:‘于,帝念哉!’”(念:常常想。)于役:
①服兵役或服劳役。《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不知其期。”②泛谓有事远行。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傥有期,鄂渚同游衍。”役:
①战争;战役。《国语·晋语二》:“伐虢(guó)之役。”(虢:国名。)泛指事情,职事。《左传·昭公十三年》:“渎货无厌,亦将及矣,为此役也。”(及:指遇上灾祸。)②古代指官府无偿征用劳力从事的徭役及兵役。《汉书·食货志上》:“赋共车马甲兵士徒之役,充实府库赐予之用。”(共:供。徒:众。)李峤《大周降禅碑》:“征戍罢三边之役。”(罢:停止。)泛指出劳力的事。扬雄《逐贫赋》:“身服百役,手足胼胝(piánzhī)。”(服:从事。胼胝:老茧。)③出外任职。韩愈《送孟东野序》:“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④服劳役或兵役。《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无饥渴。”⑤役使;奴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奚:为什么。)⑥替官府服役的人。《宋史·食货志上五》:“使民出钱雇役。”也指仆人。《南史·陶潜传》:“家贫无役。”⑦门徒;弟子。《庄子·庚桑楚》:“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未:
①十二地支之一。《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②十二时辰之一,即午后一时至三时。③十二生肖属羊。④副词。1.表示否定。a.相当于“不”。《诗经·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b.相当于“没有”、“不曾”。《诗经 · 召南·草虫》:“未见君子,我心伤悲。”2. 用在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否”。《后汉书·刘表传》:“言出子口而入吾耳,可以言未?”暇:
(旧读xià) ①空闲;空暇。《说文》:“暇,闲也。”《诗经 ·小雅·何草不黄》:“朝夕不暇。”②悠闲。《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瞑:闭眼。)③闲散;不做事。《尚书·酒诰》:“不敢自暇自逸。”④通“假”。借。王粲《登楼赋》:“聊暇日以销忧。”息:
①呼吸。《盐铁论·击之》:“使得复喘息。”《史记·张耳陈余列传》:“将军毋失时,时间不容息。”(间:缝隙。)②叹气。《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停止。江淹《别赋》:“马寒鸣而不息。”④休息。晁错《论贵粟疏》:“四时之间,亡日休息。”⑤子女。多指儿子。《战国策·赵策四》:“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⑥利息。王安石《答曾公立书》:“无二分之息可乎。”⑦消息。陆机《为顾彦先赠妇二首》之二:“形影参(shēn)商乖,音息旷不达。”(参、商:二星名。乖:背离。旷:久。)微:
①隐蔽;藏匿。《左传·哀公十六年》:“白公奔山而缢(yì),其徒微之。”(缢:吊死。徒:部下。)②暗中;秘密地。《史记·张仪列传》:“使人微随张仪。”③微小。《吕氏春秋·荡兵》:“有巨有微而已矣。”④轻微。《庄子·养生主》:“动刀甚微。”⑤精妙;深奥。《晋书·葛洪传》:“析理入微。”⑥衰败;衰微。《战国策·赵策三》:“周贫且微。”《后汉书·逸民传论》:“汉室中微。”(中:中途。)⑦出身或地位低下;卑贱。《史记· 高祖本纪》:“大王起微细。”⑧不是;没有。《史记·张丞相列传》:“(吕后)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⑨副词。1. 稍微;略微。欧阳修《卖油翁》:“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2.表示否定。相当于“不”。《颜氏家训·序致》:“虽读礼传,微爱属(zhǔ)文。”(属文:作文。)⑩古国名。1.殷代诸侯微子的封地。在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2. 殷、周时西南夷诸国之一。在今四川省巴县。微躬:
自谦之辞,指卑微的自身。沈约《游沈道士馆》:“遇可淹留处,便欲息~~。”躬:
①身体。《汉书·元帝纪》:“百姓愁苦,靡所错躬。”②自身;自己。《礼记· 乐记》:“好恶(wù)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知:欲望。)③亲自;亲身。《论语·宪问》:“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箭靶的上下幅。《仪礼·乡射礼》:“倍中以为躬。”